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设题的十大“探”点(下)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观点式探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不是培养笨笨的“读书虫”,而是培养思维活跃的现代人。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观点的表达者,只要学生言之成理,我们就应该予以鼓励。而中学生往往盲目跟风,缺乏的往往就是观点!观点是统帅,是一段话的“灵魂”,这是我们需要培养、树立的东西。
  【考题呈现】(2010年辽宁卷第11题)“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相关语段】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
  ……他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王安忆《洗澡》)
  【解析】观点式探究题答题步骤:①亮出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此外,答题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七、主题式探究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做差异性主题。这正是高考命题人从主题切入让考生探究的理论支撑。
  【考题呈现】(2010年广东卷第18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相关语段】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
  【解析】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八、矛盾式探究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遇到矛盾表达法,即用一组前后矛盾或不协调的词、短语、句子互相修饰,限制或搭配以形成强烈对比的一种表达方法,从字面上看似乎荒谬可笑,但只要结合语境细心体会,我们就能看出它特殊的修辞作用,能给人一种出乎意料却又情在理中的奇妙效果。
  【考题呈现】(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语段】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和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庄志霞《袁隆平传》)
  【解析】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辅相成,解答时要从人物前后的行为或自相矛盾的语言探因释疑。首先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九、原因式探究
  文学作品的语言含蓄,要注意透过文字的表层意思,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顺藤摸瓜,由果探因,从而洞察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特殊含义。
  【考题呈现】(2010年湖北卷第19题)请联系全文探究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相关语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熊召政《烟花三月下扬州》)
  【解析】做这类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指向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顺藤摸瓜,大致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缩小范围,或直接引用原文作为答案,或通过仔细搜寻并连缀关键词句,获得正确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话,简明准确地写出答案。
  【答案提示】扬州还有美丽的风景、人文,繁花锦绣的气象,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十、标题式探究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点睛。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出色的标题往往与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修辞方式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标题不仅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还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
  【考题呈现】(2010年海南宁夏卷第11题)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相关语段】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神父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莫泊桑《保护人》)
  【解析】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应考虑以下切入点: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此外,湖南卷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也带有鲜明的探究性质,答题时要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探究,否则就会遗漏要点。
  总之,探究性试题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探究题强调有见解,要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进行发掘、探讨、解读和质疑,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从读小学起,我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可成绩总是平平。有一段时间,我曾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后来,父亲带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排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一排是白杨,一排是银杏,与高大的白杨相比,银杏显得十分矮小。父亲说:“我特意问过公园管理员,这两排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同样的生长条件,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
话说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大年初二,我爹妈带我去外婆家。我爹年前得了我,满面红光地喝高了。据说那天还下雪来着,大半夜的,我爹执意要亲自抱他闺女(我)回家。我妈没办法,就一手打着伞,一手扶着我爹。我爹喝得晕晕乎乎东倒西歪的,一路走啊走啊……我妈说:“把被子往里掖掖,风大……”“没事,在这呢。”我妈就瞅了一眼:“孩子呢?”我爹说:“不在这么?”我爹再仔细一看,坏了——我没了!急了,回头一路寻找,发现我在地
学校辩论赛上。  正方辩题:人为他人而活。  反方辩题:人为自己而活。  反方提问正方:“对方辩友既然是为了他人而活,那你能给我买个肉夹馍么?”  正方:“……能。”  反方:“那你别比赛了,现在就去买吧。”  正方:“……”  话说有一次考试,当时监考老师在讲台上坐着,看到下面一名男生鬼鬼祟祟,一只手在上面写,一只手在下面动,嘴里还念念有词。  他心想这肯定是在作弊,于是走过去一看,这哥们手里赫
教育部年初核定的厦门大学的招生计划是4660人,后来4月份厦大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又增加了70个招生计划。新增的70个计划主要是用于投放给贫困专项计划,面向贫困地区的学生。厦大今年在湖南招收119名本科生,其中文科28人,理科91人。  厦大今年新增了3个专业,分别为天文学、医学检验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该校音乐表演专业各方向不做分省计划。
语文是一门讲究个性的学科,而作文又是最能体现个性的。想要写出拥有自己独特个性,又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的作文,光靠上课听讲,琢磨老师给自己的课堂作文打的分数和写的评语,我觉得是不够的,关键还要靠自己。  那么,高中三年该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自我训练规划,让作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提高呢?  我想,积累、思辨、表达这三个词便足以概括了。  高一,积累语言  我想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初看一篇文章,最容易被
being 既可以是谓语动词,也可以是非谓语动词。作为谓语动词,其用法比较简单,主要用于构成进行时态(含被动语态的进行时态);作为非谓语动词,其用法则比较复杂,可用于引出短语构成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    一、being 用作谓语动词    1.当 being 为助动词时,用作谓语动词的 being 主要与过去分词连用,构成被动语态。如:  I’m always being cr
一部时尚的微电影《青春期》,  据说首播当日创下多个网络神话:  微博转载第一,  电驴下载第一,  百度贴吧上升第一。  关于“青春期”的话题和帖子,  一时间铺天盖地。  故事、造型、台词……  引爆多方人群的口水大战。  巨大争议和巨火的受欢迎程度,  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回家的路上,被树叶剪得稀疏零碎的阳光洒满头顶,然后,驻足抬头,目光里全是明晃晃的光,叫人睁不开眼睛。有乐音在脑腔
考点阐释    书写是否规范,主要看字迹优劣、有无错别字、卷面是不是整洁等几个方面。前些年高考作文评卷标准专门设置“书写”项目,赋分高达5分。后来虽说不再单列这个专项,但在“等级评分标准”中有“字体”条款,错别字仍然单列扣分。标点使用不当,直接影响表情达意,虽然不曾明确规定如何扣分,但是肯定会导致隐性失分(因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被降低等次)。2008年安徽卷作文题,更在“要求”中强调了“书写
小外甥不到四岁,刚上幼儿园,有一天回来说A老师对他不好,家里人没当一回事,然后悲剧发生了……  前天A老师腹痛难忍,被送到医院抢救,确诊为食物中毒,洗胃,发现残余巴豆末……警方介入,调查附近中药店,但半年内无可疑人员购买巴豆,最后不了了之。  小外甥晚上兴高采烈,说漏了嘴,是他干的。作案过程:  首先想办法搞巴豆,小孩买巴豆太引人注目,确定去偷……附近一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是他伙伴,他去店里玩,药柜都
请看几道高考真题:  1、_______fire.all exits must bekept clear.(2007天津卷)  A.In place of  B.Instead of  C.In case of  D.In spite of  2、The open-air celebration hasbeen put off_______the bad weather.(2007浙江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