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上的锦官城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都蜀江锦院,织工在传统织机上挑整丝线(李桥桥/ 摄)

  孩提时读唐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似乎从诗里嗅到了草木清香,看到了白露沾花,也知晓了“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从此,一个色彩斑斓、艳丽如霞的城市就播种在一个孩子的脑海里。

“锦官城”的由来


  成都自古有“錦城”和“锦官城”的称号,大多来自历代诗人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最不遗余力描述成都美丽的是为躲避安史之乱、客居成都四年的唐代诗人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为什么诗人会把成都称为“锦官城”呢?
  一种说法来自南朝李膺的《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
  又说在唐宋时,成都芙蓉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据《成都古今集记》载:“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
  《蜀梼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但流传更广的说法是,三国时期,成都的蜀锦成为重要财政收入之一,蜀汉王朝因此设置锦官一职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
  哪一种说法更准确,难以确认。但是,成都确实是中国丝绸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生产地之一。早在汉、晋时期,蜀锦就风靡天下。六朝以后至隋唐,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销蜀锦,大都是成都生产的。

蜀锦行天下


  公元前122年,历经磨难的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上奏汉武帝:“大臣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竹杖,蜀布”。也就是说,张骞在阿富汗一带见到了成都邛崃出产的竹拐杖和四川产的布匹。
  蜀锦驰誉全国,是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成为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因此蜀汉王朝专门设置了“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蜀锦生产,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据考证,“锦官城”就在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汉代成都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源于一只小小的蚕虫。

  秦汉以后,成都已是全国大都市,当时的“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商品货物琳琅满目,店铺鳞次栉比,蜀锦声名远播,远销中亚、印度等地。
  刘禹锡的《浪淘沙》记载了当时流江沿岸濯锦的情形:“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可以想见,春天的流江两岸,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女子,她们用纤纤玉手将一匹匹新出的锦缎放到江水中濯洗,江水如锦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中,织锦工人搭起晾晒织锦的架子,彩色的锦缎在风中飘扬,江水中流动的色彩和江岸上飘动的色彩相互辉映。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文物专家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脚踏织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汉代成都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源于一只小小的蚕虫。
  在甲骨文中,“蜀”字就是蚕的象形字。第一代蜀王就名为蚕丛氏,可见蜀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蚕。
  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汉魏织锦很多,包括从新疆古墓和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实物,都是古代成都生产的蜀锦。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热销商品,更是蜀国的重要财源。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织锦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然而,织锦脆弱易损,千年前的古锦更是难以留存,即使是“锦城”成都,至今也没有出土过一片从汉代到唐代的蜀锦残片,因为成都潮湿,这些纺织品很难保存,只有在新疆、青海等比较干燥的地方才有蜀锦出土。

蜀锦难见,织锦更难见


  关于织锦工艺,考古学大家夏鼐先生以及不少专家曾断言,至少在战国时期,一定有一种类似“多综多蹑”原理的织机存在。所谓“多综多蹑”,就是由一个脚踏板带动一片综片提花。简单的图案,综片数少一些,复杂的图案,综片数就多一些。
  上世纪70年代末,研究人员在成都近郊的华阳地区找到了这种原理的织机,在当地被称作“丁桥织机”。然而这种织机只能织一些简单的花纹。
  直到2012年,在成都天回镇 “老官山”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了4台西汉时期的提花织机模型。这是一种大家从未见到过的织机,被命名为“勾综式提花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后认为,汉代的各种织锦,基本都可以用这种织机复织出来。这个结论弥补了此前成都一直没有古锦出土的空白。
  今天,我们很少能看到真正的蜀锦,更难看到蜀锦的制作过程。
  几经打听,笔者才在成都双流县找到一个“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带头人胡光俊是一名从事蜀锦工作40多年的老艺人,2009年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1949年以后,蜀锦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成都蜀锦厂工人多达2000多人,有织机500多台,产品全部用于出口,行销世界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产值就已经超过了亿元人民币。后来企业陷入低谷,直至消亡。
  多年来,和胡师傅有同样“蜀锦情节”的老师傅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坚守,但由于多种原因,难以为继,年近七旬的胡师傅不知道自己还能坚守多久,而蜀锦这项技艺或许就将在这个时代消失了。
其他文献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一名淘宝主播在直播间销售新款童装(徐昱/ 摄)  2019年“双11”,96秒成交额破100亿元,比2018年快了29秒。另一些数据是:8小时55分,淘寶直播成交额破100亿元;全天通过语音购物的订单超过105万笔。  “创新”成为了阿里巴巴2019“双11”的主题。  淘宝及天猫总裁蒋凡在2019年10月21日天猫“双11”启动会上感叹:过去的十年,天猫有幸和广大商家一起参与了中
中国2000多年前的神兽什么样?青年画家十驎以《山海经》为灵感刻画的《山海兽》绘本,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现代答案。  1989年出生的十驎画风冷竣奇幻,将古《山海经》中简陋的插图变成了丰富鲜活的神兽。这些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神兽,为当代读者推开了一扇进入中国远古神话世界的门。  《山海经》是2200多年前中国先秦时期的神话典籍,也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图文并茂之书,为一代代人提供了奇异瑰丽的想象空间。不
汇集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著名高校、三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三分之二以上的两院院士,拥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约20家国家高新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凭借这样的禀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正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努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5年来,三地敞开胸怀,共建共享——北京坚持“瘦身提质”,天津推动“强身聚核”,河北则大力“健身增效”,在“加”与“减”的
跨越苏州河的上海外白渡桥  “桥”是“路”的形态的一种,它是腾空的路,它不附着在土地上,而是附着在人的记忆里。它两端紧紧连着不同的时与空,头顶是苍狗白云世事变迁,脚下是流淌的文明,逝者如斯夫……桥是最具有仪式感的一段路。  上海这座城市与桥的渊源之深,一则在水。上海作为大江南板块的典型,域内水系分布稠密、河道纵横,现在很难想象上海早年“一里一桥”“三步两桥”的盛景,或轻提裙裳,或斜打折扇,或静立桥
南京长江路边一辆违停轿车被贴上罚单(孙参/ 摄)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一些司机由于一年内违章次数较多,自己驾照记分不够扣,由此催生了“交通违法记分非法买卖”现象。此前,舆论对这种违法行为已有所关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再次调查发现,当前买卖交通违法记分已形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买卖各环节分工明确,中介“分虫”作案手段隐蔽,而且“套路”很深。  对此,专家认为,除持续加大打击
北京城市副中心梨园体育公园效果图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按照意见,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从偏安一隅的小渔村到“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一路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放眼全国,70年来,从北平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城市公园  一边是带着期盼提问题,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一边是直奔主题答举措,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在11月6日举行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大常委会代表问政会上,14项32个影响企业发展、直叩短板、切中要害的问题,当面抛给了当地19名接受问政的单位负责人。  这些问题均从枣庄市山亭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千名代表企业行”调研活动中收集而来。深入厂企、体察民意、现场办公、“代言”发声
施工人员在西安市综合管廊PPP项目昆明路地下综合管廊电力舱内检查施工进度( 李一博/ 摄)  10世纪前后,城市在西欧的兴起,极大促进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被恩格斯称赞为“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事实上,当时的城市发展极其缓慢,功能相对单一,更多体现为经济职能。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而逐步形成的。  后来,大量的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人力资源和长期沉淀的资
鹤岗市萝北县嘟噜河湿地  跟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过去以煤炭作为支柱产业的黑龙江省鹤岗市,如今面临转型之局。  针对资源枯竭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受损的历史欠账,鹤岗明确发展新思路,深挖当地资源潜力,依靠产业强市、生态立市等战略,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石墨等产业,在弥补生态欠账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由“黑”变“绿”、以“绿”生“金”,进行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多彩”探索。农业“夯”市  雖曾以煤炭著称,但鹤岗市拥
汤包( 刘建春/ 摄)  某些年代,最好的厨师并不在宫廷里,而在扬州盐商的后厨里,美食制作的暗战无处不在。  在扬州,喝早茶的习俗不仅保存至今,且深入寻常巷陌。  《扬州画舫录》第一卷就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说茶馆。作者李斗是一位爱喝茶的扬州人,他说,扬州的茶肆甲于天下,茶馆跟园林一样漂亮,有楼台亭舍,有花木竹石;杯盘碗筷,无不精美绝伦。  扬州早茶的知名度,很大一部分是茶食贡献的。茶食,即佐茶的各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