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2013年配制的11个高产优质棉花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从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对照(赣棉杂1号)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为1号,4号,6号和9号;产量方面表现较好的组合是4号,5号,6号和3号;纤维品质表现较好3号,5号,7号和11号。综合来看,推荐5号进行下一步研究。
关键词:棉花;杂交组合;竞争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02
引 言
近年来,中国杂交棉发展迅速,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种植面积已达90%以上,黄河流域南部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竞争优势是棉花杂交棉品种审定及生产推广中的一个重要指标[2-4],利用杂种优势是现代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的有效途径[5],为了实现棉花增产增效,选育出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杂交棉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因此,作者利用2013年杂交配组获得的新材料与当地主推品种(赣棉杂1号)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竞争优势测定,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供生产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3年杂交配组筛选出的表现较好的11个杂交组合,分别用1,2,3,4,5,6,7,8,9,10,11代替,以当地主推品种赣棉杂1号为对照(ck)。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安排和设计
试验于2014年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属平原洲地圩区,土质为沙壤土,前茬为冬闲地,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 g/kg,全氮1.07 g/kg,速效磷60 mg/kg,速效钾251 mg/kg。随机区组设计,12个处理,3次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密度为24000株/hm2,四周设保护行,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一致。
1.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小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连续10株棉花,于7月15日调查单株成铃及小铃,第1果枝着生节位和高度,于8月15日调查单株成铃数,9月15日调查株高,果枝层,单株成铃等。产量按小区实收计量,11月10日前采收的的棉花产量为霜前花。取棉株中部50铃测定铃重,衣分,纤维品质由农业部纤维品质检测中心测定。
1.2.3 统计方法
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缺病株及生育期
对缺株和病株进行调查,为产量分析提供依据。由表1可知,各材料除了2号和5号无缺株外,其余均有缺株现象,有4个材料超过对照,在3~4株之间,对产量影响较小。除2号无病株外,其余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有5个材料发病株率超过对照,但也仅有2.1%~2.8%,抗病性较好。采用涂卡那霉素进行抗虫鉴定,除了1号,2号和9号外,其他材料均抗棉铃虫,其中高抗的有4个,中抗的有3个,级别为抗的有2个。
生育期以11号材料最短,128d,比对照早11d,属于中早熟类型,其余材料在135~145 d范围波动,均属于中熟类型,其中10号生育期最长,145d,比对照晚6d。2014年的天气呈“积温少,日照少,雨日多,降雨量”多的特点,使得棉花返苗期普遍延长,这可能是导致各处理生育期比较长的主要原因。
表1 缺、病株、抗虫性及生育期表
处理 生育期/d 抗级 缺株 病株 枯萎病株率/%
1 139 感 2 3 2.1
2 137 感 0 0 0.0
3 142 抗 1 2 1.4
4 137 高抗 1 2 1.4
5 142 中抗 0 1 0.7
6 136 中抗 1 4 2.8
7 138 高抗 3 1 0.7
8 138 高抗 1 4 2.8
9 142 感 3 4 2.8
10 145 高抗 4 4 2.8
11 128 中抗 4 1 0.7
ck 139 抗 2 2 1.4
注:表中缺病株数为3次重复总和。
2.2 农艺性状
将农艺性状表列于表1,由表1可知,除了11号株高低于ck,具有负向优势外,其余材料均高于对照在116.3~143.0cm范围之间,比ck高0.5%~23.6%,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其中1号,4号和9号极显著高于ck,5号,6号,8号和10号,显著高于ck。3号和5号果枝层低于对照,表现出负向竞争優势,其余材料均高于ck,在17.3~19.5层范围之间,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6号极显著高于对照,9号显著高于ck。第一果枝节位,各材料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1,4,8号均高于ck,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8号最高为7.1节,比ck 高16.4%,其余材料均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各处理均高于ck,与ck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20.9~25.6cm之间,比ck高4.5%~28.0%,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
表2 农艺性状表
处理 株高/cm 果枝数/层 第一果枝
节位/节 着生高度/cm
1 134.2﹡﹡ 18.4 6.2 24.0
2 116.3 17.7 5.9 20.9
3 127.4 16.7 5.9 25.6
4 140.5﹡﹡ 17.7 6.4 24.7
5 128.2﹡ 16.8 6.1 23.9 6 132.5﹡ 19.5﹡﹡ 5.9 22.7
7 122.3 17.9 5.9 25.0
8 130.1﹡ 17.3 7.1 24.5
9 143.0﹡﹡ 18.7﹡ 6.5 23.3
10 129.6﹡ 17.5 6.3 25.8
11 115.3 18.1 5.9 22.0
ck 115.7 17.2 6.1 20.0
注:数字后面的“﹡﹡”和“﹡”分别表示同列该数据与对照显著性测验在0.01和0.05的差异水平,下同。
2.3 产量及产量性状
表3 产量及产量性状表
处理 单株成
铃/个 单铃重/g 衣分/% 籽棉产量/
(kg/hm2 ) 皮棉产量/
(kg/hm2)
1 31.5 6.07 42.5 3313.5 1410.0
2 28.8 6.37 43.5 3171.0 1378.5
3 28.3 6.55﹡ 42.6 3664.5 1561.5
4 36.7 6.10 45.7﹡ 4246.5﹡﹡ 1942.5﹡﹡
5 29.2 6.64﹡﹡ 42.1 3687.0 1552.5
6 30.8 6.49﹡ 44.4 3684.0 1633.5
7 30.2 6.34 41.5 3124.5 1296.0
8 30.8 6.17 45.5 3141.0 1429.5
9 33.5 6.25 42.2 3547.5 1495.5
10 29.2 6.50﹡ 42.4 3115.5 1321.5
11 30.7 5.66﹡ 42.4 2805.0﹡ 1191.0﹡
CK 31.9 6.09 43.2 3426.0 1480.5
由表3可知:各材料单株成铃在28.3~36.7个范围之间,仅4号和9号高于ck, 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分别比ck高5.0%和15.0%,其余材料均低于对照,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单铃重以1号和11号低于ck,表现负向竞争优势,其中11号显著低于ck。其余材料在6.10~6.64g之间,均高于ck,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5号最高为6.64g,极显著高于ck,3号,6号和10号显著高于ck。材料2号,4号,6号,8号的衣分在43.5%~45.7%之间,均高于ck,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4号极显著高于ck,其余材料均低于ck ,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
籽棉产量超过ck由高到低依次为4号,5号,6号,3号,9号,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5个材料籽棉产量在3547.5~4246.5 kg/hm2之间,比对照高3.5%~23.9%,4号与ck之间差异表现为极显著。其他6个材料籽棉产量均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其中11号最低为2805.0kg/hm2,比对照低18.1%,与ck之间差异表现为显著。
皮棉产量超过ck由高到低依次为4号,6号,3号,5号,9号,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产量在1495.5~1942.5 kg/hm2之间,比对照高1.0%~31.2%,其中4号极显著高于ck。其余6个材料均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11号皮棉产量最低,为1191.0 kg/hm2,显著低于ck。
2.4 纤维品质
表4 纤维品质表
处理 纤维长度/mm 整齐度/% 马克隆值 伸长率/% 比强度/(cN/tex)
1
29.24 84.3 4.9 5.0 29.30
2 29.01 86.5 4.9 5.6 29.99
3 32.19 85.4 5.2 5.7 31.46
4 26.84 85.6 5.1 5.5 26.56
5 29.91 85.8 4.8 6.0 30.58
6 28.24 83.7 5.1 5.9 26.46
7 30.96 86.0 4.9 5.3 31.16
8 27.33 85.4 4.8 5.7 29.20
9 29.26 85.6 4.4 6.0 30.67
10 30.05 86.7 4.7 5.5 29.50
11 30.06 85.2 4.5 6.0 33.32
ck 28.84 85.2 5.1 6.1 28.52
依据《GB1103.2-2012》第2部分的皮辊加工细绒棉标准[6],对各材料纤维品质进行优势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纤维长度除了4号,6号和8号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外,其余材料均高于对照,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30mm级的有3号,7号,10号,11号,29mm级的有1号,2号,5号,09号。整齐度以1和6号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其余材料除了11号均高于对照,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2号,7号和10号≥86.0%处在U1级(很高),其余材料在83.0%~85.9%处在U2级(高)。3,4,6马克隆值5.0及以上,其余在4.3~4.9之间,处B2级。各材料伸长率在5.0%~6.1%之间。比强度在26.46~33.42cN/tex之间,材料4号和6号表现负向竞争优势;其余材料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3号,7号和11号归S1档(很强),1号,2号,5号,8号,9号,10号归S2档(强)。
3 结论与讨论
个杂交组合在株高,果枝层及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多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第一果枝节位和结铃性大多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表明杂种一代总的营养生长量较大,但结铃性较差。在亲本选配时要注意选择生长势强,结铃性好的亲本进行杂交,以获得较强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为1号,4号,6号和9号。
研究表明[7-9],籽棉产量和衣分是皮棉产量的决定性因素,铃数、铃重是籽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本研究中11个组合中,单铃重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是衣分,最后是铃数,说明杂交棉增产的原因是增加铃重,而不是铃数的增多。产量方面表现较好的组合是4号,5号,6号和3号。
纤维品质方面优势明显。本研究中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的竞争优势均大多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纤维品质优于赣棉杂1号,由于这些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可作为优质亲本对改良丰产品种的品质;马克隆值大多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这对于克服长江流域马克隆值偏高具有重要意义。3号,5号,7号和11号在品质表现较好。
以上在某一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其后代可加以利用,综合来看,推荐5号進行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商连光,闫勇,肖荧南等. 抗虫棉陆地棉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4):1-8.
[2] 黄殿成.我国棉花杂交种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棉花,2009,36(7):34-39.
[3] 邢朝柱,喻树讯,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4,16(6):379-382.
[4] 魏西翠,李庆珍,庞居勤等.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研究[J].棉花学报,2002,14(5):269-272.
[5]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主编.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8-300.
[6] 中国纤维检验局.GB1103.2-201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7] 相吉山,谢宗铭,田琴等.北疆棉花“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535-1540
[8] 秦永生.陆地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J].作物学报,2009,35(10):1812-1821.
[9] 李胄,刘有良,刘党培.陆地棉皮棉产量与植株性状相关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7,6(3):44-49.
关键词:棉花;杂交组合;竞争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02
引 言
近年来,中国杂交棉发展迅速,长江流域棉区杂交棉种植面积已达90%以上,黄河流域南部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竞争优势是棉花杂交棉品种审定及生产推广中的一个重要指标[2-4],利用杂种优势是现代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的有效途径[5],为了实现棉花增产增效,选育出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杂交棉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因此,作者利用2013年杂交配组获得的新材料与当地主推品种(赣棉杂1号)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竞争优势测定,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供生产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3年杂交配组筛选出的表现较好的11个杂交组合,分别用1,2,3,4,5,6,7,8,9,10,11代替,以当地主推品种赣棉杂1号为对照(ck)。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安排和设计
试验于2014年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属平原洲地圩区,土质为沙壤土,前茬为冬闲地,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 g/kg,全氮1.07 g/kg,速效磷60 mg/kg,速效钾251 mg/kg。随机区组设计,12个处理,3次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密度为24000株/hm2,四周设保护行,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一致。
1.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小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连续10株棉花,于7月15日调查单株成铃及小铃,第1果枝着生节位和高度,于8月15日调查单株成铃数,9月15日调查株高,果枝层,单株成铃等。产量按小区实收计量,11月10日前采收的的棉花产量为霜前花。取棉株中部50铃测定铃重,衣分,纤维品质由农业部纤维品质检测中心测定。
1.2.3 统计方法
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缺病株及生育期
对缺株和病株进行调查,为产量分析提供依据。由表1可知,各材料除了2号和5号无缺株外,其余均有缺株现象,有4个材料超过对照,在3~4株之间,对产量影响较小。除2号无病株外,其余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有5个材料发病株率超过对照,但也仅有2.1%~2.8%,抗病性较好。采用涂卡那霉素进行抗虫鉴定,除了1号,2号和9号外,其他材料均抗棉铃虫,其中高抗的有4个,中抗的有3个,级别为抗的有2个。
生育期以11号材料最短,128d,比对照早11d,属于中早熟类型,其余材料在135~145 d范围波动,均属于中熟类型,其中10号生育期最长,145d,比对照晚6d。2014年的天气呈“积温少,日照少,雨日多,降雨量”多的特点,使得棉花返苗期普遍延长,这可能是导致各处理生育期比较长的主要原因。
表1 缺、病株、抗虫性及生育期表
处理 生育期/d 抗级 缺株 病株 枯萎病株率/%
1 139 感 2 3 2.1
2 137 感 0 0 0.0
3 142 抗 1 2 1.4
4 137 高抗 1 2 1.4
5 142 中抗 0 1 0.7
6 136 中抗 1 4 2.8
7 138 高抗 3 1 0.7
8 138 高抗 1 4 2.8
9 142 感 3 4 2.8
10 145 高抗 4 4 2.8
11 128 中抗 4 1 0.7
ck 139 抗 2 2 1.4
注:表中缺病株数为3次重复总和。
2.2 农艺性状
将农艺性状表列于表1,由表1可知,除了11号株高低于ck,具有负向优势外,其余材料均高于对照在116.3~143.0cm范围之间,比ck高0.5%~23.6%,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其中1号,4号和9号极显著高于ck,5号,6号,8号和10号,显著高于ck。3号和5号果枝层低于对照,表现出负向竞争優势,其余材料均高于ck,在17.3~19.5层范围之间,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6号极显著高于对照,9号显著高于ck。第一果枝节位,各材料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1,4,8号均高于ck,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8号最高为7.1节,比ck 高16.4%,其余材料均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各处理均高于ck,与ck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20.9~25.6cm之间,比ck高4.5%~28.0%,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
表2 农艺性状表
处理 株高/cm 果枝数/层 第一果枝
节位/节 着生高度/cm
1 134.2﹡﹡ 18.4 6.2 24.0
2 116.3 17.7 5.9 20.9
3 127.4 16.7 5.9 25.6
4 140.5﹡﹡ 17.7 6.4 24.7
5 128.2﹡ 16.8 6.1 23.9 6 132.5﹡ 19.5﹡﹡ 5.9 22.7
7 122.3 17.9 5.9 25.0
8 130.1﹡ 17.3 7.1 24.5
9 143.0﹡﹡ 18.7﹡ 6.5 23.3
10 129.6﹡ 17.5 6.3 25.8
11 115.3 18.1 5.9 22.0
ck 115.7 17.2 6.1 20.0
注:数字后面的“﹡﹡”和“﹡”分别表示同列该数据与对照显著性测验在0.01和0.05的差异水平,下同。
2.3 产量及产量性状
表3 产量及产量性状表
处理 单株成
铃/个 单铃重/g 衣分/% 籽棉产量/
(kg/hm2 ) 皮棉产量/
(kg/hm2)
1 31.5 6.07 42.5 3313.5 1410.0
2 28.8 6.37 43.5 3171.0 1378.5
3 28.3 6.55﹡ 42.6 3664.5 1561.5
4 36.7 6.10 45.7﹡ 4246.5﹡﹡ 1942.5﹡﹡
5 29.2 6.64﹡﹡ 42.1 3687.0 1552.5
6 30.8 6.49﹡ 44.4 3684.0 1633.5
7 30.2 6.34 41.5 3124.5 1296.0
8 30.8 6.17 45.5 3141.0 1429.5
9 33.5 6.25 42.2 3547.5 1495.5
10 29.2 6.50﹡ 42.4 3115.5 1321.5
11 30.7 5.66﹡ 42.4 2805.0﹡ 1191.0﹡
CK 31.9 6.09 43.2 3426.0 1480.5
由表3可知:各材料单株成铃在28.3~36.7个范围之间,仅4号和9号高于ck, 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分别比ck高5.0%和15.0%,其余材料均低于对照,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单铃重以1号和11号低于ck,表现负向竞争优势,其中11号显著低于ck。其余材料在6.10~6.64g之间,均高于ck,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5号最高为6.64g,极显著高于ck,3号,6号和10号显著高于ck。材料2号,4号,6号,8号的衣分在43.5%~45.7%之间,均高于ck,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4号极显著高于ck,其余材料均低于ck ,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
籽棉产量超过ck由高到低依次为4号,5号,6号,3号,9号,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5个材料籽棉产量在3547.5~4246.5 kg/hm2之间,比对照高3.5%~23.9%,4号与ck之间差异表现为极显著。其他6个材料籽棉产量均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其中11号最低为2805.0kg/hm2,比对照低18.1%,与ck之间差异表现为显著。
皮棉产量超过ck由高到低依次为4号,6号,3号,5号,9号,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产量在1495.5~1942.5 kg/hm2之间,比对照高1.0%~31.2%,其中4号极显著高于ck。其余6个材料均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11号皮棉产量最低,为1191.0 kg/hm2,显著低于ck。
2.4 纤维品质
表4 纤维品质表
处理 纤维长度/mm 整齐度/% 马克隆值 伸长率/% 比强度/(cN/tex)
1
29.24 84.3 4.9 5.0 29.30
2 29.01 86.5 4.9 5.6 29.99
3 32.19 85.4 5.2 5.7 31.46
4 26.84 85.6 5.1 5.5 26.56
5 29.91 85.8 4.8 6.0 30.58
6 28.24 83.7 5.1 5.9 26.46
7 30.96 86.0 4.9 5.3 31.16
8 27.33 85.4 4.8 5.7 29.20
9 29.26 85.6 4.4 6.0 30.67
10 30.05 86.7 4.7 5.5 29.50
11 30.06 85.2 4.5 6.0 33.32
ck 28.84 85.2 5.1 6.1 28.52
依据《GB1103.2-2012》第2部分的皮辊加工细绒棉标准[6],对各材料纤维品质进行优势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纤维长度除了4号,6号和8号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外,其余材料均高于对照,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30mm级的有3号,7号,10号,11号,29mm级的有1号,2号,5号,09号。整齐度以1和6号低于ck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其余材料除了11号均高于对照,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2号,7号和10号≥86.0%处在U1级(很高),其余材料在83.0%~85.9%处在U2级(高)。3,4,6马克隆值5.0及以上,其余在4.3~4.9之间,处B2级。各材料伸长率在5.0%~6.1%之间。比强度在26.46~33.42cN/tex之间,材料4号和6号表现负向竞争优势;其余材料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其中3号,7号和11号归S1档(很强),1号,2号,5号,8号,9号,10号归S2档(强)。
3 结论与讨论
个杂交组合在株高,果枝层及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多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第一果枝节位和结铃性大多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表明杂种一代总的营养生长量较大,但结铃性较差。在亲本选配时要注意选择生长势强,结铃性好的亲本进行杂交,以获得较强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为1号,4号,6号和9号。
研究表明[7-9],籽棉产量和衣分是皮棉产量的决定性因素,铃数、铃重是籽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本研究中11个组合中,单铃重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是衣分,最后是铃数,说明杂交棉增产的原因是增加铃重,而不是铃数的增多。产量方面表现较好的组合是4号,5号,6号和3号。
纤维品质方面优势明显。本研究中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的竞争优势均大多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纤维品质优于赣棉杂1号,由于这些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可作为优质亲本对改良丰产品种的品质;马克隆值大多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这对于克服长江流域马克隆值偏高具有重要意义。3号,5号,7号和11号在品质表现较好。
以上在某一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其后代可加以利用,综合来看,推荐5号進行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商连光,闫勇,肖荧南等. 抗虫棉陆地棉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4):1-8.
[2] 黄殿成.我国棉花杂交种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棉花,2009,36(7):34-39.
[3] 邢朝柱,喻树讯,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4,16(6):379-382.
[4] 魏西翠,李庆珍,庞居勤等.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研究[J].棉花学报,2002,14(5):269-272.
[5]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主编.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8-300.
[6] 中国纤维检验局.GB1103.2-201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7] 相吉山,谢宗铭,田琴等.北疆棉花“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535-1540
[8] 秦永生.陆地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J].作物学报,2009,35(10):1812-1821.
[9] 李胄,刘有良,刘党培.陆地棉皮棉产量与植株性状相关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7,6(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