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生:观音闻声 广播乐种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赵晓生很博学;有人说,赵晓生很狂傲;有人说,赵晓生很真率……也有人说,他是个“怪人”。那天在文联食堂遇见上海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郭强辉先生,我毫不讳言,询问起这个“怪人”,强辉笑了说,不,大家称他是“怪才”。
  赵晓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原校长。在新中国培养的音乐家中,能在作曲、表演、教学、理论研究中均有建树者为数不多,赵晓生是其中佼佼者,诚如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所言,“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在赵晓生四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创作和演奏的作品在国内外音乐赛事中屡屡折桂;他教过的学生“入室”上百,“俗家”成千;他在作曲领域辛勤耕耘,先后完成了“太极作曲系统”、“音集集合运动”、“音乐活性构造”的作曲理论,走在我国作曲研究及教学的前端。郭秘书长最后说,我建议,你最好去见见他。
  没想到,见赵晓生还真不易,音协和几个朋友提供的电话,几天没打通。这时有人告诉我,赵晓生的微博最近“围观”正火。果真我“独辟蹊径”联系上了。他告诉我,此刻正在深圳,返沪后即与我联系。
  果然,三天后,我接到了赵晓生发来的短讯:如蒙不弃,请到寒舍见面。次日上午我如約来到他府上,他西装笔挺,已在那里等我。我这才知道,昨晚他刚返沪。这么抓紧时间的人,我心中不由一热。
  原来,这次他是应深圳大学之邀飞抵鹏城的。两天里,他不仅举行大型音乐讲座,而且为大师班进行了教学,还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连奏13首中外名曲,让深圳乐友们尽情享受了一次大师级的音乐盛宴。听到这里,我有点不好意思,昨天刚回,今天便带着远途疲劳接待我。他安慰我说,你好不容易找到我,我当然得紧急安排时间了,再说明天上海图书馆还有我的一档讲座《我的音乐信仰》——让我谈谈我的音乐之路和我对音乐的诠释。欢迎你光临。
  “哦,这正是我想知道的。”想不到“捷足先登”,得来个“先闻为快”,于是,他打开一罐啤酒,一边喝着,一边说起他的“观音闻声”——他的音乐信仰。
  强拉上琴凳
  ——“音乐信仰”开场
  “人生如梦对于如我这般简单的人来说,这六十七年是无色的梦。因为,当我十岁时满怀憧憬之心考入上海中学,幻想着清华北大复旦同济交大,做着宏观天体宇宙微观基本粒子的童年美梦时,现实却是父亲强行把我‘塞’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我坚决不从,他把无反抗能力的我反锁进三楼亭子间内三日,逼我就范。就这样,我记忆中的人生第一个重要美梦彻底破碎,‘我的音乐信仰’宣告开场。”
  赵晓生回忆说,他的父亲早年学的是政治经济学,留学日本,后到美国学神学,办过杂志,最后两年才改学音乐。于是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回国,在上海工部局乐团拉琴,同时到音乐学院兼执教鞭。他六岁时,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天天拴上了琴凳。然而幸运的是,他在儿时启蒙就遇到了音乐大家,顾圣婴、沈枚当过他的老师。特别是杨体烈教授亲自授课达一年多。这那里,他还能和杨教授的二公子杨又青(指挥家)在地板上抱着打滚。当时他就崇拜他的哥哥杨立青,高他一个头,弹一手好钢琴,但不敢和他打架,只能找比他小的又青闹。在杨大教授那里,他一直学到《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第20首为止,并以此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第二年,在上音附中钟楼的大礼堂里,两次“会”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次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杨波斯基音乐会,演奏曲目是贝多芬《C小调第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拉威尔《茨冈狂想曲》、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时隔五十多年,竟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另一次,过不了多久,所有人被叫到同一礼堂“斗争右派”。他第一次亲眼见识了人与人之间怎么好好的就忽然举起拳头高呼口号喊打倒。这一精神猛烈刺激给他上了人生最重要一课。
  再后来,他被“拔荐”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范继森教授。自此没有离开音乐。
  自从七岁开始学弹钢琴,到现在六十七岁,正好一个甲子。赵晓生说,除去音乐,我没有任何其他东西。音乐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音乐对于我几成宗教,于是我虔诚地皈依于他,匍匐在他脚下,崇敬他,仰望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了他。尽管这违逆我幼年梦想的本意,但或许这就是天意。
  狂喜与痴迷
  ——即兴演奏的快乐
  作为钢琴家,赵晓生蜚声海内外。他在中国50余个主要城市(250场以上),美国(20余场)等地举行过钢琴独奏会。
  从表象上看,赵晓生具有驾驭一切钢琴作品的艺术技巧,他的手指早已远远跳离了许多钢琴弹奏者“以不变应万变”的机械化触键运动;同时,他还拥有所有职业钢琴家必须拥有的十分丰富、完备的踏板技巧。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技艺,来源于他几十年来的苦练和钻研。在他前行的路上,干扰很多,但机会又给了勤奋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音乐界提倡钢琴音乐“民族化”,这个观念给了他很多奇怪的想法,他就想知道钢琴能不能发出民族乐器的声音,比如用钢琴模仿笛子、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当时,他为了模仿竹笛创作了《塞北笛声》,模仿月琴创作了《滇南琴声》,根据琵琶曲移植创作了《霸王卸甲》,根据“样板戏”也创作了不少东西。应该说,当时社会流行的一些试验他都尝试了。其中有独奏,也有伴唱,还有五重奏。比如根据《龙江颂》江水英唱段,《杜鹃山》柯湘《乱云飞》唱段、《家住安源》唱段他都编创了钢琴独奏曲。这些作品虽然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制约,但是尝试这些习作,对后来的创作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四人帮”被打倒后,赵晓生改行作曲。他曾想向钢琴告别,为此举行了第一轮大规模的巡回独奏会。谁知1981年赴美后,拜雷蒙·赫伯特教授为师,洋教授却反而鼓励他在美国举行独奏会。1982年2月5日,哥伦比亚城大雪纷飞,赵晓生原以为将对空场演奏,但出乎意料,那天竟连走廊上都挤满了人。受到如此鼓舞,自此一发不可收。于是他在作曲之余,天天练习不辍。后在美国竟频演了20多场。   不少专家称赞赵晓生“弹”出的音乐是“立体”的:从巴赫到李斯特,从舒伯特到莫扎特,从舒曼到贝多芬,从肖邦到斯克里亚宾,从梅西安到德彪西,从他的《无极》到《东方红》,在他指端,我们都可以将自己的注意点任意地放在任何一个声部:你可以发现明晰、深沉而极富穿透力的低音线条,可以沉醉于晶莹剔透温婉明亮的高音旋律,也可以探寻哪怕是隐藏在内声部甚或密集和弦之中的对位声部——所有你想得到的一切,你都可以十分轻松地在他的演奏中予以捕获。
  而近十年来,渐进他独奏佳境的是“即兴演奏”。他笑着说,这是跟阿炳学的。原来,《二泉映月》本来不叫这个名字,是杨荫浏先生后来根据曲意起的。当时阿炳演奏是没有谱子的,每次演奏都不一样。听的人多了,会拉得长一点,心情不好时,拉得慢一点,悲一点,心情好时拉得快一点。阿炳把这叫做“依心曲”。赵晓生向民间艺人学习,就想还音乐以自然本色。过去的曲子靠“口传心授”传下来,有些曲目弹多了就相对固定,但如果写下来,就意味着它的死亡。其实过去的作曲大师都是即兴大师。车尔尼说过:“贝多芬的即兴演奏有极大的冲击力、震撼力。虽然错音一大把,但其震撼力绝对超过他的《热情奏鸣曲》。”
  赵晓生由此受到启发。如今当他即兴演奏时,他的狂喜和痴迷,已成他最大的快乐,他甚至说,“我自己过去的作品,现在都不爱每次弹得一模一样。”他以丰富多变的触键艺术,结合流露于自然状态之中的肢体语言,并用他全部的情感与心灵,深深感染了观众。
  重要理论学术成果
  ——作曲三论
  赵晓生说,1978年我跳槽了。结束“文革”后,上海音乐学院恢复招生作曲研究生,他成了丁善德先生的作曲研究生,当时在七八十个考生中,只录取了三个人。另外两位是施咏康先生的配器研究生杨立青,桑桐先生的和声研究生汪成用。1981年,赵晓生被公派去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从此他真的跳进了作曲的圈子里。
  著名的《太极作曲系统》是赵晓生1984年赴美国返国后完成的第一项重要理论学术成果。1985年他以自己的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为代表提出了“合力论”;1986年以管弦乐组曲《简乐四章》为代表提出了“音集论”;1987年又以钢琴独奏曲《太极》为代表提出了“太极论”;上述“三論”于1987年12月6日至12日在武汉音乐学院历时一周的讲学中首次公开面世。三年后,《太极作曲系统——赵晓生音乐论集》一书正式出版。
  赵晓生介绍说,合力、音集、太极“三论”是《太极作曲系统》基本骨架;“太极论”是广阔无边的“音集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以《周易》六十四卦象运动形态为逻辑规律所制约的一种特定作曲系统。
  1988年在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与亚洲作曲家同盟大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先生在题为《中国音乐创作在深化探索中前进》发言中说:“作曲家们运用新的技法,创造新的风格则各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尽管相互间难免有不少雷同之处,然而各人都有各自的探求,有的还逐步形成一套创作技法体系的理论,如赵晓生的《太极作曲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自成一个特别的作曲流派也未可知。”
  果真,赵晓生运用“太极作曲系统”理论创作的各种乐曲已达20余部,较为著名的有《阴阳三阕》《太极》《嫦娥》《碧霄排云》《一》《绿腰》《听琴》《唤凤》等。其后,在1990年代运用此技法创作了规模更大的作品,如交响组曲《地曲·人声·天祭》、钢琴协奏曲《辽音》、民族舞剧《大荒的太阳》等。演出后都引起音乐界强烈的反响。
  《传统作曲技法》
  ——十三年写成的教程
  数十年来,赵晓生以其睿智的思维力、敏锐的观察力,在作曲理论领域辛勤耕耘,成绩非凡。而在其辛勤耕耘的教学中同样硕果累累。历时十三年完成的《传统作曲技法》是他最突出的教学成果之一。
  赵晓生从美回国,1986年接手作曲班。在尝试全班上大课、做习题、模仿写作、命题创作时,萌发了写作“传统作曲技法”教程的想法。我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课程设置,都把专业基础课的“四大件”——和声、复调、配器、曲式,设为大课讲授、个别改题,而作为专业本体的作曲本身,却通常不设课程,只有“一对一”、“手把手”、“口传心授”式的改题。
  作曲作为一门课程,能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其基本规律呢?在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之前,学生是否需要经过必要的、合乎规律的训练呢?当过学生的他,换位思考后深感这太重要了,于是他决定专为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本科学生量身定制一本教材。他力图通过模仿写作蓄积基础力,通过自由写作激发原创力,从而达到根基深厚、后劲充足的技术境界;通过掌握西方音乐精密的组织结构,东方音乐悠远的内在神韵,从而达到“古今汇流、中西合璧、大千贯一、纵横捭阖”的思维境界;通过对中外音乐材料“合纵连横”的应用,以立足当今的现代意识与观念作指导,从而达到在“传统作曲技法”范围内的推陈出新的文化境界。因为赵晓生知道,作曲家从事的是“无中生有”的职业。每一首作品的产生是将基因、细胞组成生命实体的过程。在从事这一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作曲家倾注了全部心血,迸发出无穷智慧。他的“三境界”,就是希望能激发而不是扼杀学生心中的原创力,能帮助他们射亮精神宇宙中的第一道闪电,照明创新之路。赵晓生指出,“对天才不能使用常规教育,只能唤醒他们心中原本的创造力。”
  这或许是赵教授的明智之处——“因材施教”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本1989年动笔,2002年杀青出版的教程,现在已被多所院校指定为作曲主课学生的专业教材之一,并被不少教授称为“精深教材”。
  谛乐观音读巴赫
  ——时空重组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上中下三册《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是赵晓生对音乐大师研究的专著之一,令人惊异的是它竟然完成于其爱妻的病榻前。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倾心于巴赫的键盘?
  赵晓生解释道,《平均律键盘曲集》所包含的巴赫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是音乐思想的大海洋,从它引申而出的话题无穷无尽。两百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为出发点,对其观察和理解,而每种观察角度与结论均包含着某种相对的真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赵晓生在将近两个世纪以来无数真人学士的真知灼见的基础上再添写此书。他说,理论是认识的凝聚,他研究《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出发点,乃贯穿“谛”、“观”二字。“谛”乃“谛听”,静心冥听;“观”乃“观察”,深究细察。对巴赫的音乐,当用心谛之,用心观之,是为“谛乐”,是为“观音”。他将该书研究的核心思想归结为“时空重组”四字。所谓“时空重组”,就是将音乐要素进行分离解析,在时空两维进行重新组合。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今日的各种音乐创作,都仍未失却其思想的敏锐与智慧的光芒。
  巴赫的伟大智慧让赵晓生如痴如醉甚至到了着迷的地步,使他一直充满精力不知甘苦地撰写。甚至在他爱妻邓秀芝罹患绝症时,一边照料妻子,一边仍在病榻旁写作。此书前四分之一就是在她的病榻边完成的。赵晓生在第一册第三首升C大调篇后,记有下列话语:“此章节完成于2003年3月19日凌晨5时42分,时值爱妻邓秀芝3月17日逝世后两日,21日大殓前两日”。赵晓生告诉我,此书写作过程又是他亲临由生命走向死亡的全过程,其间内心之震撼难以言表。《时空重组》的写作不但支撑着他对抗困境,同时也支撑着妻子对生命追求的热忱与渴望。他永远不能忘记2003年3月17日凌晨5时40分她最后一次睁开双眼时那表露出对生命无穷渴望的热切眼神。两天后同一时刻他写完WTC I/3最后一个字。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个见证,这是对爱妻的纪念,对生命的见证。
  《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在趙晓生爱妻去世两年后终于出版。听到这里,感动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音乐家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在美好的音乐中度过的,为把更精彩的音乐化作文字和音符奉献给学生和读者,他们有时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让音乐全民大普及
  ——广播乐种
  一个不喜音乐却被硬塞进上音附中的孩子,四十年后竟然成了这里的校长。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幽默,赵晓生相信的却是天意。此时此刻,我很想听听他对目前音乐教学的看法。
  赵晓生坦然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的教学有它的特性。比如,我在担任上音附中领导时,就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示范作用。“以己昭昭,方能使人昭昭”,在音乐教学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不行的。这在国外已是惯例。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所有的老师都是大演奏家,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多岁,上课都能示范。他们都是有了一个非常辉煌的演奏生涯之后才从事教育的。朱利亚音乐学院还有一个传统:没有一个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教学的,一定是在社会上有相当的演奏经历之后才开始从事教育。
  上音附中曾多次举办音乐会,赵晓生曾为之题词:“爱乐为人师表,演艺心育妙音”。他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心中有高妙的音乐,手上有杰出的技艺,这样的教师才能教学生。音乐这东西,说一万句学生不明白,通过示范他很快就能弄懂。
  诚然,近十年来,赵晓生的教学思想已发生很大变化,从过去热衷的“一对一”教学,已发展为上大课,办讲座,四处游教,甚至依托电视广播,进行全民的音乐普及。
  这是他出于音乐对于提高人的修养,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思考的。作为音乐人,他已深感他的工作不应局限于上海音乐学院,而应转向更大的课堂,甚至社会大舞台。由此,为将他对音乐的诠释和创作技能带给更多的学生,除北京、天津、西安全国9大音乐专业院校外,他还应邀到各地讲课教学并示范。为广播乐种,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地级市。
  为向大众普及音乐,他还创办了“观音闻声”的网站,应邀在电台和电视台开设音乐栏目,利用市民文化讲堂,传授音乐和作品欣赏。他告诉我,他还有个开设“微博音乐学院”的建议。这一想法,来自他与众多乐友的交流。自去年7月开博以来,广大乐友提出各种音乐问题,让赵晓生逐一解答。由此,一条140字之内的微博,日积月累,他竟已发了30多万字,有的已成为他主编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肖邦练习曲》《肖邦前奏曲》等多部“钢琴经典导读”文章。所以,“我想,发动专家都来参与,通过互动,这‘微博音乐学院’功非小视矣。”
其他文献
该研究从员工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和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等中介变量入手,采用问卷调查、焦点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各相关
目的:探讨温肺化纤汤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抗氧化作用及途径.方法:取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处理组、中剂量处理组、高剂量处理组,每组3只.建立肺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产生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城市中深基坑工程环境非常复杂,深基坑往往紧邻已建的建筑物,建筑物与深基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与政府职能的改变,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快速、有效的发展模式而被广泛运用,成效显著。面对招商引资的竞争,如何整合有限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以确定地方
演员徐峥,第一回做导演,一不留神,就整出了佳绩和奇迹:一部3000万成本的《泰囧》,票房居然突破12亿,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国产片.于是,围绕《泰囧》的话题便纷至沓来
期刊
简要介绍了芳香性概念的发展历史 ,并从结构、稳定性、反应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Briefly introduc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aromaticity, and
目的:观察夏天无醇提物对脑出血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用药高、中、低浓度组及术前用药组.模型
有些作家的名字说出来就是一个地标:比如,说到陈丹燕,就会想到上海的梧桐树落叶铺满的衡山路;说到叶兆言,心里便声色鲜活地浮现出浆声灯影的秦淮河;说到王朔,那就是整本书的京城大院小巷加通篇京片子……可是说到叶永烈,我真要偷偷地羞愧地说一句——作为一名毕业于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编辑,其实我长期以来都觉得他是个帝都作家。  而有些作家的名字说出来就是一类文体:比如,说到郑渊洁,我们会说,他是童话大王;说
近晚时分,陈登科与夫人梁寿淦来到复兴东路512号。这是一幢四层的花园洋房。陈登科透过锈迹斑斑的铁栅栏朝庭院张望,带着寒意的秋风吹得梧桐树的落叶在地下打滚,通往2层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