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茶香染流年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l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
  每年清明谷雨时节,老屋背后的大山深处,绿油油的茶树一层层镶嵌在梯田状的山坡上,目光所及,一片青翠,微风拂过,清香扑鼻。
  吃过早饭,母亲便背着竹篓,带领我们上山去采茶。雨过天晴的路面还有些泥泞,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前行,时而拨弄路边的草丛,时而采摘山头的野花。清新的空气伴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瞬间忘了爬山的艰辛。
  上完陡坡,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垠的绿,茶园似一块翡翠镶嵌在群山的怀抱。三三两两的采茶女身穿蓝衣、头戴斗笠,分布在郁郁葱葱的茶山中,动作娴熟地将一枚枚茶芽采下放进背篓里,盈盈的笑声在茶园上空萦绕。我们随即加入到采茶的队伍中,只见母亲的双手在茶树与竹篓之间不停地穿梭着,双眼在茶树上寻找新鲜的叶子,左右手交替,熟练地采下放入身旁的竹篓。
  虽然那时的我只有茶树般高,但总是跃跃欲试。母亲怕毛手毛脚的我弄坏了茶叶,忙叮嘱道:“儿呀,尽量采摘那些嫩绿的叶子和刚长出来的茶芽,大片深绿色的叶子就先不要采了。”我吐了一下舌头,忙学着母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采摘起来。“茶树青青绿叶娇,我和茶树一般高;茶山层层彩云绕,我和彩云一样飘;采哟采哟采哟采哟……”山谷里顿时回荡着我和弟弟稚嫩的嗓音。歌声惊醒了睡梦中晶莹的雨珠,有的悄悄趴在采茶女的发梢上侧耳倾听;有的偷偷蹦到草地上翩翩起舞!晌午时分,竹篓终于满了,奶奶和大姐在山下扯着嗓子喊我们回家吃午饭,我们便活蹦乱跳地打道回府。
  回到家后,母亲先把采摘回来的茶叶用清澈的山泉洗净晾干,吃过晚饭后便摆好工具,叫上父亲一起来做茶。母亲把茶叶倒进早已烧热的铁锅里,一边用炒茶帚在铁锅中旋转炒拌,使茶叶均匀受热失水,一边用手有节奏地来回揉。经过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茶叶便可出锅,屋子里便弥漫着馥郁的茶香。这时顺手抓起一撮干茶放到嘴里慢慢咀嚼,喉咙里立即有一股馨香,清凉甘甜,直透心底,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白居易的诗句:“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
  茶叶做好后,母亲总会用刚烧开的山泉沏一杯新茶给父亲品尝,父亲便毫不客气对茶的成色、味道、火候等逐一进行点评,每次点评的结果都能让母亲笑逐颜开。这时,一旁的我总是缠着父亲分一小杯尝鲜,父亲却戳戳我的小脑袋说:“喝几小口就得去睡觉,明天一早还得上学呢!”
  时光荏苒,我在随母亲一起上山采茶的时光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十二岁那年,我升上了乡里的初中,碰巧的是,学校的后山上也有一大片茶園。每年谷雨时节,学校便组织我们采茶,几百人的队伍分散在茶园中,远远望去,宛若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朵绽放其间;又似一颗颗七彩玲珑的宝石散落于碧绿玉盘,清风拂过,掀起层层绿浪。
  班主任黄老师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组,让我们开展采茶比赛。班里有一个叫春霞的女生,不仅人如其名碧玉无瑕,还长着一双灵巧的手。听同学说她家承包了一大片茶园,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她采茶,她便当之无愧成为我们男生的“临时教练”。只是很少干细腻活的男生们个个笨手笨脚,惹得女生们娇笑连连。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哟咿哟……”不知哪位大胆的女生亮起了清脆的歌喉,欢快而悠扬的歌声顿时飘荡在茶垄上空,我们的心情也随着这优美的歌声从书山题海的压抑中解脱出来,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三年初中生涯就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匆匆而逝。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县一中,春霞却因家庭贫困外出打工,几年后我也背着行囊远赴他乡寻梦。
  喝茶醒神,读书清心。旅居他乡的日子,在看书和写作的间隙,我总喜欢泡上一杯家乡父老寄来的春茶,或轻抿慢啜,或一饮而尽,顿觉神清气爽,文思泉涌。那浓浓的乡茶散发出的清香,飘着父老乡亲的纯情和善良,凝聚着父母对儿子的深深牵挂。袅袅茶香中,我仿佛看见满头银丝的母亲正披着晨雾、背着竹篓在茶园里忙碌着、忙碌着……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作家李红的长篇小说《潮起潮落》是一部法自然的现实主义的乡土历史叙事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还原了“海乙那”般吃人的民众形象。作者通过对厚坤婆娘的愚蠢愚昧、刁钻刻薄,老二家的胆小自私、可怜可憎,黑驴凶狠野蛮、狡黠残忍的精细刻画,暴露出普通民众“看客”式阴暗变态的精神痼疾。重新审读作者“复活”在“历史现场”中的灰色人物的卑琐丑陋的灵魂,深究“平庸的恶”所形成的文化根源,在
推介语  本期青年学人专栏的三篇文章分别论及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格斯·范·桑特的创作、纪录片和电视真人秀节目。作者逯俊宁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影视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公共文化中心,任群众文化馆员。  格斯·范·桑特是有影响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他的创作关注美国社会青年亚文化,聚焦同性恋、青少年自杀、青少年成长等社会问题和边缘题材。桑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着眼于社会
做过菜的朋友知道,烹饪离不开调味品,但我们所用的食盐、糖、味精、醋等都是经过工业生产得来的。你知道吗?大自然还有一种天然的调味品,随手摘来,便可用到烹饪上。   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省的交界处,发现一种能产盐的树,叫木盐树。这种稀有的树种高两丈之多,每到夏季,木盐树的树干上就凝结起一层雪花似的盐霜,刮下来可当上等精盐食用。每到泌盐的季节,当地居民便争相刮取,以备食用。这种木盐树引起了世界经济学
那一年初夏,西瓜、沙发、遥控器、我遇见“你”,在最美的年华一起长大。上课、下课、毕业啦!好时光多像旋转木马,一圈一圈也没有终点。  花开盛夏,我们扬帆起航!  生而为不凡之人,实属不易。但坚持和自律会拨开雾霾,再现光芒。学生时代,最快乐的时光常有蝉鸣相伴,随后是WiFi、空调、游戏等不慌不忙地接踵而至。于我而言,这种生活再正常不过了。如往常一样,我的假期早已规划好,追剧、逛街、旅行……仿佛世间的一
摘 要:《走死运的人》是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姚拓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作家一贯的底层视角和讽刺笔调对现实生活的荒诞与伪善进行了巧妙的揭示,显示了其思想的深刻性。但在思想意蕴深刻的同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观之,该小说也暴露出了一些艺术上的缺陷。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逻辑考量三个方面对其艺术上的缺失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姚拓 《走死运的人》 艺术 却失  马华著名作家姚
摘 要:“边缘人”最初是一种心理学角度上对边缘群体的界定,文学创作者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边缘人”形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代表作《痴女阿莲》中的主人公阿莲即是一个典型的痴傻世界的“边缘人”形象,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分析了阿莲边缘性的特点,以探求其“边缘人”形象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边缘人” 边缘性 文学视角 社会价值  一、“边缘人”概念的界定  
摘 要:“隐秀”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范畴。“隐秀”中的“隐”既是“爻象变互体”之“篇隐”,同时也是“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之“情隐”;“隐秀”中的“秀”即一篇中凝虑文思警策之语。《荷塘月色》章法上讲究“篇隐”,文法上含蓄内敛亦致“英华耀树”之效,情感表达有隐有显,有藏有露,“隐”与“秀”的交融契合,产生了“余味曲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隐秀 章法 文法 情感表达  《荷塘月色》是
摘 要: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构思精妙。作品将主人公达洛维夫人与另外两位主人公──彼得和赛普提莫斯分别构成映衬关系。通过达洛维夫人与彼得的映衬关系,小说揭示了达洛维夫人不能像彼得那样率性地生活因而失去“自我”处于“被抛”状态的人生悲剧;通过达洛维夫人与赛普提莫斯的映衬关系,小说揭示了赛普提莫斯自杀来源于一战造成的“身体疾病”,也揭示了达洛维夫人的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矛盾、痛苦、麻木不仁的“精神疾病
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随着初译本《通俗西游记》的诞生,《西游记》被反复翻译为日文版本,供日本读者阅读欣赏,直至今日这股热潮依然不减。众多译本中,小野忍与中野美代子共同翻译的版本耗时最长,堪称上乘之作。这部《西游记》译本从翻译底本的甄选、目录和诗词译法的斟酌,甚至對原著作者的研究,都可见译者的用心。通过对这部译作的分析,可管窥《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之一斑。  关键
摘 要:1956年,国内掀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茅盾在此基础上发表了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夜读偶记》,表明了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态度。在层层切中要害的分析和阐释之后,茅盾指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批评现实主义等的局限,进而肯定和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提出革命浪漫主义可以作为“我们的营养”,将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同时大胆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也可以加一点象征手法的运用,这就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