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把学校体育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随着普通高校招生形势的日渐扩大,进入各高校学习的体弱多病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所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除了要增强和提高健康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外,更不能忽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面对民办高校中这些体弱多病的大学生,我们要找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能满足他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体育康复保健课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体育康复保健课 大学生 弱势群体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59-02
体育康复保健课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已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本文中,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上处于弱势的原因而导致其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相对普通同学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突出表现在身患残疾或患有不宜参加剧烈性运动的特殊疾病以及体质虚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因身体上的原因长期或阶段性的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常常被教师忽略。因此,使他们在体育课上思想顾虑多,心理压力大。对这些大学生弱势群体开设体育康复保健课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康复保健知识,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一、 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教师通过对体育健康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运动在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更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治疗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宗旨,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他们真正懂得合理的体育运动是对人体有益的,体育运动比其他业余文化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让更多地弱势群体大学生在众多余暇的活动中选择体育活动,并在参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体质,丰富体育康复保健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使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有利于培养弱势群体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当前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界正逐渐形成共识。加强和培养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是不能忽视的,它不仅具有深刻地现实意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的体现。
3、满足现代健康标准、健康观念的需要。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这种完美的健康观念正是终身体育追求的目标。
二、体育康复保健课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经过体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得到证明,这些身体不好的大学生大多都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而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精神抑郁、忧虑情绪、不愿或不善交际,更甚者性格孤僻。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健身活动能提高自信心,提高满足感和生活质量。对心理健康的方面可以振奋精神、降低焦虑反应、提高智力功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增强社会联系、治疗心理疾病。若能使体弱多病的大学生在参加健身活动时根据自我兴趣、能力选择内容,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 这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健身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发展健全的性格。
三、体育康复保健课能加强弱势群体大学生对运动处方的理解和重视
运动处方这个名词从词义看有两层含义: 一是运动; 二是处方。“运动”指身体运动, “处方”指通过人体运动形式达到特定目标的方法。运动处方的合理运用可以避免不合理的运动损害身体, 更好地达到健身和防止疾病的目的。运动处方的特点是因人而异, 对于残疾不同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种类多样, 对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要加强对运动处方的正确理解和选择,以不同的身体病残情况按照运动处方的不同目的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有利于这些大学生更好的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体育锻炼项目、方法、时间、强度等更科学的运动处方,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四、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1、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
体弱多病的大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久力,增大肺活量,提高心肺抵抗能力且有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能促进心脏增大,使心肌发达有力,且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神经衰弱的最好方法。能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两种功能保持平衡,以防止功能性神经衰弱疾病的发生; 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加灵活协调,并能发挥高度的机能, 因而能提高运动和工作效率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积极手段:消化和吸收,是中枢神经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实现的。体育锻炼时,愉快兴奋的情绪,能抑制那种忧虑,抑郁情绪,并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可使脾胃功能得到增强。
2、改善生理功能、治愈疾病、增进健康
实践证明,很多疾病在临床上虽然已经治愈,可是整个人体局部系统的功能仍处在恢复状态,体育疗法能有效地缩短康复期,使患者早日恢复学习和工作能力。体育疗法的内容有医疗体操、医疗步行、健身跑、气功、太极拳、按摩、器械作业和自然力锻炼等。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有选择的进行体育疗法的锻炼和治疗,对身体的康复会起到促进作用。
3、提供了养生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
在康复保健课的实践教学中最值得提倡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保健体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到来,中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日益成为医疗、健身、养生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都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的文化瑰宝。传统体育的医疗健身可以使人体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功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虚弱和患有伤残的大学生来说,会受益匪浅。
五、结束语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大学生弱势群体都应该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现在体育康复保健课已在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所开设,受到了校内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广泛欢迎,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来达到科学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提高其生理机能和功能,改善其身心健康。体育康复保健课将是校内体育弱势群体自主、自愿完成体育课程学习,提高身心素质的一个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甘文贵,陈春梅.论高校怎样开设体育保健教学职业教育 [J].
[2] 牟利明,政治磊.对高校体育设置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研究 [J].科技信息,2009-17
[3] 夏西微.体育锻炼与养生04年9月
[4] 陈苏赣等.保健体育促进病残体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J].教育探索2005-11
[5] 虞荣娟.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关键词:体育康复保健课 大学生 弱势群体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59-02
体育康复保健课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已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本文中,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上处于弱势的原因而导致其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相对普通同学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突出表现在身患残疾或患有不宜参加剧烈性运动的特殊疾病以及体质虚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因身体上的原因长期或阶段性的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常常被教师忽略。因此,使他们在体育课上思想顾虑多,心理压力大。对这些大学生弱势群体开设体育康复保健课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康复保健知识,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一、 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教师通过对体育健康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运动在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更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治疗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宗旨,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他们真正懂得合理的体育运动是对人体有益的,体育运动比其他业余文化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让更多地弱势群体大学生在众多余暇的活动中选择体育活动,并在参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体质,丰富体育康复保健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使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有利于培养弱势群体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当前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界正逐渐形成共识。加强和培养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是不能忽视的,它不仅具有深刻地现实意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的体现。
3、满足现代健康标准、健康观念的需要。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这种完美的健康观念正是终身体育追求的目标。
二、体育康复保健课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经过体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得到证明,这些身体不好的大学生大多都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而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精神抑郁、忧虑情绪、不愿或不善交际,更甚者性格孤僻。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健身活动能提高自信心,提高满足感和生活质量。对心理健康的方面可以振奋精神、降低焦虑反应、提高智力功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增强社会联系、治疗心理疾病。若能使体弱多病的大学生在参加健身活动时根据自我兴趣、能力选择内容,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 这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健身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发展健全的性格。
三、体育康复保健课能加强弱势群体大学生对运动处方的理解和重视
运动处方这个名词从词义看有两层含义: 一是运动; 二是处方。“运动”指身体运动, “处方”指通过人体运动形式达到特定目标的方法。运动处方的合理运用可以避免不合理的运动损害身体, 更好地达到健身和防止疾病的目的。运动处方的特点是因人而异, 对于残疾不同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种类多样, 对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要加强对运动处方的正确理解和选择,以不同的身体病残情况按照运动处方的不同目的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有利于这些大学生更好的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体育锻炼项目、方法、时间、强度等更科学的运动处方,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四、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1、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
体弱多病的大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久力,增大肺活量,提高心肺抵抗能力且有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能促进心脏增大,使心肌发达有力,且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神经衰弱的最好方法。能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两种功能保持平衡,以防止功能性神经衰弱疾病的发生; 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加灵活协调,并能发挥高度的机能, 因而能提高运动和工作效率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积极手段:消化和吸收,是中枢神经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实现的。体育锻炼时,愉快兴奋的情绪,能抑制那种忧虑,抑郁情绪,并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可使脾胃功能得到增强。
2、改善生理功能、治愈疾病、增进健康
实践证明,很多疾病在临床上虽然已经治愈,可是整个人体局部系统的功能仍处在恢复状态,体育疗法能有效地缩短康复期,使患者早日恢复学习和工作能力。体育疗法的内容有医疗体操、医疗步行、健身跑、气功、太极拳、按摩、器械作业和自然力锻炼等。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有选择的进行体育疗法的锻炼和治疗,对身体的康复会起到促进作用。
3、提供了养生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
在康复保健课的实践教学中最值得提倡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保健体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到来,中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日益成为医疗、健身、养生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都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的文化瑰宝。传统体育的医疗健身可以使人体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功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虚弱和患有伤残的大学生来说,会受益匪浅。
五、结束语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大学生弱势群体都应该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现在体育康复保健课已在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所开设,受到了校内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广泛欢迎,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来达到科学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提高其生理机能和功能,改善其身心健康。体育康复保健课将是校内体育弱势群体自主、自愿完成体育课程学习,提高身心素质的一个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甘文贵,陈春梅.论高校怎样开设体育保健教学职业教育 [J].
[2] 牟利明,政治磊.对高校体育设置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研究 [J].科技信息,2009-17
[3] 夏西微.体育锻炼与养生04年9月
[4] 陈苏赣等.保健体育促进病残体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J].教育探索2005-11
[5] 虞荣娟.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