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对侧入路治疗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gp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 CT 三维重建技术,观测上腰椎骨性结构、神经、黄韧带压迹等位置关系,指导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对侧入路治疗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方法 以 2019 年 6 月—2021 年 7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21 例 ULD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2 例,女 9 例;年龄 55~72 岁,平均 62.1 岁。病程 1~12 年,平均 5.7 年。病变节段:L1、2 1 例,L2、34 例,L3、4 16 例。将患者 T12~S3节段 CT 脊髓造影数据导入 Mimics21.0 软件行腰椎三维重建,观察上腰椎节段椎体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Q 点)、黄韧带上缘压迹线、神经根起点下缘、椎间孔及椎间隙等组织结构毗邻关系。应用 Mimics21.0 软件建立直径 3 mm 圆柱体模拟 UBE 手术路径并测量其外展角(∠b1),以及测量以下腰椎相关指标:L1、2~L3、4 节段 Q 点至同节段椎体对侧椎弓根下缘、下位椎体对侧椎弓根上缘、同节段椎体下终板、下位椎体上终板的垂直距离(分别记为 a1、a2、a3、a4);椎体下终板至同节段椎弓根下缘垂直距离,椎弓根上缘至下位椎体上终板垂直距离(分别记为 c1、c2);神经根起点下缘分别至同节段椎弓根上缘、下缘垂直距离(分别记为 d1、d2);黄韧带上缘压迹线外侧部与椎弓根内侧缘交点(P 点),分别至同节段椎弓根上、下缘垂直距离(分别记为 e1、e2);关节突关节间隙、椎体峡部最狭窄处外侧缘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水平距离(分别记为 f1、f2)。研究纳入患者中 13 例选择 UBE 对侧入路手术治疗。男 8 例,女 5 例;年龄 55~71 岁,平均 63.3 岁。病程 2~12 年,平均 6.2 年。病变节段:L2、3 3 例,L3、4 10 例。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影像学复查手术减压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影像学观测显示,各节段 a1、a3、a4、e1、e2、f1、f2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2、c2 仅 L1、2、L3、4 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d2 仅 L3、4 节段与 L1、2、L2、3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d1 仅 L1、2与 L2、3、L3、4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2~L3、4节段 Q 点 87.30%(110/126)对应下关节突水平,椎体下终板 78.57%(99/126)对应椎体峡部水平。临床应用 13 例患者均完成 UBE 对侧入路手术,无转为开放手术。术中 1 例发生硬脊膜撕裂。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7 个月,平均 14.6 个月。术后 6、12 个月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ODI、SF-36 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 12 个月较 6 个月进一步改善(P<0.05)。影像学复查示去除突出椎间盘后硬脊膜得到充分减压,椎管无明显狭窄。结论 UBE 对侧入路治疗 ULBD 可以Q 点、黄韧带上缘、椎弓根作为手术标志,定位椎间盘及神经根起点下缘,使手术更安全、精准、有效。
其他文献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各地乡村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乡村空心化严重、乡土特色不突出、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数字化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对此,课题组认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在乡村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采取准确定位乡村文化、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等策略。在一系列策略的导引下,既使乡村文化助力乡村高质量振兴,又使中华优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开展建设,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重大行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并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战略。自2018年首次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后,随着其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其运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层面和角度的问题。本文从责任落实、资源整合、志愿主体三方面梳理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
报纸
本文为国家电网无锡供电公司2022年立项的课题《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概要内容,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本文从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环境的风险入手,在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依托大数据为技术手段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以及后续审计阶段四项业务版块,并结合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内部审计实践进行适应性检验。
【目的】在生物学研究及生物制品生产中易发生支原体污染,针对我国当前支原体检验方法在时效性和敏感性上的不足,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的支原体检验PCR方法。【方法】从SILVA数据库下载包含全部细菌、古菌和真菌的核糖体rRNA小亚基(16S/18S, SSU)参考序列的库文件SILVA_123_SSURef,从中提取全部支原体序列,经去重复后得到181条(种)支原体(包括139个已分类的单一种类和
应急管理要向信息化转型,必须将大数据应用广泛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在事前预防中,建立有效的预测模拟模型,整合全方位多灾种的灾害信息数据库,提前做好灾害预案。在事发决策中,依靠统计数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挖掘分析与价值转化,实现智能化决策。在事中处置上,将公共大数据的整合共享应用于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系统、各业务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统筹能力
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和变革现有审计理念与方法。与传统基于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监督不同,大数据审计开辟了从原始数据直接获取知识的新方式。实践中比数据挖掘技术更重要的是找到具体审计业务应用场景,本文提出现金轨迹数据理念,将现金在企业与银行账户间频繁流动所沉淀的多维电子数据加以运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审计线索并形成审计判断。
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层出不穷的审计风险给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被审计企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显得尤为关键。网络爬虫技术作为一种信息采集技术,为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缓解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审计风险控制方面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实际案例为依托,详细分析了基于网络爬虫的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期望能对大
利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了芯层为聚醚酰亚胺(PEI),壳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复合纳米纤维无纺布,在PEI熔点以下,利用热压技术将壳层的PMMA熔融构成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PEI纳米纤维成为PMMA树脂基体中的纤维增强体。通过对复合纳米纤维结构和热力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同轴共纺技术有效解决了PEI静电纺丝困难的问题,芯层PEI结构形貌良好并均匀分布于复合纳米纤维中,结合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