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交卷:脱贫攻坚成就“创新传奇”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正是由于对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布局中的清晰认识,《时代报告》同人才得以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抢抓先机,高屋建瓴地策划了《兰考交卷》这组特别报道。
  《时代报告》2017年第2期的特别报道《兰考交卷》开宗明义,铿锵有声:“从‘兰考之问’到‘兰考之变’,其内生动力经由了怎样的裂变,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这成为贯穿报道的一条主线。本组报道由《兰考之问》《兰考之干》《兰考交卷》三篇文章构成,逻辑清晰,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势如长虹。
  缘起“惊世之问”,激发脱贫攻坚精神
  《兰考之问》一文,回顾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指导时,参加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主生活会。在那场民主生活会上,时任县委书记王新军提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兰考之问”——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财富,50年还没脱贫?“兰考之问”的前后脉络成为文章主旨,也是引发读者思考的一条明线。文中写道:“王新军第一个发言,做个人对照检查。他是焦裕禄同志之后的第十四任县委书记,发言不久,他就提出了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了,为什么兰考至今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为什么兰考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还那么多,社会矛盾大事小事不断?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路线走偏了?”实际上,该文通过纪实性的民主生活会现场可以看出,“兰考之问”之所以能够跳脱出固有的窠臼成为惊世之问,则是因为受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风洗礼,而这个背景,也成为该文弥足珍贵的潜台词。这正是产生脱贫攻坚巨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撤除50载“藩篱”,通达实现小康的希望
  《兰考之干》一文,以焦裕禄精神为兰考干群精神转变的动力之源,以走村入户的调查走访作为深厚铺垫,用细腻的文笔描摹了兰考县扶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业绩。那一曲曲现实华章,可谓催人泪下。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兰考干群化解了思想包袱,迸发出“力拔山兮”的精气神。“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我们将变脱贫工作队为小康工作队,确保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让百姓生活得更体面、有尊严。80多万兰考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兰考的明天一定更美好!”文章以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的2017新年感言作为结尾,将兰考全县干群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拔高了一个层次,也将兰考的脱贫攻坚融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河南“兰考交卷”,世人为之震撼
  《兰考交卷》一文,深谙“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由点及面,从宏观到微观,将兰考县脱贫攻坚中具有样板意义的产业脱贫、政策减负等方面,做了精准的报道。尤其对2014年习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时入户看望过的闫春光一家脱贫故事做了特写。文中写道:“提起有什么想对总书记说的话,闫春光激动地说:‘总书记当时您来俺家的时候俺还是贫困户,现在俺已经脱贫了,等天暖和了准备把房子里再重新装修一下,置办些家电,争取做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仅如此,该期杂志还让闫春光在鸡棚里劳作的彩照荣登封面。在审读员看来,小人物登上《时代报告》封面的次数不算太多,而将闫春光这样的小人物放置封面,充分体現了该刊同人深刻理解政策导向,深入体察民生民情的群众路线作风。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不言而喻,该刊同人见微知著,意在通过这一细节紧扣兰考人民向习总书记“交卷”、向党中央“交卷”这一宏大命题。
  《时代报告》为进一步凸显特别报道“兰考交卷”这个主题,还在《大视野》栏目刊发了《那些年,习近平探望过的困难群众》10余幅图片及文字解说,醒目地向读者展示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困难群众的一个个感人场景,无不蕴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困难群众的贴心与关怀,无不彰显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民信心。在《看点》栏目,该刊还以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新年贺词为主题撰写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文中写道:“这份坚持,这种觉悟,不仅仅是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民生情怀和政治责任的体现,更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的。”
  审读员认为,重大典型报道《兰考交卷》体现了脱贫攻坚战略在河南所成就的“创新传奇”,既是河南兰考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的真实写照,是对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助推,又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付诸行动的瞩目彰显。
其他文献
两块重量相同的砖,一块是金砖,一块是银砖,你会选择哪一块?当然是金砖。  我也是。2014年6月,我还担任着《东方今报》编委、洛阳中心总监。一天,我在登封听了一堂传统文化课。当听到“跪拜父母链接祖宗能量”时,我瞬间找到了后半生的事业:弘扬孝文化,用十年时间影响一个亿的河南人。  五年过去了,在弘扬孝文化的道路上,有心酸也有欣慰,有信心也有徘徊,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掌声也有孤独,有激情也有迷茫,有所得
期刊
按语: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河南省慈善总会于1月25日(正月初一)紧急启动“防控疫情、共克时艰”慈善募捐项目,倡导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助力打赢生命保卫战,是全国最早开展抗疫慈善募捐的省级慈善会之一。  在其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跟省总会干部职工一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每天加班加点,多方奔走募集善款,想方设法筹募、抢购医用应急防护物资,并克服种种困难,在第一
期刊
这是一家河南仅见的旬刊类大型社科期刊。每月出版三个版式:《时代报告》(上旬版)、《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中旬版)、《时代报告·奔流》(下旬版)。  这是一家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励下应运而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茁壮成长的大型社科类期刊。初创期间,摸着石头过河,曾因刊发不当文章或图片,受到新闻出版部门的批评。然而,该刊同人胸襟开阔,闻过则喜,严以律己,坚持在每期旬刊封面的左上角,都标注“做有思想
期刊
诸多期刊第一栏,名曰《卷首》。所发文章,也就是卷首语,业内人士喻之为“一盏灯”。言下之意,这类卷首文章,如同引领整期杂志的灯,与期刊其他文章较之,往往高出一筹。这不仅在于卷首语占全刊的黄金版面,还在于其体现的相对高的质量或相对丰美的意境,因而产生更强的影响力。也正缘于此,诸多期刊对这块黄金版面都很珍视,甚至委以专人撰写刊首文章,依期刊发,坚持不渝。  笔者履职审读使然,对期刊既关注其内文,尤关注其
期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逢历史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总会回望历史,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中国以大阅兵形式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举世瞩目。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时代报告》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两组不同体裁的大型系列宣传图文:一组是特别报道,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精准性,站在世界、时代大背景下,全方
期刊
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为契机,《时代报告》第5期的《作品》专栏推出3篇作品,宣传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3位共产党人,用对党的无限忠诚倾其心血与智慧,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现就3篇作品,分别予以简析。  “重温经典”篇:《铁人王进喜》(作者穆青、高洁)——  这篇作品,记述共产党员、开创大庆油田的闯将、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建功立勋的铁人王进喜的光辉业绩。  1960年春,正当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
期刊
近览《时代报告》2016年第8期上旬刊封面,眼前为之一亮: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大幅半身彩照,他居左微侧,面部神态庄重刚毅;背景图中,旗手高擎“八一”红旗,引领海陆空官兵,紧握钢枪,步伐铿锵,威武雄壮。这幅图片,也刊发在以“中国强军”为主题的《特别报道》专栏的首页上,让读者激情洋溢、振奋不已。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该刊推出的《特别报
期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两句话,在近期审读《时代报告》刊发的《根据地》和《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以后,使笔者产生共鸣,乃至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深层感悟。  这是两篇刊登在该刊不同期别的作品:前者在今年第1期(中旬刊)发表,后者在今年第4期(上旬刊)面世。这是两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前者系长篇报告文学,后者则是文图并茂的中篇通讯。这是两篇反映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品:前者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鲁豫
期刊
巍巍函谷,名扬天下;睿智老子,真传留香。这五千言的圣卷在桃林热土上染红了多少山花!她,张淑霞,就是隐藏在函谷关角落中平凡的一朵。25年来,她带着“您给我一棵幼苗,我还您一株大树”的梦想,默默躬耕。仁爱,是不变的情怀;行走,是永远的航程。  提起张老师,了解她的人总会打上 “勤奋、敬业、爱孩子”的标签。面对大家的赞许,她总是微笑着说:“咱这辈子就是一个哄小孩的,党和国家培养咱就是为了把娃娃管好,咱有
期刊
张万庆先生的名字,我在二十几年前就听说了,而且对这位中原书风的先行者一直比较关注,但至今与张先生仍是缘悭一面。我之所以关注张先生,是因为他是一位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书法家。其书风从传统中来,和古代的中原古法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当代“中原书风”的一种形式,然而万庆先生却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张万庆艺术实践的意义,既说明“中原古法”乃至书法艺术传统尚有深厚的内涵等待挖掘,也说明当代中原书风并非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