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临床体会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救治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患者,采用注射用胺碘酮治疗。结果:10例患者均救治成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胺碘酮救治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关键词】 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胺碘酮
  【中图分类号】R9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163-0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其特征是心动过速突发突止,轻者感心慌胸闷,重者因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出现头昏,甚至意识丧失。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1],对有或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笔者采用胺碘酮救治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患者,均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2] : ①R-R频率范围150~240次/分;②QRS波群呈室上性;③R-R节律绝对均齐;④继发ST-T改变(继发心肌缺血所致)。所选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58~74岁,病程2~8年,发病原因: 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各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系复发住院治疗,均为首次接受胺碘酮治疗方案。入院后均给予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给予注射用盐酸胺碘酮(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021)15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行静脉缓慢推注,于10min注射完毕,30min后可根据心律情况追加胺碘酮150mg,使用方法同前。并予以1mg/min的剂量持续静脉微量泵入维持,6h后改为0.5mg/min微量泵入维持,在第1个24h内胺碘酮用药总量(包括静脉首次注射、追加用量及维持用药)不超过900mg,第2个24h及以后的维持量720mg/24h,即0.5mg/min。静脉注射胺碘酮使用周期不超过4天。除胺碘酮外无同时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意识障碍等),及时予以电复律。
  1.3 疗效判定 参照有关文献标准[3]拟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行心电、血压监护,记录用药前后的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显效:经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及症状均转为正常,心率及心电图检查较为正常或改善较大,时间也明显缩短。有效:各项症状体征效果明显,心率及心电图检查有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10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转复成功,其中6例患者静脉推注1次150mg胺碘酮30min转复,4例静推2次150mg胺碘酮30~60min转复。10例患者经治疗后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均缓解,心室率:用药前(178±12)次/min,用药后(98±30)次/min,治疗后心室率明显减慢,室上速转复为窦性心律;血压:用药前收缩压(128±15)mmHg,用药后(124±12)mmHg;用药前舒张压(83±11)mmHg,用药后(78±10)mmHg,治疗前后血压未见明显改变;继发ST-T改变用药前表现为水平型、下斜型或低垂型下移,下移的幅度≥0.1mv,持续时间>1min,T波倒置,用药后继发ST-T改变恢复正常。无发生低血压、急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
  3 讨论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电生理作用为抑制钾通道延长不应期及复极时间,并且有非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即胺碘酮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同时兼有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但静脉注射胺碘酮后首先不表现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而只有Ⅰ类药物的频率依赖性钠通道阻滞作用、Ⅱ类药物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以及Ⅳ类药物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因而成为一种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具有以下优点[4]:①转复律高,维持窦性心律效果好;②对左心室功能影响小,适应于有左心功能不全者;③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少见。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10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转复成功。患者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均缓解,心室率明显减慢,室上速转复为窦性心律,继发ST-T改变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低血压、急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因此,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较为安全有效,但用药过程中要监护心律、心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769-777.
  [2]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2-194.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323.
  [4]张瑞英,渠川铮,宋艳艳,等.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4):304-306.
  (收稿日期:2015.12.16)
其他文献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为贯彻落实卫生部2010年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各大医院都在竞相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不断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高医院的形象、效益,提高医院竞争力
【摘要】目的: 观察助产护理对防止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院分娩的132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助产护理,统计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进行复苏护理,通畅气道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4岁,因双颊部凹陷于2005年9月8日行双侧面颊部白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术。在局部肿胀麻醉下,用10ml注射器抽取下腹部脂肪,经处理取得纯脂肪颗粒10ml,平均装入2支5ml一次性注射器内备用。术前标出面颊部凹陷需注射的范围,在耳前发际内作2~3mm切口,将连接装有5ml纯脂肪颗粒的5ml注射器的16号钝头从切口进入标出范围内的浅筋膜层的远端,边退边注射脂肪颗粒,多个
目的:观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效果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6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
目的:探讨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不同电解液中对纯钛种植体表面进行生物改性。方法:试件预处理后分别在不同化学组成的电解液中进行微弧氧化处理。扫描电镜(SEM)观察微弧氧化膜层的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功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运功功能的恢复状况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均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钉棒系统内固定,观察组22例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果:①手术切口疼痛时间观察组(40±15)d较对照组(60±10)d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下肢麻木症状消失时间1~3d,平均(256±10)
【摘 要】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白蛋白纳米粒的最优制备条件及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以青蒿琥酯包封率为定量指标成分,确定牛血清白蛋白质量,青蒿琥酯浓度,旋蒸转速等影响因素,并以L9(33)正交实验安排实验;根据结果筛选出最优处方后,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情况;MTT法考察纳米粒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抑制率,并与青蒿琥酯原料药比较。结果:最佳制备条件为:取500μL浓度为35mg/mL的牛血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时同期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对40例房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并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指导,告知如何准备测量脉率、脉律。结果:通过在围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服务,对40例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发现总治疗有效率为875%(35/40)。结论:
【摘要】目的:观察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在自发性气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共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5例和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焦虑、抑郁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疼痛Ⅲ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