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轮“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倡导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专题式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和跨学科综合理解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推进“双新”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重要策略.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整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不仅可以营造“一览众山”的意境,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激活学生的知识内存;同时可以达成“万流归宗”的洞见,引发学生的思维进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据证释史和联想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机 构】
: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上海2003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轮“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倡导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专题式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方式和跨学科综合理解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推进“双新”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重要策略.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整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不仅可以营造“一览众山”的意境,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激活学生的知识内存;同时可以达成“万流归宗”的洞见,引发学生的思维进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据证释史和联想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其他文献
18世纪苏格兰启蒙文人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历史观念和著史方法,亚当·斯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认为治史是为了揭示历史真相背后的哲学真相,以期达到“教谕”目的.他试图利用“推测的历史”为人类社会的演进寻找一个关联律,提出了社会发展四阶段论,并将其中的商业社会作为自己研究的落脚点.他始终强调经济和激情的因素在社会演进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演进由此所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非人为属性.斯密的这一理论,折射出苏格兰启蒙文人在社会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他们与其法国同行在进步史观方面的差异,为人类思考何谓现代社会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社会提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美国社会高度关注移民的“美国化”问题.在移民城市圣路易斯市,公共图书馆针对移民儿童展开“美国化”教育.以美国参战为节点,图书馆的“美国化”教育迈向更深层次.通过举办大量的阅读、表演和展览活动,圣路易斯图书馆向移民儿童集中展现了“美国”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了移民儿童对美国的认同情感.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将移民儿童列为“美国化”教育对象,目的在于为美国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背后蕴含的则是美国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对同质国家的向往.
理念与立意决定教学设计的功能与策略.素养立意的历史教学设计应当实现设计功能的四个超越,即由“教学”向“学习”、“学理”向“学情”、“教学前”向“教学过程中”、“通用型”向“类型”的超越;设计策略应当实现三个重构,即“以学科大概念生成教学立意,实现对课标教材的重构”,“以关键问题生成教学任务,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重构”,“以不确定性拓展确定性,实现对教学环节的重构”.同时,厘清教学设计功能与结构的主次关系、内容要素之间的指向性联系,亦不可忽视.
图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中学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欣赏、主题思维、情感价值升华三步曲,建构简易可操作的历史图像使用方法,提升历史课堂在历史素养培养和育人价值培育方面的有效性.
中学历史教育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中需发挥明史启思、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应当基于核心素养,具化方法目标;穿透教材文本,把握内容主旨;倡导叙史见人,设计教学过程.
针对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不充分和历史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笔者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历史主体(历史上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性,开展“目中有人”的历史教学,建构了课堂新生态,裨益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甲午一役,成中国之巨祸.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以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为代表的晚清中学历史教科书采用了新的编纂体例与编纂观念.着眼其内容,既能看出传统史学对其影响的根深蒂固,又能看出在那个“欧风美雨驰于东”的时代中知识分子的探索与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编写特点的研究,希冀使读者感悟到历史教科书的功用乃至历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