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分析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or025castor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歧义指文字表达中字面义与深层义差异较大的情况,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在语言歧义的使用中,英美文学作家通常使用一词多义、象征指代、预设语境等手段来表现当下社会百态。然而,在与读者的沟通方面,语言歧义在读者的理解过程中设置了众多障碍,部分歧义的含义依赖于读者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因此,文化差异大的地区读者并无法直接抓住这些英美文学的精髓。本文主要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歧义现象进行说明和剖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语言歧义;分析
  在文学创作中使用语言歧义的表现手法可通过借物寓意等手段达到揭露背景、表达情感、直指深层含义等效果。一般来说,英美文学作家可巧妙地在创作中运用语言歧义的手法,使整篇作品的尖锐含义隐藏于“表面的和平”下,有助于提升文章的讽刺水平。语言歧义现象的频繁出现提高了英美文学作品层次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阅读和理解难度,读者唯有充分把握英美的语言歧义风格,方能更好地欣赏优秀文学作品。
  1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的表现方式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歧义并非句子语法或语意上的简单错误,而是指语意上的拓展式集合点。英美文学的语言歧义的表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多义词汇中,不同词义的选择将形成不同含义;在英美词汇中常存在一个词多含义的情况,而在理解文学作品时,若词汇的多个含义均能符合文章的正常逻辑,则易导致语言歧义,从而造成理解发生偏差的现象。②语境的设置给文章语言的含义造成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的众多词汇中,既包括褒义词、贬义词,也包括许多并不具备明显感情色彩的词汇;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英美文学作家习惯通过在文章中设置感情基调明朗的语境,从而赋予某些语言以一致的色彩;然而,在读者无从得知语境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等信息时,同样将形成较为严重的语言歧义。
  2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的评析
  2.1由一词多义引起的语言歧义
  一词多义所引起的语言歧义主要因词汇具有跨度较大的释义形成。以莎士比亚剧本作品《无事生非》为例:该剧本的英文原称为“nothing”,然而,“nothing”一词在通篇引起了巨大的语言歧义。首先,“nothing”的英语口语发音与其他英语语言期不同,与表示“注意、记录”含义的“noting”相似;因此造成了由发音引起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而使剧作观众产生理解差异;但由于“noting”的含义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剧中因“偷听”而解除矛盾的表现手法,因此,因发音特殊而产生语言歧义的情况下,仍然可达到进一步表现作品内涵的效果。另外,剧中人物展开对希罗的讨论时,使用了“low”描述讨论对象;其中,“low”不仅有外表描述“矮的”的含义,还具有体现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的“职位低下、卑微的”的含义;因此,在理解过程中,对作品背景以及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特征不了解的读者极易直接理解为“这个人身材矮小”的含义;真正把握了作品文化背景的读者即能直指其“这个人身份寒酸”的尖锐含义,从而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可见,在同一个简单但多义的词汇中,可同时具备多个释义,虽然给文学作品制造了语言歧义,但更有力地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表达情感,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水平。
  2.2由语境基调差异引起的语言歧义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习惯通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一般性描述或对话来制造反差,从而达到进一步强调语境感情色彩的效果。以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为例:在句子“They were in fact very fine ladies;not deficient in good humor when they are please nor in the power of being agreeble where they chose it,but proud and conceited.”中,从表面上看来,剧中的“…in fact very fine…”、“not deficient in good humor”以及“nor in the power of being agreeble”均从正面体现了这些小姐实际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行;而又通过“…where they chose it”、“but proud and conceited”对这些小姐进行了负面的评价,总体上使得感情基调并不过分褒贬,处于中立的水平。然而,该作品中拥有财富、智慧、地位和权势的男主人公达西先生与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间充满了矛盾,且两人均具有傲慢的性格,在评价间无不充斥着错觉和排挤,作品整体置于“权贵与规则下重重偏见与阻碍”的感情基调中,因此,通过了解作者作品的感情偏好即可读出上诉句子的“全盘反讽”的风格。可见,要达到准确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实质含义的水平,必须注意把握文中细节之处的多重语境。
  3 结束语
  文学交流是跨地区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多种社会、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契机。英美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仅聚集着作者的智慧与创意,更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及其特征,可谓文学领域的宝贵财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层出不穷,其主要以社会文化差异为基础,通过表面误导而加深文章表达效果,既是英美文学的特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可见,要真正理解英美文学的真实情感,应充分把握其独树一帜的语言歧义。
  参考文献:
  [1]郭晓燕.英美文学作品视域下的隐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200-201.
  [2]居勰.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04):144-145.
  [3]魏笑.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J].新西部(下旬刊),2014(03):90-92.
  [4]程敏.英美文学作品标题翻译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6):38-39.
其他文献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研究工作的深入 ,为延长注水高效开发时间 ,提高采油率 ,将信息论、系统论及工程控制理论观点引入油田注采领域 ,使原来较单一的注采关系分析向复杂的多参数
期刊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小学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冠县实验小学以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为突破口,坚持“文明交通从娃娃抓起、文明理念从
创作小品《办公室风波》,在寓教于乐中,净化思想灵魂,实现中国梦。  人物:宋亲友 男,32岁,办公室职员  赵静静 女,30岁,办公室职员  王明辉 女,40岁,办公室主任。纪律督察组成员  纪检甲:哎,老冯,党的八项规定实施以来,通过近  段的明察暗访,你觉得和以前比咋样?  纪检乙:那是大不一样了,各单位工作风明显改善,全市  出现大好势头,到处都是正能量。跟以前相比,  真是翻天覆地,可谓旧
期刊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如何发挥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课堂既轻松活泼,又卓有成效,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当前阶段,医患矛盾突出成为了阻碍医生与患者有效沟通和理解的重要障碍,而医生与患者之
<正>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广大基层政工干部从事一线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甚至影响着企业
本文是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相关分析,从材料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提供参考和借
可能是因为我的脾气不错,所以,我的学生们与我的关系很不错,我们经常像朋友一样聊天。考试过后,又有学生来找我分析成绩,顺便聊一聊班里的一些情况。  其实,在以前我就知道了班里的一些小秘密,知道他们与老班之间的矛盾,知道某些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帅哥美女,知道他们聊的“八卦”……我也曾经找一些学生谈话,对他们进行疏导。却不曾想到班里的许多秘密是我还未挖掘到的。与他们聊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老师们,真的很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