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明体与国家行为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之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似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学术界对塞缪尔·亨廷顿、弗朗西斯·福山等关于文明的观点,以及亚历山大·温特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表现出高度关注,可能还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有关:中国是一个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上升大国,其文明经验与所强调的道路与西方社会的历史逻辑有巨大差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既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重大议题的解释效力不大,而建构主义及文明学派强调文化、观念等“软”的方面,似有更大的讨论空间,存在着产生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提出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问题。然而,建立中国学派,必须借鉴新的学科和引入新的研究工具。国际关系研究并无自己的方法,它是不断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因此,若无新的工具和新方法的引入,建立新学派的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学派的建立问题应从应然(应当如何)层面的讨论转到实然操作层面,即尝试引入一些新概念工具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期刊载的这组“人、文化与国家行为”专题论文,将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便是这个方面的努力。
其他文献
笔者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双边关系每十年划分为一个阶段,分别为友好与合作的第一个十年、摩擦与合作的第二个十年、对立与合作的第三个十年、对抗与合作的第四个十年等。具体地说,在经贸领域一直呈现合作态势,但在政治、安全、历史、领土等领域却从友好发展为摩擦、对立乃至对抗局面。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日关系不容乐观,很有可能是冲突与合作的一个时期,因而未来十年中国发展机遇期的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日本的挑战。实际上,中日关系之所以发展成为今天这种状态,有两个主要的历史背景和一个国际因素。
一、国际安全环境的乱象在扩大 自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局势开始显露出乱象纷呈的征兆。这两年,乱象没有减少,反呈扩大趋势。从地域分布上看,西亚北非(大中东)地区整体处于混乱状态;南亚次大陆的印巴包括毗邻的阿富汗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战乱和恐暴不已;进入2013年,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正在生成新的地区紧张关系,
选举援助是冷战后联合国在“建设和平”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参与角色的差异,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大为不同。联合国的选举援助意在达成两项目标:确保作为和平协议之一部分的大选顺利推进,减少因选举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协助冲突后国家建立基本的选举制度并发展其自主的选举能力。为达成这两项目标,联合国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选举进程的推动、选举暴力的抑制、选举制度的建立及其能力培育。联合国对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有助于大选的平稳推进及选后的政治转型,对其选举制度的建立和能力培育也能发
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与传统定性研究差异明显。研究者在理解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的一般状况及其最新进展时,往往存在一些困惑。例如,我们如何看待定量研究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兴起过程?方法论在国际关系定量研究中的地位是否重要或者有多重要?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有哪些?是否与美国学界面临相同的问题?国际关系定量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可能的改进空间?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庞殉教授。庞教授的主要研究
近年来,日本的内外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修订《防卫大纲》、增加防卫预算、解禁集体自卫权、强行通过安保法案等一系列措施,加速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进程;另一方面,日本与美国制订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借此巩固和强化日美关系。同时,日本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展开地缘政治外交,试图填补美国战略调整造成的权力真空。
近年来,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凸显,成为继“国际关系理论热”之后新的研究重点,战略研究作为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又一个有力生长点,受到学界广泛重视。本质上,国际战略研究与国家对外关系实践关系密切,又有其特别的学理定位,不同于纯粹的政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学界的国际战略研究取得哪些进展?当代国际战略研究的创新点是什么?
2010年是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上动荡的一年。中国与吉相邻,拥有1011公里的共同边界。吉经历了暴力革命导致政府更迭,而且在南部费尔干纳盆地爆发了血腥的种族冲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没有把保护海外国民纳入外交政策中。缺乏必要的力量,严格坚持不干涉内政政策,再加上毛泽东时代出国的人数非常少,这三方面因素拖延了保护政策的出台。但随着境外旅游和海外工作人数的猛增,这一局面被打破了。2000年只有1000万中国人出境旅游,到2012年,该数字上涨到6000万。中国外交部预计2020年该数字将超过一亿。
下一轮危机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政府的反应必须非常迅速,能够为其侨民提供有效支援。各国都在努力为未来的危机做准备,所以其他国家的领事援助和预案经验,以及过往处理危机的经验教训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自冷战结束以来,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有两个因素可以解释这种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二是苏联解体和东西方对抗结束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介入他国内部事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些国家要么正在经历危机、内战或者一段时间的无政府状态,即我们所称的“失败国家”;要么其当权者或者不同的权力中心大规模地侵犯人权。这类干预最初被称为人道主义干涉,现在更多地被国际社会称作“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