他们,保卫了开国大典的安全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为了将北平“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开国大典,解放军和公安、情报、保卫等部门,与公开的、隐藏的敌人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保证开国大典“绝对安全”。
  可疑的“送菜小贩”
  1949年9月24日是个礼拜六,天刚蒙蒙亮,秋日的北平街道上人不多。前门大街上,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挑着一对沉甸甸的荆条箩筐,朝着亚洲饭店(后改名前门饭店)走来。
  “你是干什么的?” 饭店门口执勤的解放军战士拦住了这位“农民”。
  “同志,你好!俺叫吴瑞金,给饭店送菜的、送菜的。”吴瑞金边点头边回答。
  菜是真新鲜真水灵,叶子上还挂着水珠。看得出来,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执勤战士边检查边继续盘问:“菜挺鲜呀!谁叫你送的?”
  吴瑞金不慌不忙地说:“喔,是王强,王强叫我送的。”
  原来,来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准备出席开国大典的一些代表,就住亚洲饭店。由于饭店每天需要大量新鲜蔬菜,采购员为了方便,经常预约郊区的一些菜农来送菜,经过安全检查后,执勤战士都会让他们进去。
  亚洲饭店确实有一个采购员叫王强。菜没问题,人也对上了,执勤战士挥手示意吴瑞金进去。
  吴瑞金边点头感谢,边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一切是那么自然。就在这一刹那,执勤战士发现了破绽:不对呀?这人胳膊怎么又白又胖?农民天天在地里干活,风吹日晒的,不会这样白呀。想到这儿,执勤战士心里一紧,赶忙叫住了吴瑞金:“站住!先别进去!跟我来一趟。”
  吴瑞金被带进了值班室,审讯开始了。开始还行,人名、地名、菜名,吴瑞金答得都对。随着审讯的深入,破绽越来越多:菜怎么种?村里情况怎样?都有啥人?
  吴瑞金开始吞吞吐吐,透着一股子紧张。突然,他说了声“我渴了”,掏出了个水壶,抬手送到了嘴边。
  说时迟那时快,一名战士迅速冲过去,一把夺下了水壶。原来这家伙企图服毒自杀。再一搜身,从他身上又搜出了定时炸弹。
  原来,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为了破坏新政协会议和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密令北平潜伏特务吴瑞金以送菜为名,潜入亚洲饭店,进行暗杀破坏。这个计划可谓周密,还是被火眼金睛的执勤战士识破了。毛人凤心有不甘,又密令特务“四处开花”搞暗杀,妄图破坏开国大典。
  “飞马”牌香烟头
  为了保障开国大典的绝对安全,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公安部,调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9兵团政委罗瑞卿担任公安部长,同时组建一支集军事与公安业务于一身的新型人民武装——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隶属中央军委公安部指挥,主要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
  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公安中央纵队1师2团排长刘拴虎,一身北平市民的打扮,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巡视。夜幕降临时分,地上的一个烟头引起了他的注意。捡起来一看,是“飞马”牌香烟。
  “飞马”牌香烟是1943年新四军四师供给部“新群烟草公司”开始生产的,沦陷区的老百姓管它叫“四爷的烟”,当时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抽过。
  刘拴虎仔细地观察了留在这里的皮鞋印,又从扔烟头的地方四望,心里不免产生了疑问:北平老百姓很少抽这牌子的烟呀。那么,这是谁扔的烟头?他到这里来干什么?
  此后,刘拴虎每天都到这里来转转。功夫不负有心人。第5天,一个头戴礼帽的人出现在他的视野内。远远望去,这人低头在记着什么。接近一看,原来画的好像是啥线路图。于是,刘拴虎上前查问:“你是干啥的?画的是啥图呀?”
  没承想这家伙抬头瞧了一眼刘拴虎,二话不说,掏出匕首就刺。
  刘拴虎延安时期就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擒拿格斗没得说。没几下子,那家伙束手就擒。
  经过审讯,那家伙叫王以才,是国民党国防部二厅华北督察二组北平情报组的特务,他的任务就是绘制路线图,准备开国大典时,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实施爆炸。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安中央纵队、北平纠察总队、北平市公安局,对北平城里每一条街道、每一条胡同进行了拉网式清理,又先后逮捕了国民党党通局北平区第二分局行动组杨金富等14名案犯,捕获惯匪、恶霸3000多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阴谋纷纷破产了。
  带弹飞行,开阅兵先河
  开国大典空中安全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受阅部队下达命令:“阅兵那天万一发生空袭,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尽管如此,阅兵總指挥部和中央军委航空局还是拟制了周密的防御方案。
  受阅飞行地面对空指挥员、华北军区航空处航行科长李裕协助处长油江,制定了一整套飞机拦截作战方案,划定几条警戒线、起飞线、拦截线,国民党飞机从哪条航线进犯、解放军飞机在什么地方起飞、在哪条航线上拦截等,都有明确、周密部署,并绘制了作战地图,进行了演练。
  9月22日,空军受阅方案计划表出台。按惯例,受阅飞机是不许带弹飞行的。为了对付可能来袭扰的国民党飞机,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方槐,向聂荣臻提出“带弹受阅飞行”的点子。聂荣臻当时没有表态,几天后他表示同意。
  为此,破格允许飞行员闰磊、赵大海驾驶两架P-51“野马”战斗机,邓仲卿、王玉珂驾驶的两架DH-98“蚊”式战斗轰炸机,带弹飞行。
  当战车师行进到长安街中段时,受阅飞机分别以三机、双机编队,一批又一批飞临天安门广场的上空,圆满完成受阅、保卫两项任务,安全返回南苑机场。
  开国大典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为表扬大典中的警卫工作,发给公安中央纵队每人一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章。这不仅仅是对公安中央纵队的表扬,也是对全体参与保卫、警卫工作同志的褒奖。(来源:《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他要求再调5度,最终正确的指令使卫
期刊
有谁能皓首穷经埋在古籍里,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有谁能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后,还能再坚定地多尝试一次,最终找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将对疟原虫抑制率提高到100%?有谁能在试验环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实验防护的情况下,患上中毒性肝炎后仍然坚守科研一线?有谁能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确保青蒿素的安全使用?有谁能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不顾自身安危,第
期刊
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出生入死,张富清靠的是一個党员的信仰——“我一直按我入党宣誓的去做……满脑子都是要消灭敌人,要完成任务……所以也就不怕死了。”  和平时期淡泊名利、扎根大山,张富清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我有什么功劳啊?”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定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但是,地点选在何处?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要举行阅兵式,所以在选择地点上,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有阅兵场地。  当时,有两个地点可供选择。一是西苑机场。这一地點有利的方面是这里曾经举行过欢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入北平的阅兵式,场地开阔,距离市区远,不影响市内交通;不利的方面是,这里距离市区较远,群众往来不方便,在这里举行大型阅兵式,需要建造一座检阅台,
期刊
1974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破土而出。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2016年,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
期刊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蓝色巨鲸”奔向大海之际,在场的人无不热血沸腾,他更是喜极而泣。  隐姓埋名,荒岛求索,深海求证,他和他的同事们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青丝变为白发,依旧铁马冰河。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黃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
期刊
5年前,我国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在国庆日的前一天设立,意义非凡。那些为新中国成立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他们没能见证日月换青天的沧桑巨变,倒在了黎明破晓前。  粉身碎骨浑不怕,胜利在望死无怨  1933年,蒋介石在庐山牯岭接连召开了6天高级军事会议,部署旨在彻底消灭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计划。当时,我党卢志英作为卧底负责拿到敌人的这次计划。  参加此次庐山会议的莫雄因为同情
期刊
尤国庆生于1949年10月1日,贵阳卷烟一厂退休职工。因工作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我是新中国同龄人,正宗的‘解放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天,我来到这个世上。能够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我感到很骄傲。”尤国庆激动地说。  初见尤国庆,只见她面色红润且精神饱满,看上去与真实年龄并不相符。在进一步采访中,才得知她退休后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各种集
期刊
一面五星红旗,两辆自行车,24333公里,70岁的俞建军用一种特殊方式为新中国献礼。  “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新中国同龄人俞建军的人生格言。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而立之年的贵阳市野鸭中学体育教师俞建军,与同伴郑群力共同完成了骑自行车环游全中国的壮举。  从群山峻岭的云贵高原到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从酷热干燥的西北戈壁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从贵阳到乌鲁木齐,从哈尔滨到拉萨,俞建军的
期刊
翻过季节的群山,越过时间的原野,当悠扬的哨声穿过历史的崇山峻岭和风风雨雨,我们迎来新中国第70个生日。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些为新中国成立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他们犹如黎明前的一颗颗启明星,照亮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为我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发光发热。也许,他们很早就将自己年轻的生命贡献给祖国,甚至没能等到天安门城楼上那声庄重的宣言,但在祖国的英烈碑上,他们的名字永远熠熠生辉,被人铭记!  在新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