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自古以来都在充满利益、生死的政治斗争中频频出现。唐朝时想扳倒武则天的徐敬业失败后,其弟弟徐敬真为保命,几乎将朝中要员统统诬告了一遍,却也没能因此而续住命。 在古代人情、世族关系优先的社会中,官场中人可谓深受“诬告”之害,而在古代民间,诬告几乎也成了社会关系中不散的阴魂,那句“比窦娥还冤”的引用率实在太高了。 如今看来,戏曲里的县官属于典型的不作为,案发后不到现场查验、不质证证词,就连窦娥
1911年深秋,全世界媒体对于中国局势的报道,大多聚焦在武昌。当年10月,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起义。然而在10月27日,也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后的第十七天,一则新闻却出人意料地抢占头版。《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消息,大清帝国超级巨富、朝廷一品大员盛宣怀,突然跑路了,寻求外国庇护。此后,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当时的人们对于盛宣怀自是无比熟悉。他是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首富,被称为“大清商父”。他早年投入李
清 朝末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来华生活近五十年,对中国乡土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在他的著作《中国乡村生活》中,一个悲剧故事道尽了异地为官制度之下的官场丑态。 明恩溥所居地附近有一户显赫人家,家中权势最高的人官至阁老或大学士。当地县令不太会曲意逢迎,又在一些事上惹到了这位阁老的儿子,被他一封家书告到了京城父亲那里。不久后,县令接到一纸调令,前往四川某县任职。异地任职、不定期调动,对于清朝官员来说是常事,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两课"教育、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在学生管理工
世俗的喧嚣向来为隐士所病垢,而荒郊野外的大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极佳去处。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孟浩然的"徒有羡鱼情",再到唐寅的"无花无酒锄作田"……哪一个不是与自然结交的名流。然而因隐成名者却寥寥无几。桃花源成就了陶渊明,瓦尔登湖则成就了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