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没有国界之别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uz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市场保护买方可以免受违约的追究,这就使信贷类型的衍生产品可以爆炸式地增长。而通过出售这些“风险”产品,金融业为自己创造出了天量的信用与透支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8日下午进行第43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当我们国家的最高层也开始关注“金融风险”的时候,这至少说明当前我国的金融形势可能并不像绝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乐观。权威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金融观念,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高度重视和支持金融工作,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事实上,我国的基本财政框架有一个固定的大格局,即“中央靠金融,地方靠土地”。中央开始关注金融风险,来自三大诱因——首先,近年来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外部压力;其次,今年4月以来海外债券市场的剧烈震荡,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债券资产缩水;其三,由于股市异常火暴,内地民间存款大量脱离银行体系,以各种方式直接进入股市,寻求增值或者保值。
  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我们的问题是:当前中国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金融风险”?笔者认为,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金融信贷风险。众所周知,随着技术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发展,人们一定能够发现,即使是十分分散的信贷也不能保证金融体系以及信用市场的“安全”,尽管此前人们还很容易被账面的短期赢利所蒙蔽。
  其次是经营风险。从理论上说,“金融是现代经濟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以及“最主要的危机策源地”。当代金融业要面对的不全是如何保证赢利的增长,而且也包括那些金融机构之间大量隐蔽的交易,并由此涉及到经营方面的风险。比如,确实会有一些交易中的“激进分子”,如果他们单独进行的某些交易不幸发生重大的亏损,可以危及整个金融业的信用底线。
  第三,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最大,因为它只能被工具性的“分散交易”的表象粉饰一时,总有一天,当流动性枯竭的时候,那些亏损会变本加厉地回到商业银行的账面上来。
  第四,资本市场的泡沫风险。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巨额融资以及衍生工具的应用,都会加剧此类风险。资本市场保护买方可以免受违约的追究,这就使信贷类型的衍生产品可以爆炸式的增长。而通过出售这些“风险”产品,金融业为自己创造出了天量的信用与透支——当市场好的时候,可以产生不错的业绩,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所有的“账面繁华”都可能在瞬间消失干净。作为信贷风险的监督机构,市场管理层自身深知这些风险的基本流向,以及泡沫破灭以后的“恐怖”程度,但他们不能选择把这些风险如同“烫手的山芋”转嫁给其他外部机构,甚至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此外,由于资本市场的强势发展,银行会逐渐失去“话语权”,因此在市场风险聚集时,缺乏必要的、更为强大的干预力量。这在近期海外的债券市场,比如MBS和CDO已经得到了新的证据。
  事实上,大级别的金融风险没有国界之别。金融似水,无孔不入,没有任何人为的限制可以阻挡资本在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流动与扩张”。
  反思本轮A股行情,两市的总市值从2005年的3万亿元到2006年12月首次突破8万亿元,今年1月又连续突破了9、10、11万亿元,今年4月份连续突破13、14、15、16万亿元,5月份则连续突破了17、18万亿元。“5·30”之后,7月份两市总市值超过19万亿元,8月份则连续突破20万亿、21万亿、22万亿元大关。两年多时间内,沪深两市总市值累计增长了约7倍。其中,工行、中行、国寿等大盘股贡献了5万亿元。
  在收益率方面,2005年沪市A股平均市盈率为16倍,深市A股平均市盈率为17倍。平均股价方面,2005年沪市A股的流通股加权平均股价为4.78元,深市A股则只有4.74元。但到8月底,沪市A股的流通股加权平均股价为18.50元,深市A股更是升至18.85元,均为历史最高。复权涨幅超过10倍的A股共有130只,涨幅超过5倍的456只。
  所以,笔者个人的观点,短线而言,大盘在5000点之上还会支撑一段时间,甚至再上一个台阶,但从风险的角度来分析年内行情,已难言乐观。
  对于近年入市的投资者来说,最应当体会的是股票市场是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与实物交易市场有很大不同。相对而言,无论指数多高,只要没有政策打压,趋势总是向上的。但股市也是“不精确”的,同时也是“不可以精确”的。股市如果能够精确,那么股市就不存在风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有股市以来,风险总会周期性地发作,而且在股市上,从来没有一个“国王”同时又是“股王”。
其他文献
“我们在北京、上海等10个核心城市生产的是主机,将来拓展长沙、武汉等城市时就选用联发科的模式,与当地企业合作。”虽然短短的一句话里满是IT词汇,但蔡明的实际身份是博洛尼集团CEO,在其涉足的家居行业里早已蜚声内外。  因为所在的家居行业还没有比较拿得出手的商业模式,蔡明在向《商务周刊》描绘博洛尼蓝图时只好借助其他行业的用语。已在家装行业蜚声国内外的博洛尼,希望通过套用联发科、盛大等跨行业的经营模式
商业模式在不断推陈出新。开始是外包(outsourclng),然后是开源(open sourcing),现在则是众包(crowdsourcing)。众包指的是把传统上由内部员工或外部承包商所做的工作外包给一个大型的没有清晰界限的群体去做。这种工作可以是开发一项新技术,完成一个设计任务,改善一个算法,或者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等等。  众包一词是由杰夫·豪2006年6月在《连线》杂志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