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走出的扶贫路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汕头市潮南革命老区,有这么一位老同志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和赞扬,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乐于扶贫奉献的大好人、大善人。在当地,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有困难,找马主席”“把钱放在马会长那里,我们捐助人放心”。
  大家口中的“马主席”“马会长”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原成田镇家美党支部书记、原潮南区侨联副主席、原成田镇侨联主席、现任潮南区成田镇公益慈善会会长马灿镇,一名66岁的老共产党员。
  贺寿款的华丽转身
  马灿镇与公益慈善等扶贫工作结缘,跟他的家庭有密切关系。他的父母都是贫苦出身,解放前生活很艰苦,后来生活改善了,就一直关注家乡公益,牵挂村里的贫苦人家。
  2011年恰逢马灿镇的母亲许金香老人大寿的时候,马灿镇的弟弟原本打算用20万元作为母亲的贺寿款,马灿镇和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坚决反对。当时正值村里面要进行溪河整改,苦于资金一直无法落实,工程难以开展,马灿镇知道这个情况后,劝说自己的弟弟要让这笔钱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将这笔钱捐给村里,既能用作兴修水利的经费,造福一方,又能满足老母亲希望生日从简的愿望。听了马灿镇的建议后,事业有成的弟弟决定再追加20万元,悉数捐给村里。原本20万元的贺寿款华丽转身,变成了40万元的公益扶贫款,虽然生日没有隆重庆祝,却让村里的环境得到美化,让村里的河流变得洁净,也让母亲更加高兴了。
  马灿镇的父亲在世时曾是村干部,镇老促会副会长,到80多岁的时候,还依然为乡里的扶贫事业四处奔波。老人家在临终的时候特别嘱咐两个儿子,要求在自己归终后将20万的积蓄,10万元买成大米,分发给需要的残疾人、贫困户,10万元捐给同德堂作为公益慈善金,用于扶贫济困。
  在父母从小的耳濡目染下,马灿镇养成了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品性。他担任家美村支部书记的那些年里,只要村里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老党员马育保常年卧床,马灿镇承诺每年拿出500元给予救济;村民马进添夫妇年老体弱,儿子患病,日子艰难,马灿镇从2006年就开始救济他们家的粮食和生活费……在他的影响下,像这样的事情在马灿镇家庭是不胜枚举,有口皆碑的。
  在扶贫济困的道路上,马灿镇明确知道自己和家庭的力量毕竟薄弱,只有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扶贫事业中,才能让爱的暖流灌溉出更多欣欣向荣的花朵。
  暹罗客圆了助学梦
  镜头拉到了2006年8月27日这天,在现家美学校的落成典礼上,暹罗客代表马秋森发言:“期盼已久的家美学校终于建成了,我想代表所有捐资建校的侨胞们,感谢马灿镇先生,是他圆了我们的助学梦。”到场验收老区小学改造的广东省老促会领导也紧紧拉着马灿镇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啊,这50万元的拨款发酵建成了一所上千万的学校,可谓全省典范。”
  这其中到底是什么的缘故呢?故事要从成田镇家美村原先的三所小学说起,这三所学校原建于60年代末,为三合土杂木结构,至2000年已经老化变为D级危房校舍,亟需升级改建。市、县老促会知道情况后及时向省申报,省里及地方配套为每所学校共拨款50万元作为改建校舍的启动资金。
  老促会的支持,促成了大家改建学校的决心。可是,要改建学校,50万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个问题,马灿镇深谙扶贫必先扶智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想到了成田镇的暹罗客们。成田镇素来有华侨之乡的称号,全镇人口不足10万人,侨居海外的乡亲却有近20万。马灿镇于是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先后往返泰国和港澳地区二十多次,行程近五萬公里,主动登门探访海外各界的知名人士和侨胞,与他们叙乡情、话乡愁,介绍家乡情况,因势利导动员乡贤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同时,在家乡的扶贫扶智工程上积极穿针引线、多方协调,帮助暹罗客们将助学梦落到实处。
  在马灿镇的感召和协调下,终于在2006年筹集资金重建了一所投资1500万元,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成田家美学校和一所投资1200万元的家一小学。不仅如此,华侨马介璋先生还个人捐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马介璋中学”;马明耀先生捐资港币120万元、人民币180万元,建起了家美第二小学和家美幼儿园等等,源源不断的助学资金注入了成田镇。在1984年,马灿镇还动员马介璋先生为家二小学设立明耀奖教奖学金。时至今日,马灿镇每年都代表乡亲们深情拜会马介璋先生,学校的奖教奖学金从当初的2万元逐年增加到现在每年40万元。
  马灿镇不仅动员乡贤们捐资献力,自己也身体力行扶贫扶智。长期以来,每逢学校开学,马灿镇总是忧困难家庭之忧,自掏腰包,一百、两百、三百……帮助一些贫困乡亲凑齐学费、补充生活费。
  “小气”的大会长
  家乡的扶贫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扶贫、扶智资金不断注入。可是我们却好像经常看见马灿镇在办公室里跟建筑商、承包商讨价还价的情景。有一次,有位承包商还笑着说,这个主席真是“小气”。
  在担任侨联主席的18年,马灿镇经手的资金有几千万之多,可是为什么他却给人落了个“小气”的印象呢?原来凡是福利事业需要基建的项目,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总是精打细算,多方征求意见,不厌其烦地和建筑商们讨价还价,还请来专业的机构对资金进行审计。为了把好建设项目的质量关,他深入建设工程第一线,监督工程进展,有时候干脆到工地上蹲点。
  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感召下,接过他递来的扶贫接力棒,愿意并且放心将扶贫资金交给他。
  2013年4月6日,成田镇公益慈善会成立了,马灿镇众望所归当选为会长。慈善平台的成立,为更多爱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平台,也让更多的人身体力行加入到扶贫的行列中来。这份爱延续到了全社会,汇聚成一股磅礴的社会力量,将爱变成了一份守护。他的“小气”也更加出名,成了“小气大会长”,也更加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慈善会自成立到2017年底,共有128人次参与捐款,捐款总金额达3900多万元,并促成了马陈术扶贫专项基金、高喜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设立,还开展潮南区唯一一个镇级公益助残慰问活动日活动,使助学助医、修桥筑路、建公园等各项民生和扶贫工程得到更快、更好的推进。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扶贫的道路上,马灿镇在当地党政和大家的支持下,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家族,走到一群人,走到一个组织,走到全社会,走出了一条扶贫的康庄大道。
其他文献
1月22日上午,纪念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广州三寓宾馆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老促会会长王健,中国老促会副会长李广文,省老促会名誉会长张汉青、陈坚,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省委农办、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梁健等领导出席会议,省发展改革委、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相关部门领导和省老促会的副会长、部分理事以及历届部分老促会的老领导和老同志、各地级市老促会代表等12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老促会常务副
期刊
走进“小康农场”的大门,沿着小路往里走,记者一行就看到了一块块菜地规划地整整齐齐,连绵成片,排列在道路两旁。每一片菜地旁都插着牌子,写着农作物的名称和特征。寒风凌冽,呼啸着吹拂大地,农场里的“航天指天椒”和“早熟小南瓜”却依旧绿意葱葱,长势喜人。  这边地里,有些指天椒已经熟了,像红红的弯月,点缀在绿叶丛中;那边地里,南瓜花已经开了不少,黄黄的小花朵摇曳在寒风中,仿佛向严冬宣告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期刊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恩平市牛江镇,是江门五邑的著名侨乡。  牛江镇是革命老区,中共恩平县委旧址所在地。1938年11月,中共西南特委冯燊在这里宣布成立恩平县工作委员会。1939年3月,改为中共恩平县委员会,郑锦波任书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5年,原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委罗范群、政治部主任刘田夫率部队100余人在东边朗村驻扎,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情接待。  牛
期刊
历经风雨历冰霜,  访遍当年旧战场。  心系五难忧昼夜,  情牵百姓沥肝肠。  初心熠熠红霞灿,  白发飘飘碧血蒼。  喜看老区新面貌,  长歌一曲向朝阳。
期刊
牛江镇是一片红色土地,是中共恩平县委旧址所在地,恩平县著名的老区镇。从这里走出的包括原粤中纵队党委常委、广阳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郑锦波在内的众多革命者。其中,女党员冯坤,就是著名粤剧《山乡风云》女连长刘琴的原型。  粤剧《山乡风云》脍炙人口。剧中女主角解放军连长刘琴人们记忆犹新。但刘琴原型是谁?《山乡风云》作者,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生前曾多次说到,刘琴原型就是恩平冯坤。元旦前夕,记者一行访问冯坤故乡恩
期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习近平  冬日暖阳,漫步在冯如故乡—恩平市牛江镇的田园风光公园,满眼是金黄色的马铃薯,一望无际。  “未来的牛江农业产业,将不仅仅是种植业,而是要打造一条富硒产业链,整
期刊
8月30日,从广州三寓宾馆三楼的会议厅传来阵阵清脆而热烈的掌声。这里正在舉行“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演讲比赛暨征文颁奖典礼。  由广东省扶贫办和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举办,广东省老区办、广东省源流杂志社承办的“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演讲比赛。这次比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宣传讴歌我省革命老区以及我省对口帮扶西部革命老区的扶贫故事和在扶贫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就。  这一盛会,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建国70年以来,发展的道路一直是曲折的。改革开放,也是历经了迂回百转:允许农村土地承包解决温饱问题、恢复高考、允许“傻子瓜子”这样的个体户先行一步、户籍制度破茧……一步一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
期刊
“我带你们去看一个省级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恩平市牛江镇副镇长邝健豪向我们介绍说,丰江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06年,有成员155人,曾被授予“江门市扶贫企业”的光荣称号。目前,丰江农业专业合作社高科技种植马铃薯8000亩,种植水稻3000亩,薯种销量每年1200吨。去年春,广东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在恩平考察时专门到丰江农业专业合作社调研,称赞冯柱泉干得好。  刚从安哥拉考察马铃薯种植产业的丰江农业专
期刊
冯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恩平市牛江镇杏圃村一个贫穷家庭。冯如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舅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和发展工艺不可。因此,冯如先在纽约工厂当学徒和工人,晚上自学制造机器的知识。后回三藩市招徒设厂制造机器,并开始收集研制飞机的资料。  在国外,冯如发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