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历史分析:理趣和谐趣的交织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sky_z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对党八股》严正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是要被“清算”“打倒”的。这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很严厉的,但是在“打倒”和“清算”时,又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种与人为善的姿态,针对的是“左”倾路线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为贯彻其意旨起见,在党内曾经把一切因为错误路线行不通而对它采取怀疑、不同意、不满意、不积极拥护、不坚决执行的同志,不问其情况如何,一律错误地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富农路线’‘罗明路线’‘调和路线’‘两面派’等大帽子,而加以‘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甚至以对罪犯和敌人作斗争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党内斗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就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用口语说就是“要好好地说理”,“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一方面是非常严峻的说理,指出问题的严重,使患者惊出冷汗;另一方面,则为患者治病、救命。这样对立统一的方针,决定了《反对党八股》的文章风格具有相应的双重性:既严峻,又亲切。
  一
  “党八股”这个概括就很严厉,很挖苦,又很风趣。
  八股文是腐朽的,以朱熹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解为标准,不能有个人批判的自由。从形式上说,八股模式是僵化的,规定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合共八股,其中有两股,文字必须排比、对偶。这种僵化的考试形式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就被废除了。“党八股”这个概括,从哲学上看蕴含着矛盾:党和八股。“八股”就是腐朽,就是僵化;黨,则是在反八股的五四运动中孕育诞生的。把“八股”这样的帽子放在共产党人士的头上,是很深邃而又很风趣的。
  文章批评党八股文章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然后加以调侃:“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但是接着严正指出,这样的文章毛病在于,“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因为这种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实质乃是“概念的游戏”。
  文章批评的开中药铺的排列是事物的外部标志分类,而不是从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析。那什么是内部联系呢?内部联系就是矛盾对立中的联系,矛盾在条件作用下转化的联系。
  比如对“八股”的分析就不是排列——老八股、新八股、洋八股、党八股,而是展示其由老到新、由洋到土,是内部矛盾的转化:五四运动时期,反对“老八股、老教条”,具有“极大的功绩”,这是一方面;到后来,就产生了相反的方面,新八股、新教条、洋八股、洋教条;再后来,转到了党内就成了党八股,成为“五四运动本来性质的反动”。这种内在矛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共产党成立以前,有向右的资产阶级的转化和向左的革命方向的转化;等到共产党成立了,左的方面在共产党内又发生转化,正面是坚持五四文化革命精神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结合,反面是脱离实践,变成了新八股、洋教条、党八股。
  更深邃的是,文章揭示了转化的条件不在外部,而在内部。那就是五四运动本身的缺点:“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绝对化,就是片面性,走向反面是必然的。
  二
  分析并没有结束,为什么呢?只指出了党八股的思想根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消极性的延续,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的最深根源不仅仅在于思想,而且在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说过:“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思想根源不在思想,而在社会实践。从反面来说,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党八股的错误、主观主义,最深的根源在于客观社会实际。文章的深邃性体现在,揭示了党八股的客观社会基础,特别是阶级基础。在共产党内的这种思想,不是无产阶级的,而是:
  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处在这个广大阶级的包围中,我们又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的,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狂热性和片面性,如果不加以节制,不加以改造,就很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洋八股,或党八股。
  接着分析,为什么小资产阶级就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狂热性”呢?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阐发:“左”倾路线的思想根源“不是偶然的,它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城市小资产阶级大多数群众在中国也受着重重压迫,经常迅速大量地陷于贫困破产和失业的境地,其经济和政治的民主要求十分迫切,所以在现阶段的革命中,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动力之一。但是小资产阶级由于是一个过渡的阶级,它是有两面性的”。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落后性的一面”,具体来说:
  在思想方法方面。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基本上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即不从阶级力量对比之客观的全面的情况出发,而把自己主观的愿望、感想和突变当做实际,把片面当做全面,局部当成全体,树木当做森林。
  特别指出的是脱离实践过程,只有书本知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脱离生产过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为只有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性知识,他们的思想方法就比较容易表现为我们前面所说的教条主义。   分析思想方法根源并不是终点,分析的最高目标是回到政治实践中去:
  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许多代表人物希望革命马上胜利,以求根本改变他们今天所处的地位;因而他们对于革命的长期努力缺乏耐心,他们对于“左”的革命词句和口号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容易发生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和行动。
  这就明确提示了,在实际革命斗争中,只有根除小资产阶级思想,才能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顺便提醒一下,这里的批评只限于党内、本国,回避了外部的根源,那就是对莫斯科的“奴隶主义”。因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本身就来自莫斯科及其指定的代理人物王明。不但回避了这一点,而且在一些环节上,还反复提出“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文章的高度策略性表现为以其正确的话语,批评其错误的实践。意味深长的是,在1949年以后上海新华书店出版的《整风文献》和《毛泽东选集》中,删节了两处斯大林的引文。这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叫作“藏锋”,当然,“藏锋”不是绝对的,在必要时就要“出锋”,这一点下文细说。
  三
  只在思想上读通了,是不够的,要真正读懂这篇演讲词的经典价值,还得从文章的风格去分析。
  毛泽东的白话文成就很高,就是一贯反对他的胡适,在日记中也不能不承认:论白话文,还是他写得最好。的确,他笔阵纵横,文气灵动。他的理趣和谐趣(深邃性和幽默感),他的志气和意气,他的语言雅俗交织,构成独特的风格,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毛氏文体”。《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代表作,由于形式是演讲文体,更把毛氏文体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篇演讲,讲的是非常严肃的反对教条主义政治和哲学问题,可又并不是《实践论》《矛盾论》那样的学术论文。如果把《实践论》《矛盾论》那样的经典论文拿到会场上去念一通,肯定是不成的。学术论文很抽象、很深邃,是单方面向读者传达研究成果,作者和读者并不在同一现场。读者一时看不懂,可以反复,甚至中断。但是演讲在同一现场、同一时间,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不可能反复。哪怕有少数人听不懂,或者不感兴趣,都可能干扰其他人,造成会场上的听众精神涣散,甚至发出某种声音,这样会影响演讲者的情绪。演讲者不是单向传达,而是和听众双向交流。这种交流是全方位的,不但是有声交流,而且是身体动作、眼神、表情无声的互动交流。仅仅是照本宣科,把观点加以宣告,听众还是被动的。演讲就是要引导听众跟随演讲者一起思考,一起形成观念,营造一种共同创造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就是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与观众在感知上打成一片。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中,讲到党八股的时候,这样讲:
  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大笑)
  这是幽默的效果,引起了笑声,笑是演讲者和听众心理最短的桥梁。幽默的特点,不是逻辑的严密、一贯,而是相反、不一贯、错位。老八股、新八股、洋八股、土八股,内涵都是贬义的;但是,最后却赋以一个褒义的“创作”,将反面的内涵用正面的词语来表达。这在学术论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在演讲中,两种内涵的错位构成幽默的谐趣,将批评的意味淡化到不言而喻的程度,就缩短了心理距离。这种心理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达到的,而是娓娓道来,逐步诱导听众,先是洋八股,接着反过来是“土气”,再次翻转为“创作”,最后的反问“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接着是肯定“这就是一个”——这显而易见是反语。以强烈的反差,将批判的意思留在作者预设的空白中,听众顿悟,心领神会,于是爆发了笑声。心理最短的桥梁乃得以贯通。
  同样,讲到不要脱离实际,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时这样说: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上面所说的那些,一方面是由于幼稚而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幽默感来自内涵的错位:调查研究的革命政治含意,与照镜子的个人美容功能错位。这种幽默带着很强的宽容性,不但有利于缩短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而且有利于缓解被批判者的情绪,淡化抗拒感。这可以用“藏锋”来概括。最突出的是文章的整体构思,乃是一种“戏仿”。
  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反对党八股,却用八股的形式展开。内容的严肃和形式的腐朽形成显而易见的错位,产生谐趣。这是“藏锋”,但这不是绝对的,藏中有露,露中有藏。
  用八股的形式来批判党八股,似乎是有点调侃,有点玩笑。但是,将八股转化为“八大罪状”,称其功能乃是“以毒攻毒”,前面的“毒”是虚指,后面的“毒”则是实指,以轻松的语气讲严峻的问题,褒贬互补,亦庄亦谐。
  当然,现场演讲的互动与转化后的正式出版文献还是有区别的。当时现场互动中有点率性的话语,使得现场互动的效果甚佳,在1949年以后作为经典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则被删掉了。
  四
  文章的语言是很丰富的,讲的是理论问题,在关键处,当然少不了以理论语言展开,说党八股“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其特殊感染力在于,將理论语言与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口语相结合,因为口语的明快性,有利于听众现场迅速反应。接下去这样讲: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一连用四个“吃饭”,把学术上的真理论和日常经验直接联系起来。听众的现场反应就很迅速,心理距离亦随之缩短了。   幽默的含蓄和口语的明快交融,有时是温和的,有时则是辛辣的:如把党八股的文章“空话连篇”用歇后语形容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又如要批得党八股“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更严厉的是指斥党八股文章“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表面上引经据典,气壮如牛,威风凛凛,实质上虚弱不堪,水平极低,幼稚可笑,还自以为此计一施,就可以“得胜回朝”。用古代大将出征胜利的庄重语言,形容其自我感觉的荒谬。更为尖锐的是,为了“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这就很严厉、很尖锐了,直接指向个人品性的“卑劣”。这还不算,接下去是:
  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
  说其卑劣,藐视之情已经溢于言表,说它“无赖”则是近乎卑视。“左”倾教条主义,不但卑劣、无赖,而且可笑,他们曾经握有话语权力,以其组织纪律,随意处置同志,甚至置之死地,如今已经失去组织的强制性,越是装腔作势,越是可笑。
  这种辛辣性的语言带着强烈的进攻性,其功能与幽默缩短心理距离、缓解心理对抗不同,不是藏锋,而是出锋,锋芒毕露,扩大了心理距离。有了进攻性,就不是幽默,而是讽刺、冷嘲。进攻性的讽刺和缓解的幽默两手交替运用,亦庄亦谐,收放自如。一会儿正话反说,党八股又长又臭,“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把写空洞而长的文章作者称之为“老爷”。一会儿正话正说,例如有些内容的长文章(如《资本论》),还是要看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完全是口语化的。更精彩的是,把正话以反驳的形式呈现。党八股埋怨听众水平低,是对牛弹琴,文章分析说:
  “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同样的成语,把条件转换一下,把讥笑牛的意味悬置,转化为“尊重对象”的意思,矛盾转化,藐视群众之愚就变成嘲笑弹琴者之蠢。这就不仅仅是幽默的谐趣,而且是雄辩的理趣了。
  文章特别强调要学好语言,非下苦功不可。第一,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第二,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所需要的成分,但是不能硬搬或滥用。第三,向古人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在这三方面极其丰富,而且交错运用,出神入化。《实践论》中把英国的谚语“布丁的证明就是吃”翻译成口语:你要吃梨子,就要亲口尝一下。《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直接引用古人解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教条主义竭尽挖苦之能事。有时,把口语和古典诗文的对仗结合起来,形容党八股:“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特别是形容教条主义者“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更毫不含糊地显示在才智上居高临下的姿态。
  文章虽然引用了鲁迅的语录,不要生造词语,而在行文中却即兴生造词语,讽刺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并且进一步以逻辑上的导谬术反证。
  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
  作《反对党八股》时,毛泽东四十九岁,结束了被动局面,风华正茂,长缨在手,无拘无束,以丰富的语言和灵动的思绪,忽尔幽默,忽尔讽刺;忽尔尖锐,忽尔轻松;忽尔痛斥,忽尔调笑;忽尔口语,忽尔古典;忽尔理趣隽永,忽尔谐趣横生。对党八股主将,纵笔横扫,词源滚滚,文氣滔滔,嬉笑怒骂,左右逢源,涉笔成趣,游刃有余,痛快淋漓;俯视教条主义者思想贫困、语言枯窘,极尽揶揄嘲弄之能事,展示优越和自信;使听众在满堂欢笑中分享思想解放的胜利,从情感到理念领受了一场富有文采的洗礼。
其他文献
書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作者:罗宗强  出版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  ISBN:9787535132833  定价:31元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书是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篡的《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系列丛书之一,由陈平原主编。该书专门收集汇编有关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态和发展研究方面的现代名家力作,并力争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学在理论层面的内在特性和发展轨迹,以及近代以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是一篇别具风格的游记。马克·吐温以其深厚的写作功底描绘了登勃朗峰时所见种种美景和为他们赶车的车夫,我们读来甚至会觉得不像是游记作品。文章写法自由,不仅写游览之景,还写所遇奇人,绘景写人笔法多变,相映成趣。正如王坚先生所说:“文章虽名为《登勃朗峰》,然而作者没有着力描写登山的过程,而是注重勃朗峰美景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当地的车夫和导游,
数年前,笔者所在单位参加朗诵比赛,有幸请来张家声先生做指导,方知朗诵里实有大学问。但承张先生指点不过短短十余天,只能得到一点感性的认识,还是入不了朗诵的门。近日细细读了张海燕所著《经典诗文台词朗诵技巧》一书,才算是窥到了一点关于朗诵的门道。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教你朗诵诗文并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书。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论色彩,而着重于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着重于具体朗诵篇目的指导。以下就本书的重点内容简略地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的作者吴桐祯,是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已44年。此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建树:  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已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如何培养,如何把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这一抽象概念变为可控制、可具体操作的教学步骤,广大教师尚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在这方面则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它经过1
宗璞写于1982年的作品《紫藤萝瀑布》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经常被作为写景散文的典范来欣赏和学习,其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经常被论者称道。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这篇散文被选人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觉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理解整篇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该问题看似简单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标准委员会为青少年英语语言艺术教师设立了16条“评优标准”,每一条标准描述了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作一简介。    一、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要做的准备    1.关于学生的知识  优秀的青少年英语语言艺术教师要获得关于学生个体的、智力的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详细而精确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提高学生在英语语言艺术中作为阅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话者和观察者的成绩。  2.关于英语语言艺
为纠正高考语文命题中的非学科化偏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的“语文部分”中提出“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的命题要求。由于基础教育中所有的“学科”都不是真正的学科,而是课程,语文课程的本质屙I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所以“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应当是“能力目标设计语文课程化”,也就是“能力目标设计语言文字运用化”。  这一考查要求,在2017年、2018年全国各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强调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教育发展至今,始终重视对人的精神、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无论学习哪种专业知识,道德教育始终同行。高职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综合公共基础课程,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高职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角度出发,《新编高职语文(第三版)》突出人的性格、品性等的教育,包
苏轼的代表性诗词往往笔势骞腾,兴象超妙,以清雄旷达之风尽显刚柔相济之骨。他的诗文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常常以哲思超越人生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使其作品的情感归于平和,更多地表现出理性的光辉。  苏轼学识渊博,不仅对儒、道、释三家都了然于胸,而且看到了三家之间“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的关系。这样一种通达的思想不仅构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也成为他在诗词当中处理情感与哲思关系的基本模式。他把儒家的坚毅精
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的两篇同题游记《游高粱桥记》,写的是同一个地方景致,同一种季节月份,但却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主题。一个赞美自己,美化得很高雅,高雅到以一般游人皆为痴呆;一个批判自己,批判得很严厉,严厉到说自己无耻。把这两篇散文放在一起来读,这对我们当前一味耽于美化诗化的游记散文应该有相当的警示。  袁宏道写的《游高粱桥记》,赞美高粱桥初春的景色,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清到鱼鳞都可以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