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传到电报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ji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着片片雪花,官道上飞奔而来三匹快马,马上坐的是传递战报的信使。此时正值公元前128年的腊月,汉武帝执政期间。这年冬天北方草原上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牲畜冻毙众多。为获得生存资源,匈奴人大举入侵边关,渔阳成为重点攻击目标。信使正是来自渔阳,他们是到长安递送紧急战报的。
  信使背上都插有旗帜,那是紧急、快速、任何人不能阻拦的象征。马还佩带特有铃铛,很远就能听到叮当声,提醒行人、车马让路。古代这种邮递方式就称为驿传。汉代紧急文书按每天的速度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到八百里几个级别。这次递送的正是八百里加急战报,基本可以说人马不离鞍。马一直拼命地跑,到一个驿站就换一匹,全速前进。路上行人如果叫马撞了是白撞的,如果耽搁了递送文书,好多人都要掉脑袋。
  驿传与驿站除了有传递诏令、文书、战报的作用外,还用来接待使臣出巡、官吏往来。有时还为皇家运送时鲜果品。驿传这种邮递方式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随着轮船、火车的相继发明,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但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844年美国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了电报通信。电报是利用电磁波作载体来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可以让信息不管多远都能瞬间到达。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电报很快风靡全球。
  清同治初年,英国特使阿礼国请求在中国境内铺设电报电线,被清政府断然拒绝,因为当时清廷没多少人知道电报是何物。同治九年(1870年),英国使臣威妥码再次要求铺设线路,不过这次要求铺设的是水线。从香港到上海,这次清政府迫于压力同意了。
  1875年。日本侵犯台湾,两江总督沈葆桢上书电报的便利,并建议先在福建与台湾铺设线路。光绪皇帝下旨酌情办理,但是受到众多官员抵制,认为西洋妖魔之物不可擅入中华。两年后福建巡抚丁日昌出面组织在台湾铺设95华里线路,这也是中国自我建设的第一条短线电报线路。
  天津道台盛宣怀去上海公干。当时。沙俄侵占中国伊犁,并派军舰窜入我国领海。大使曾纪泽频繁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发出电报当天上海就可收到。但是从上海至北京,轮船邮寄须六七日才能到。如遇天气不好,海道不通,用驿传得十日。上海到北京仅三千里,俄国到上海数万里,消息到达的速度却反迟了这么多,这种反差深深印在盛宣怀的脑海里。
  当时的中国边防危机四伏。海外列强的兵舰一夜可行千里,不可预测它将出现在什么地方,这需要准确快速的军报,然后各地边防调援。古老驿传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让盛宣怀更加忧虑。
  思虑再三,盛宣怀上长疏给光绪皇帝。力述铺设电报线路的重要性。光绪皇帝深受感动,下旨要求必须实施。于是1881年4月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随后十几年,随着边防和民间的需要,政府相继在各省铺设电报线路。这期间依旧有不少守旧人士极力攻击和反对此事。民间也对此不了解,各地都出现毁坏线路现象。在陕西和甘肃,人们认为是电线杆带来了旱灾,因而摧毁了大量线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到清末我国终于建成除西藏以外全国性的电报线路网。
  正是由于电报传递消息快捷。使得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早早获悉法军将犯镇南关,便派兵夜袭文渊,打乱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促发动进攻。年已古稀的冯子材率领清兵经过奋力拼杀,将法军击退,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提。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已经走入人们生活,电报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要记住,正是在沈葆桢、盛宣怀等爱国人士的推动下,中国才有不受列强控制的自己的电信事业。
其他文献
他,出生在意大利托塞卡尼亚郊外的一座农庄里。上帝赐予他一个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赐予了他一双先天弱视的眼睛。尽管如此,12岁以前,他像无数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过着自己幸福的日子,学钢琴、吹长笛、弹吉他……富有音乐天赋的他,陶醉在淳朴的乡村风景里,像音符般跳跃着,快乐如风。  12岁那年,不幸不期而至。学校足球赛场上的一次小小意外,使他那双久治不愈的眼睛最终失去了仅有的一点光明。他完全陷入了无
期刊
人怎么样才算死了?看起来似乎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很复杂。国外有人估计,在宣布为死亡的人中,竟有4%并未死亡,误被“活埋”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  人未死人木,活埋在地下,在人类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1973年12月22日,《法兰西晚报》曾报道一桩撞车死人的消息。一个叫普拉达尔的人因车祸死亡。在一片凄凉的抽泣声中,他被装入棺材。正当家人要封棺材盖时,他却突然叫嚷说:“我大概是死啦,
期刊
基因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能够“突变”。自从孟德尔定律发现后,人类对基因的认识不断深化,到现在,更是变得令人眼花缭乱起来,似乎事事都能与基因扯上牵连。一时间,基因仿佛成了万能的“借口”。除了广为人知的
期刊
恒星的取名原本是“永远不变”的意思,因为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非常漫长,人们根本觉察不到。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安静。后来发现,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变化多端。于是,科学家们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名叫“变星”。  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脉冲星的存在是过去人们没有预料到的,以至于人们在对它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故事。  1967年,英国剑桥新建造了射电望远镜,这是一种新型的望远镜,它的
期刊
假设有5个人,他们把一个蛋糕交给其中的一人切,分成五份,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那个切蛋糕者“以权谋私”,分给自己最多?  有人想出了这样一个规则。谁切蛋糕,那么谁就必须是最后拿。这样,切蛋糕的那个人会尽力把五份切得差不多,因为如果切得大小不等,他不仅不可能拿到最大的,反而只能拿到最小的。  这一招是典型的西方人“制约权力”的方法。5个人分蛋糕的行为其实是一次小小的“政治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个切
期刊
提起0.618,许多人都知道,它叫“黄金分割法”。它的提出,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其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它是被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简称“黄金律”或“黄金比”。  有人曾断言:“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事实证明,0.618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充分体现,医学与0.618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解释人为什么在环境温度22至24摄氏度时感觉最
期刊
熊,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也就是说:熊有些像猪,冬天里在山洞里冬眠。把熊和猪相比有些牵强,也许因为过去中国猪都为黑色,并且猪与熊都比较肥硕些,所以许慎说熊像猪。  熊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马来熊等等。熊体型差异很大,阿拉斯加棕熊是体型最大的熊,有不少雄性阿拉斯加棕熊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680千克,其中世界上最高的熊高达4米(是体长不是肩高)。一头柏林动物园的熊重达11
期刊
植物也有“家庭意识”,根系能在土壤中认出谁是亲戚谁是外族,而有些植物妈妈对种子的生长会呵护有加,这些,都不算是新闻了。其实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植物也跟很多动物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交际与生活。  小时候,很多人都有过一些奇怪的念头,比如说想知道被折断的树枝会不会痛。这样的想法,长大后再记起,一定觉得那会儿自己真傻。但实际上,树枝被折断后是否会痛,还真没人轻易下定论。或许,它们果真很痛呢?只是对痛的
期刊
塑料普通话代言人    何炅哥哥,有一个问题我很早就想问你了,为什么你的普通话说得那么好,还会英语阿拉伯语什么的,是语言天赋高吗?我英语不行就先不说了,中国人嘛,还是普通话最重要。但是我一开口说普通话就被人封为“塑料普通话代言人”……为了摆脱这个封号,我经常在家练习普通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什么鼻音啊平翘舌啊什么的,我就是说不清楚,不会是我大脑里控制语言的神经有问题吧?  ——小石头    何
期刊
随着每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指以货币形式呈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生产成果)的快速增长,GDP现在在中国很热,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但是,GDP只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不能代表一切。西方经济学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两个经济学家A和B,一起在野外散步。A看到一堆牛粪,就对B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一百万美元。”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