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举隅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江淹有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高考语文中对送别题材的考查占很大比重。作为教师要遵循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送别题材开展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送别诗 感受力 理解力 鉴赏力 迁移力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诗古已有之,通过反复诵读,通过背诵送别诗中的精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可以让学生达到阅读能力的基本层级“感受力”。笔者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离别的凄楚,发现伤别的凄美。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原初格局,不高估也不低估”。古诗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七成以上的学生感觉诗歌文本读不太明白,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在文言注解的识记方面狠下功夫,帮助学生养成写诗句对应译文的习惯,养成不会的字义查工具书自行解决的习惯。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但就如丰子恺所说“渐的作用是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差距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使人误以为其为永恒不变”。我们的诗歌教学就是要在“渐”上下功夫。在讲授高适的《送郑侍御谪闽中》时,学生对“南天瘴疠和”这句话中的“和”普遍不解,笔者便要求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探究含义,学生的作答很有理据。初期,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中高频出现的词语和特殊词语进行汇总教授给学生,当然,不能忽视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和对整体诗意的理解。
  二、教會学生欣赏美
  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多数学生审美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而古作品有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情感,学生所处的时代与之相去甚远,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作知识、情感的考古。欣赏古诗文需要有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死去”即与古人对话;“活来”即以现在视角观照。在讲古代的送别情感时,就不得不“死去”,让学生了解古时交通的闭塞、战争的频仍、瘟疫的盛行以及医疗的落后,学生就不难理解送别诗往往“一别”成“永别”的凄楚况味。柳永言“多情自古伤离别”,用“活来”法,可以让学生欣赏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离别题材,比如信乐团的《离歌》,其音乐效果足以创设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悟。下面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欣赏美的教学环节:
  1.欣赏美的形式
  送别题材标题往往有“送”或“别”字,体式不一,各美其美。绝句、律诗皆有,五言、七言皆有,诗、词和曲皆有。七言绝句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五言律诗如白居易的《送客归京》;词有柳永的《雨霖铃》;曲有刘庭信的《一枝花·春日送别》。
  2.欣赏美的主题
  送别诗往往抒发对亲友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宽慰、祝福,或坦陈心志,赞颂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还有对友人离开后情境的想像和担忧,也有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了坎坷,其送别诗往往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3.欣赏美的意象
  (1)习俗类意象
  A.折柳惜别习俗:产生于汉,兴盛于唐。柳条千丝万缕与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相似;“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柳随地而生,也有祝离人生活顺利之意。
  B.饮酒饯别习俗: 寓情于酒,有相勉致意。
  C.唱歌送别习俗:如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踏歌”。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以脚踏地为节拍,又如骊歌、离歌和劳歌。
  (2)时空类意象
  A.时间意象:
  多傍晚,在诗文中常用“日暮”“斜阳”“夕阳”“暮色”等,多伴有飞鸟归林,鱼沉潭底的情境来反衬离别。
  B.空间意象:
  多长亭、渡口、南浦、谢亭和灞陵亭等。其中,有典故的意象可以跟学生详细介绍,如灞陵亭的由来,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于此分手,因此灞陵亭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这样讲,至少当学生看到灞陵、灞水、灞桥和灞陵亭时可以识别出送别题材。
  4.欣赏的美的风格
  哀伤的风格: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豁达的风格: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对学生欣赏的能力应该定位在踮起脚、伸出手能够得着的层级。欣赏送别诗之美的前提是,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站的平台,最好是初级鉴赏的模板,以便学生日后“带着镣铐跳舞”,生发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自我的鉴赏维度。
  三、引领学生鉴赏美
  学生面对诗词文本的鉴赏容易因不自信而不敢言,课堂气氛一旦沉闷,容易变成老师的一言堂,我们在教学时大可以采用“茶馆式”教学法,让学生谈谈、议议、练练、讲讲,明确诗词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比如:
  “写什么”,写了哪三物,景物?事物?人物?景物是景象还是物象;人物是诗人自己还是诗人代言的抒情主人公?
  “怎么写”,用了哪些手法,借景抒情?比喻?衬托?虚实相生?比如,笔者在讲李白的《送友人》时,学生通过“茶馆式教学”能鉴赏出“浮云游子意”运用了比喻;在讲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时,学生能鉴赏出是运用了虚写来表达对方途中所见或体验的离别之孤独和惆怅。
  “为什么写”, 在“开茶馆”前,需要以“以德树人”为旨归,提醒学生围绕景情关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诗人因与友人同病相怜而创作,诗人出于对友人才华的赏识而创作。
  总之,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四、训练学生鉴赏思维
  笔者认为,想达到“教是为不教”的肯綮在于训练学生鉴赏思维。作为教师,务必培养学生思维力,在品读文句时,应具有瞻前顾后的理性思维,放到整体语境中具体感知。   1.培养思维的连贯性
  比如,在做鉴赏“炼字”这种题型时,应该教学生秉持“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笔者在讲授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时,带学生进行了“藏”和“透”的赏析,学生习得了“推敲”的必要性。
  2.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学会一首送别诗的鉴赏方法,遇到同类可以举一反三;遇到变式,可以由已知推未知。总之,思维的创新性体现在触类旁通,迁移比较。学生如果在鉴赏高适的《别董大》时,能读出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那么再去鉴赏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便易如反掌。
  3.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进行诗词比较鉴赏时,因字数相对较多,我们应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基本读懂诗句,把握大体情感。笔者在教授《雨霖铃》时,将徐昌图写的《临江仙》拿来,要求学生进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异同的比较阅读,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要求学生梳理美
  每逢鉴赏诗词分数出来,不少学生都在感叹,明明读懂了、题答了,可是分数都去哪里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去整理答案,梳理美。
  1.强化“指令意识”
  明确答题要求,遵循出题人意图,分清鉴赏角度的主次,不能均衡用力抑或过于自由地鉴赏。
  2.强化“读者意识”
  鉴赏用语应倾向于受众感受,阅读效果方面。
  3.强化“规范意识”
  表达时,依托教材,使用学术语言,靠近国家答案为好,否则定与高分无缘。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是文化的传播者,但不只是传播者,教会学生怎样品鉴各类诗词,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重大使命。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怎么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一直在探索进取的路上。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报》2014暑期专项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伊格爾顿《如何阅读文学》商周出版社2014年1月
  陈振鹏、章培恒等《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陈寿《三国志》线装书局 2016年8月
其他文献
幼儿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通过体育游戏,使得幼儿的走、跑、跳、投、钻、爬、平衡等身体基本动作活动内容不再枯燥、单一。体育游戏有规则、有结果、有角色、有情节,还带有竞争性、是感觉、知觉与运动器官的联合活动。探析幼儿体育游戏的有效组织策略,已经成为促使幼儿教育更好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新的《幼儿
期刊
一、谈谈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最早叫做奈史密斯球,是在1891年,由当时在在国际青年训练学院担任体育讲师的奈史密斯发明的。当时奈史密斯为了学生不在冰天雪地中无所事事,就根据足球、橄榄球、曲棍球的原则,发明了一种把球扔进篮子里的运动。  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富有吸引力的新颖的室内运动项目,很快就风靡全球。篮球运动1894年传入我国天津,不出几年传遍全国各地。 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
期刊
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和新形势新课标要求下,对大多数小学配备了音乐器材和专职教师,有些学校还成立了音乐功能室和兴趣班,积极开展文艺表演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慢慢的提高了小学音乐教育水平。但要想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是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修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马克思曾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是审美听觉艺术,只有
期刊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世界技术的不但创新。教育部门也在努力改革与创新,与社会同步,与大数据接轨。各级教育部门正在努力一步步改变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环境。如今,教育技术装备也走进了校园,并不断更新发展,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提供了前提条件。  因此,如何实现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水平,就是摆在我们农村中小学学校面
期刊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受音乐的内容、性质、旋律、节奏、结构等主导和制约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将音乐和游戏紧密结合为一体。音乐深为幼儿喜爱;游戏可满足幼儿的活泼天性。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随着音乐的变化以动作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体验。  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思维活跃起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期刊
一、“亲近自然”主题活动的概述  儿童在幼儿阶段“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亲近和喜爱,具有与自然万物交流、对话的能力和兴趣[1]”。所以,国内外很多教育家都提出有关于自然教育的主张,福禄倍尔将其所创办的幼儿园命名为“Kindergarten”(孩子的花园),幼儿可以在花园里种植、观察,在户外玩耍与奔跑。由此可见,亲近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在当下,笔者认为,“亲近自然”不仅仅指走进自然,还体现在人与自
期刊
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学科,在教育改革之后,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而且因其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间、自由的绘画空间,所以颇受小学生的青睐,在很多调查中显示,小学生中愿意上美术课的比例占得最大。他们喜欢美术课堂中的涂涂画画,愿意在课堂中动手折叠或剪贴,更喜欢美术课堂中那无拘无束的学习方式。而也正是因为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十分喜爱美术,才使得美术在提高和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挖掘传统民间游戏内容,应用传统民间游戏开展教育活动,对于丰富游戏活动内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挖掘传统民间游戏的价值  传统的民间游戏是游
期刊
在幼儿园《纲要》和《指南》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更多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的是幼儿的终生发展。语言是幼儿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必须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要落实这些目标,发展幼儿语言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我园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一、通
期刊
之所以谈农村校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我从毕业工作,就一直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对农村小学及农村现状有些了解;二是因为在中国,农村小学数量庞大,我所谈的话题或许有一定的广谱性;三是因为在农村校确实需要加强音乐教育,这里有更加肥沃的音乐艺术发展的土壤和更大的热爱音乐艺术的人群。  因此,当今的音乐课堂需要创新。创新在于做好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