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万庆先生的名字,我在二十几年前就听说了,而且对这位中原书风的先行者一直比较关注,但至今与张先生仍是缘悭一面。我之所以关注张先生,是因为他是一位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书法家。其书风从传统中来,和古代的中原古法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当代“中原书风”的一种形式,然而万庆先生却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张万庆艺术实践的意义,既说明“中原古法”乃至书法艺术传统尚有深厚的内涵等待挖掘,也说明当代中原书风并非一种模式。纵观书法复兴以来的30多年,在全国展赛机制的推动下,兴起于河南书法界的中原书风曾经风靡一时,以致其他省的作者也群起仿效,这种邯郸学步的路子越走越窄。此情之下,张万庆先生对于“中原古法”和书法艺术的开拓就显得更有意义。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张万庆先生的书法风格属于典型的碑派。他取法很广,但基本上是以汉魏南北朝以前的书法经典为主,诸如金文、小篆、隸书、北碑等,取法隋唐以后的书家也以和碑派风格比较接近的颜真卿一路为主。线条极其厚重朴拙,全用中锋,几乎不用提按抑扬、牵丝映带、侧锋取研。张万庆的作品就像一个朴实健壮的北方汉子,站在广袤坚实的黑土地上,引吭高歌,唱着高亢入云的信天游或者大调曲子,给人以雄强健硕、稚拙浑厚的美感。
  张万庆书法的传统功底十分深厚。他对钟鼎文、小篆、隶书的《张迁碑》《夏承碑》以及《爨宝子》等有很深的浸淫,深得其中的神髓妙理。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创作中不是亦步亦趋,再现古人,做技巧的展示,而是遗貌取神,改头换面,达到驱古人为我所用的境界。
  康有为总结北碑风格有“十美”,这种说法可能有点溢美,然而北碑用笔的“点画峻厚”“魄力雄强”大抵是不错的。张万庆的用笔汲取北碑和篆隶的特点,谨守中锋,方圆兼备,稳健扎实,不弄小巧,用“屋漏痕”的蜿蜓笔法,极力表现曲折与厚重感,力送到尖,绝无轻浮虚怯。北碑的这种笔法,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写楷书,故北魏碑志基本上都是楷书,而张万庆则主要是用来写行书。清季以来,碑体行书探索者多,成功者寥寥,张万庆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第二,张万庆先生特别注重书法艺术的视觉效果,他善于调动种种艺术手段来增加书法艺术的表现力,突出书法艺术的视觉艺术效果。从书法史来看,自从文人书法兴起之后,书家便崇尚从书写的个性化中体现书法艺术的情趣,同时谨守书法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戒律,从而对书法线条结构的装饰美开拓不够。而当代的“现代书法”思潮,又企图从解构汉字入手,试图重建书法的视觉艺术语言体系。这两种倾向,前者不足,后者过之,张万庆都不取。张先生的书法,严格以汉字为基础,在书法传统中挖掘审美元素,从而构建起一套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书法视觉审美的语言体系。
  张万庆先生的做法是:首先,大幅度加强用笔浓淡疏密收放纵敛的变化对比,观其作品,真正做到了浓似云聚,淡如风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纵观书法史,疏密浓淡对比强烈的书家如王铎、徐渭、郑燮、金农等。但与张万庆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张万庆的书法,一眼看去,首先是一幅画,仔细观赏,才发现是地道的书法作品。看了张万庆的书法,人们的第一感觉或许是:“书法也可以这样写吗?”然而接下来的感觉就会是:“书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不可?”
  其次,张万庆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许多极为新颖的艺术形式。如援印入书。张万庆的一些作品,用很大的印章,在这里印章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成了书法作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如团扇作品的向心性书写,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图画的方式构图,完全打破了书法作品传统的章法格局。再如大字与小字的完美结合,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展示出作品文字之外的丰富内涵。如其代表作之一“家”,一个大篆的“家”字犹如一间简陋而温馨的小屋,钤在空白处的多枚小印像是贴在窗上的朵朵窗花。而小屋四围密密麻麻的小字则恰如生长茂盛的菜畦,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特别的宁静和温馨。这些丰富的内涵,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所能包容的。
  再次,张万庆先生在墨色上的驾驭能力也是非凡的。用墨本来是书法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传统的墨法无非是线条的浓淡燥润,而张万庆则大胆地在书法这种黑白艺术之外又开拓出“灰”的领域,使书法几乎也像图画一样墨分五彩,层次分明,鲜艳夺目。他的许多作品,以淡墨字作背景,使之衬托浓墨重彩的大字,画面层次感极强,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张万庆书法继承传统,不是对古人的简单复制,单纯临仿,而是深入地挖掘传统,广泛地开拓传统。
  以图式语言融通四体,是张万庆艺术探索的一大成就。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从文人化走向艺术化,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单纯的笔墨语言扩充为丰富的图式语言。因而四体融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当代有些书家在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各人的路径不尽相同。张万庆以图式语言融通四体是一条颇具新意的路子。当然,融通四体的基本前提是四体皆能。这个条件张万庆是具备的。他有深厚的篆隶功底,对大小篆的字法非常熟悉,且能通达权变,运用自如,他的许多作品,杂糅篆隶、化裁楷草、遗貌取神、新意叠出,让人很难看出属于哪种字体。张万庆对《爨宝子碑》下过很深的工夫,但他写的《爨宝子》,灵活通透,字字欲飞,与历来写《爨宝子》的稚拙呆僵大异其趣。可以说,张万庆是一个既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又能够与传统对话乃至交流互动的书家。
  对少字数作品的开掘,也是张万庆艺术探索的形式。少字数作品(如写一两个字)在国内当今书坛不在主流之内,像全国展这样的大型展赛不接纳这种形式的作品。然而毋庸置疑,少字数作品也是书法传统的一种形式,历史上也留下许多著名的作品,如绍兴兰亭的“鹅池”,华山的“天下第一山”等。少字数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更是现代书法三大流派之一。张万庆先生充分认识到少字数作品的价值,并对此作了深入的开掘。他的少字数作品大都以大字搭配小字,画面层次丰富,对比强烈。其大字磅礴恣肆,气象浑穆,有时加以适当的夸张变形,亦书亦画,趣味无穷;其小字则点画精微,清雅爽健。大小搭配,相得益彰,远看是画,近观是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继承传统是书法艺术发展传承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传统如何继承,却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古人作品的追摹临仿,还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张万庆先生对此有很好的理解,他在深入传统、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挖掘,对传统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
  刘熙载论书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张万庆先生的书法,韵味十足,盛情充沛,质性坚贞,气格浩然,为传统书法审美领域开拓了一条新路,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1.文化体制改革先行者  文化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產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这一年底,筹备创刊的时代报告杂志社逆势而上,转企改制,成立河南时代报告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当时,为了妥善解决《传奇文学选刊》留下的疑难问题,社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得以轻装上阵。自此之后,《时代报
期刊
两块重量相同的砖,一块是金砖,一块是银砖,你会选择哪一块?当然是金砖。  我也是。2014年6月,我还担任着《东方今报》编委、洛阳中心总监。一天,我在登封听了一堂传统文化课。当听到“跪拜父母链接祖宗能量”时,我瞬间找到了后半生的事业:弘扬孝文化,用十年时间影响一个亿的河南人。  五年过去了,在弘扬孝文化的道路上,有心酸也有欣慰,有信心也有徘徊,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掌声也有孤独,有激情也有迷茫,有所得
期刊
按语: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河南省慈善总会于1月25日(正月初一)紧急启动“防控疫情、共克时艰”慈善募捐项目,倡导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助力打赢生命保卫战,是全国最早开展抗疫慈善募捐的省级慈善会之一。  在其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跟省总会干部职工一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每天加班加点,多方奔走募集善款,想方设法筹募、抢购医用应急防护物资,并克服种种困难,在第一
期刊
这是一家河南仅见的旬刊类大型社科期刊。每月出版三个版式:《时代报告》(上旬版)、《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中旬版)、《时代报告·奔流》(下旬版)。  这是一家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励下应运而生,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茁壮成长的大型社科类期刊。初创期间,摸着石头过河,曾因刊发不当文章或图片,受到新闻出版部门的批评。然而,该刊同人胸襟开阔,闻过则喜,严以律己,坚持在每期旬刊封面的左上角,都标注“做有思想
期刊
诸多期刊第一栏,名曰《卷首》。所发文章,也就是卷首语,业内人士喻之为“一盏灯”。言下之意,这类卷首文章,如同引领整期杂志的灯,与期刊其他文章较之,往往高出一筹。这不仅在于卷首语占全刊的黄金版面,还在于其体现的相对高的质量或相对丰美的意境,因而产生更强的影响力。也正缘于此,诸多期刊对这块黄金版面都很珍视,甚至委以专人撰写刊首文章,依期刊发,坚持不渝。  笔者履职审读使然,对期刊既关注其内文,尤关注其
期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逢历史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总会回望历史,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中国以大阅兵形式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举世瞩目。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时代报告》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两组不同体裁的大型系列宣传图文:一组是特别报道,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精准性,站在世界、时代大背景下,全方
期刊
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为契机,《时代报告》第5期的《作品》专栏推出3篇作品,宣传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3位共产党人,用对党的无限忠诚倾其心血与智慧,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现就3篇作品,分别予以简析。  “重温经典”篇:《铁人王进喜》(作者穆青、高洁)——  这篇作品,记述共产党员、开创大庆油田的闯将、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建功立勋的铁人王进喜的光辉业绩。  1960年春,正当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
期刊
近览《时代报告》2016年第8期上旬刊封面,眼前为之一亮: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大幅半身彩照,他居左微侧,面部神态庄重刚毅;背景图中,旗手高擎“八一”红旗,引领海陆空官兵,紧握钢枪,步伐铿锵,威武雄壮。这幅图片,也刊发在以“中国强军”为主题的《特别报道》专栏的首页上,让读者激情洋溢、振奋不已。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该刊推出的《特别报
期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两句话,在近期审读《时代报告》刊发的《根据地》和《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以后,使笔者产生共鸣,乃至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深层感悟。  这是两篇刊登在该刊不同期别的作品:前者在今年第1期(中旬刊)发表,后者在今年第4期(上旬刊)面世。这是两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前者系长篇报告文学,后者则是文图并茂的中篇通讯。这是两篇反映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品:前者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鲁豫
期刊
巍巍函谷,名扬天下;睿智老子,真传留香。这五千言的圣卷在桃林热土上染红了多少山花!她,张淑霞,就是隐藏在函谷关角落中平凡的一朵。25年来,她带着“您给我一棵幼苗,我还您一株大树”的梦想,默默躬耕。仁爱,是不变的情怀;行走,是永远的航程。  提起张老师,了解她的人总会打上 “勤奋、敬业、爱孩子”的标签。面对大家的赞许,她总是微笑着说:“咱这辈子就是一个哄小孩的,党和国家培养咱就是为了把娃娃管好,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