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国际上现在通称“opera”,源于欧洲,已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中国最早有歌剧意识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黎锦晖先生创作的一批儿童歌舞剧.之后出现的一批中国早期歌剧,其中有些在今天可能需要重新评价,但是直到1945年“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才标志了中国歌剧的正式登场.今天回过头看,《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歌剧找到了一条歌剧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美学品格的“《白毛女》模式”.资料表明,《白毛女》的观众人数和演出场次,堪称世界之最,仅在1946至1949年三年间,就演出了万场以上.《白毛女》以后的中国歌剧创作,无不受这一模式的影响,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它们在我国也被称作“民族歌剧”.这些歌剧曾经在我国的大众文化生活中广为传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歌剧创作呈现了多样化探索的局面,有继续按照《白毛女》模式创作的作品,也有试图更多借鉴西方歌剧音乐语言形态的作品,更有“赶时髦”奉西方当代先锋派音乐为圭臬的作品,还有尝试跟通俗的西方“音乐剧”(musical)相结合的作品……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