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青少年网络的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智能化高、隐蔽性强、犯罪多样、社会危害性大等特点。青少年网络的犯罪的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心理因素、网络安全因素、网络环境因素、法律因素。从根源上说,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其个体素质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条件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犯罪的成因 心理因素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网络以其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张着,据2009年1月CNNIC发布的第2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5.2%。伴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利用网络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的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网络犯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它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它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犯罪主体的低龄性。2、犯罪自身的智能性。3、犯罪的手段的隐蔽性。4、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主观原因外,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主观心理因素
1、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迅速,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的限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同时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青少年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但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2、逆反心理和孤僻心理的影响。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
3、网络犯罪风险小,侥幸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
4、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守法习惯严重缺乏,使其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网络的狂热发烧友,他们敢于挑战互联网的任何禁区,对法律允许和禁止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别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
(二)网络自身因素
正是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与管理技术的缺陷為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技术的简单化趋势与安全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变的越来越普及并且容易运用,网络系统的可进入性使远程攻击成为可能。此外,网络信息具有易攻击性,电子技术存在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最后,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三)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体制的变迁,出现了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家庭暴力问题日益严峻。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
2、学校因素(下接第58页)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犯罪的成因 心理因素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网络以其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张着,据2009年1月CNNIC发布的第2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5.2%。伴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利用网络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的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网络犯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它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它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犯罪主体的低龄性。2、犯罪自身的智能性。3、犯罪的手段的隐蔽性。4、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主观原因外,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主观心理因素
1、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迅速,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的限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同时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青少年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但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2、逆反心理和孤僻心理的影响。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
3、网络犯罪风险小,侥幸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
4、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守法习惯严重缺乏,使其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网络的狂热发烧友,他们敢于挑战互联网的任何禁区,对法律允许和禁止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别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
(二)网络自身因素
正是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与管理技术的缺陷為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技术的简单化趋势与安全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变的越来越普及并且容易运用,网络系统的可进入性使远程攻击成为可能。此外,网络信息具有易攻击性,电子技术存在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最后,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三)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体制的变迁,出现了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家庭暴力问题日益严峻。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
2、学校因素(下接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