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思维学习的最佳阶段。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所在。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具体的方式方法,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思维场所,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学习; 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会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思维学习的最佳阶段。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素质的内涵,即在注重语言素质教育同时,更强调了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范围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例如:初中一年级语文开课导言设计如下:“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那么你一定会被语文学科所感染,因为它具有基础功能,让你听到美妙的故事,说出动人的传说,写出最美的画卷,真正倾吐你的心声。”学生听到教师的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求知欲洋溢在脸上,好多学生急着去翻书,那种渴望,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再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①分类设疑给每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分类设置:(三类)《背影》一课作者在写父亲时选取了哪一个角度?(二类)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一类)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
这样分类设置问题的目的就再于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如果课堂中的学生分别能从这一组问题的三个不同角度做出或寻找出自己应知应会的答案,这个外部环境的触角就促动了内部动机的倾向、向积极思维方向发展。
②适时鼓励为学生个性发展推波助澜。鼓励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的一种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不吝啬每一次表扬会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设置“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描写”问题。学生甲答:我最喜欢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一段;学生乙答最喜欢冬天捕鸟一段描写;学生丙答最喜欢听常妈妈讲故事一段;而学生丁却出人意料地答出“我最喜欢写美女蛇结末的话”,教师面对这个“个性”的回答没有否定,而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学生丁继续答:因为它告诉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什么道理”?教师继续追问。“要防备那些外表好而内心坏的人”学生回答。教师在这个思维活动中有鼓励、有推波助澜,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动机,这是应当提倡的。
三、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总之,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要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把课本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作者:俞学明、钟祖荣、刘文明《基础教育
关键词: 中学语文学习; 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会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思维学习的最佳阶段。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素质的内涵,即在注重语言素质教育同时,更强调了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范围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例如:初中一年级语文开课导言设计如下:“你想听动人的故事吗?想讲优美的传说吗?想欣赏感人的事迹吗?想勾画出最美的景致吗?那么你一定会被语文学科所感染,因为它具有基础功能,让你听到美妙的故事,说出动人的传说,写出最美的画卷,真正倾吐你的心声。”学生听到教师的这段导语之后兴趣盎然,求知欲洋溢在脸上,好多学生急着去翻书,那种渴望,那种激情充满整个课堂。再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①分类设疑给每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分类设置:(三类)《背影》一课作者在写父亲时选取了哪一个角度?(二类)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一类)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
这样分类设置问题的目的就再于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如果课堂中的学生分别能从这一组问题的三个不同角度做出或寻找出自己应知应会的答案,这个外部环境的触角就促动了内部动机的倾向、向积极思维方向发展。
②适时鼓励为学生个性发展推波助澜。鼓励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的一种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不吝啬每一次表扬会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设置“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描写”问题。学生甲答:我最喜欢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一段;学生乙答最喜欢冬天捕鸟一段描写;学生丙答最喜欢听常妈妈讲故事一段;而学生丁却出人意料地答出“我最喜欢写美女蛇结末的话”,教师面对这个“个性”的回答没有否定,而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学生丁继续答:因为它告诉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什么道理”?教师继续追问。“要防备那些外表好而内心坏的人”学生回答。教师在这个思维活动中有鼓励、有推波助澜,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动机,这是应当提倡的。
三、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总之,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要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把课本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作者:俞学明、钟祖荣、刘文明《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