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理:迷上长城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投资经理,在很偶然的机会结缘长城,从此就与长城产生了深刻的关联,专注于长城的行走与探求,几年来他收获了四本关于长城的专著和几万张长城的照片。也许,对唐小明来说,长城已经成了生活方式,像别人玩潜水、迷戏剧一样,他迷上了长城。
  
  广东人的偶遇
  唐小明,一个典型的广东人,尽管他的普通话已经很标准了,但话语中的广东味还是偶尔可以辨出来的。
  “选择长城是很偶然的事件,当时是去山西开会,会议间隙到了壶口瀑布,在瀑布下的岩洞里,我遇到了一个人,就是他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生活。”唐小明这样回忆着十年前的这次偶遇。在此之前,利用开会的机会,他曾经登上过八达岭的长城,但如今想来,当初上八达岭感受还是比较肤浅的。从那以后,他曾不下百次往返于深圳和北京之间,但除了出差或公干,他再也没有去上过长城,直到黄河岸边的这个岩洞里,他遇到了这个东北大汉。此时岩洞里就他们两个人,于是唐小明就和这个东北人搭讪了起来。东北人说,他是专门来拍摄长城的,所以对壶口并不感兴趣。唐小明自幼很喜欢北方的大气磅礴,于是就说自己也喜欢长城。东北人反问,那你去过哪些长城,司马台、金山岭还是慕田峪?唐小明一时语塞,喃喃地说没去过。东北人笑道,那你太业余了,所以谈不上喜欢。这句话刺激了唐小明,于是他决定去长城再看看。
  一个月后的一个秋天的午后,唐小明来到了慕田峪,这里与八达岭迥然不同;接下来又辗转打听着上到了司马台的半山腰,在那个荒凉的长城间,他感到了真正的震撼,西望金山岭,冥冥之中他意识到,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个人生的新目标。
  两年后,在潜意识中一直认定长城为新目标的唐小明第一次带着睡袋帐篷上了司马台长城。在农民家里住了一晚之后,凌晨时分他“摸”上了万里长城的最高峰。是夜,他找了个敌楼宿营。夜里的长城别有一种风景,看天空是那种黑绒布一样的感觉,既新鲜又奇异。繁星点点,就像人为缀上去一样。风吹过几百年的古墙,那种感觉好像很惬意。然而,睡到半夜,他听到了一种动物的叫声,当时以为是狼叫,下山后村民告诉他,那是一种獾的叫声。这次长城的深度体验让他从此钻进了长城的深层,直到2003年,此时已经去过七八次长城的他终于下定决心辞掉干了几十年的金融工作,专心地投入到他的长城“马拉松”体验中。
  “我当时想法很简单,不能用同一种心态度过一生,应该改变一下了。”唐小明这样形容最终下决心时的想法。尽管家人都不理解,认为他有点莫名其妙,但他还是踏上了这条他想用10年时间“走自己想走”的道路。
  


  “实际上,广东人都比较实际,像我这样丢下财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也许很少很少。”
  背起行囊,唐小明在心里喊着,长城,我来了!
  唐小明就像在和长城谈恋爱,从最初以貌取人,到后来深入了解,他认为自己对长城的看法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最初看长城,关注的多是外在的东西,比如长城的建筑风格、形制,比如河北境内是中间马道,外面女墙,多砖石砌,进入陕甘宁,则多是土夯。司马台是残缺美、金山岭是险峻奇、河西走廊则是苍凉与雄浑。
  后来看长城,关注的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与传统文化。长城当初为什么建,是否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为什么能在千年之后仍能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些问题成了第二层面的思考,也吸引了唐小明再次回到过去曾经驻足的地方。
  作为一个广东人,在走出广东之前,长城对唐小明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走过多次之后,唐小明已经能问出许多颇有深度的问题,比如长城究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过什么作用?我们的民族之争为什么会以筑墙的方式来展开对垒?历朝历代的筑城究竟会对我们民族的思维、民族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生存产生什么影响?
  长河落日,古道西风,每每在路上的唐小明面对长城悲怆苍凉的身影,就开始走入了长城思想的深处。他在一本关于长城的书中写道:“我无法简单地将那条闪烁着民族建筑智慧和文化光芒的长城与那条渗透了中原封建王朝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愚蠢思维的长城截然分开。”
  
  七上山丹遇奇人
  从2002年开始,唐小明开始了不断往返于深圳和长城之间。他东到丹东明长城的起点,西到玉门关汉长城的关隘。行走长城六年期间,他的整个身心充满了新奇与探索的热望。在鸭绿江畔、在燕山山脉、在陇右高原,在河西走廊,在祁连山麓,在戈壁大漠,在黄河悬壁,在腾格里沙漠,在贺兰山缺,在鄂尔多斯草原,在晋西北的丘陵,在所有长城延伸之处,他每天都被那里的历史、人文和现实的景物感动和震撼。每一个地方,他都倾心而往,不少地方都不止去过一次。这几年的状态,可以用不在长城,就在去长城的路上,或者在回深圳补给的路上,这样一句话来形容。
  最后,唐小明开始关注长城脚下的人。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好像开始认识这个“老朋友”的本质。2004年5月,他在翻越宁夏六盘山到达固原后,因旅途极度劳累以至脱水,被一群陌不相识的固原人救治脱险,这次历险刻骨铭心。唐小明认为,虽然路途中的艰辛、孤独、病痛、拮据、无助、路劫都曾经历过,但都没能减弱他对长城的迷恋,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其实,这不是命中注定,长城沿线那些芸芸众生,就像一段活生生的情感故事,让他的长城生活充满着真实而又鲜活。
  山丹那个奇人朋友就颇有几分传奇色彩。2004年夏天唐小明第一次到山丹,在这里万里长城被国道在2641公里处拦腰捅开了一个缺口,此地叫做"长城口"。年复一年,长城口竟然成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地名,从兰州开出的长途客车上,售票员也能约定俗成地售出52元的长城口客票。
  唐小明在长城口一带寻找一段传说中的明代“双边城墙”时,曾多次从长城口这位“奇人”的院子经过,却不知道院子的主人是谁人。同年秋天当他再次来到山丹,在一个当地老乡的引导下找到双边城墙时方才结识了这位叫陈淮的西北摄影人,还有他的理想王国——“旅人之家”。
  早在此前,唐小明就从长城小站这个网站上了解到陈淮其人,但却一直未能打听到其具体位置。在唐小明眼中,立志此生与长城为伴的陈淮是一位性情中人。他辞掉工作,跨上摄影包,背着行囊,骑着一台破旧的摩托车在河西“千里走单骑”。后来更是变卖了兰州的房产,独自在长城口的旷野上围了院墙建起一个“旅人之家”。
  长城盟友相见恨晚,“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漫无边际的闲聊和讨论中,长城把两位思想者紧紧联在了一起。带着宽边布帽子,开着辆破旧且证照不全的越野车的陈淮喜欢浪游在河西走廊的山山水水间,让人觉得他就是山丹长城最后的守望者,更是西北人风格的写真。唐小明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知音,一种豪气从这位广东人生心中油然而生。
  
  


  万里行程往复来
  一路走来,唐小明已经记不得自己的行程有多少公里了,但十万公里是早已经有了。再度玉门关,七进山丹,八穿河西走廊,九上司马台。几年来,唐小明反复行走在长城内外,从平原、山谷、高原到戈壁大漠。
  每一次出发总是火车换汽车,汽车换驴车,驴车换徒步。他曾路过各式各样的村庄,见过各种不同形象的农民,睡过不同老乡的火炕,吃过各种口味的农家饭。司马台下的老乡甚至哪年他不去反而会打电话来催问他。玉门关汉河仓城的两位守护者成了他的牵挂,尽管去一次非常不容易,他还是去了第二次。作为汉长城的遗址,那里的长城是一层土一层红柳枝一层石垒起来的,然而这样的长城却千年不倒,正如玉门关的守护者,这让唐小明认识了西北自然环境的风格与西北人的顽强。
  走久了,唐小明发现长城的主角是人,是生活在长城两边勤劳简朴的农民。在唐小明眼中,长城,作为大地艺术的绝唱,它更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其中人的因素不可遗忘。每次走进农家的院门,唐小明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他告诉记者,在长城边的乡村,只要随意推开任何一家院门,你都会得到相同的礼遇。千百年来的兵荒马乱没有改变这里的人们淳朴仁慈的爱心。但长城边人们的生存状态却常常令唐小明唏嘘不已。那里的贫脊,让人感到好像定格在前世;仿佛千百年的遗迹背后是一块容易被人忽略和遗忘的地域。唐小明把这些感受收集起来,写成了关于“长城边的中国”的故事。
  他在书中写道:“每当我看见城里幸福的老头老太被衣着光鲜的儿孙们拥簇着步入殿堂时,我就会想起坐在老城墙根下晒太阳的农家老太太的目光;每当我想起那个为了一顿饭打工的羊倌,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的酒吧里轻歌曼舞的“小资”人群;每当我坐在阳台上注视着海平面那明镜似的海水时,我就会想到西海固那漫漫无际的黄土高坡;每当我回忆起万里长城上那些布满沧桑与历史沉积的残墙断垣时,我的思维总与城里的摩天大厦、高楼深院重叠在一起。”
  唐小明告诉记者,一个地方他一般去三次,第一次是表象化的感性认识,第二次是对生活反差的发现,第三次,就是专门去强化理解。于是在古老的西北长城边,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个扛着三角架、背着睡袋的南方人……
  
  财富快乐两相宜
  “当初的离开是对的,人生有失必有得,换一种生活方式,收获挺大。”唐小明这样总结着自己的选择。
  其实,在选择走长城之前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唐小明都是干着在与钱直接打交道的工作。然而他对财富的看法却异常的超脱。他眼中,财富是分有形和无形的。有形的财富没有止境,但无形的财富才会伴随终身。在他的天秤上,生活激情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不断地追求精神上的财富使得他感受到一种身心的释放、愉悦与满足。苦涩的旅行背后,是快乐而丰实的收获,这种财富,是固守在一方狭小天地的人所不能企及的。
  万里行让唐小明获得了快乐,更成为他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长城就像是一部推进器,驱动着他不断地寻找和感悟陌生的历史和新奇的现实生活;同时长城又像一部牵引车,牵动了他无尽的理想、思维与激情。
  唐小明动情地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行走长城,他也许这辈子也不会走到古代边塞诗里才提到的玉门关、阳关、萧关、雁门关这样一些能让人铭心刻骨、释怀感慨的地方;如果不是迷恋长城,他不会在戈壁、大漠、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黄河古道、燕山山脉这些人烟罕至的地方流连忘返、怡然自乐。面对那些古道热肠的西北民众,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那一点点带有沿海城市莫名优越感的言行都显得有些委琐。唐朝小明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父母给了我一副血肉躯壳,生活则给予了我一种阳光的心态,我不会吝啬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我把此作为检验人生幸福指数的一个尺度,不亦乐乎。”
  当记者问他还要走多久时,唐小明回答说:好像没定,认识在不断的深入,也许还会一直走下去。
  行走在河西走廊的戈壁长城间,唐小明口袋里的手机骤然响起,远在深圳的一位朋友发来这样一句话:“为一切关注你的朋友好好爱惜自己!”
  那一刻,唐小明觉得天高地远,行者无疆,格外诱人。
其他文献
如今,一次性餐盒已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用品,由于它的成本低、投资小,成为很多创业者青睐的行业。  2004年,来自国家质监局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现有一次性食品餐具生产企业3700多家,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很小。全国80%左右的生产厂家投资额都在100万元以下,国内最大的一次性食品餐具生产企业投资额也不过三四千万元。  就在那一年,有个叫刘关清的人张嘴说了句震天动地的话:我要投资20亿兴建环保
期刊
“摄影中人不认我,户外中人也不认我。所以,我是摄影中的户外人,户外中的摄影人。”见到记者,一脸油墨这样自嘲道。他的名片是典型的“驴友”名片,一张笑嘻嘻的大脸,让人有点忍俊不能。    “老驴”的故事:幸福行走  一脸油墨选择走出去是在成都。非典时,成都的一帮朋友建了一个叫幸福公社的论坛,没法走出去的油墨也就加入其中,来一场精神上的幸福行走。  非典之后,油墨竟然成了幸福行走的组织者,这多少有点令他
期刊
大片积雨云层、雨幡……  直升机在疾雨中飞行,雨刷器拼命地摇摆着,脚下苍茫雨林缓缓掠过。为避免钻进积雨云层,法国飞行员擦着雨林的树梢飞行。  风雨过后,雨林上空一道弧形彩虹横贯蓝天,天空透彻碧蓝。  只有了30分钟,我们就飞抵裸山法国国家森林观察站。  领队的动物科学家张树义博士15年前曾在这里与群猴相伴17个月,研究颇丰。此番旧地重游,博士举双臂喊:“Backhome!”。  此行是由张的博导、
期刊
主持人:袁 鸣  嘉 宾: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 唐 骏  观察员: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蒋昌健  麦肯锡全球董事 魏 蔚  原微创公司总裁 王 晔    有人把他叫做“中国的打工皇帝”,因为在他上一份工作中,每天的收入达50万元人民币,现在的这份新工作,东家给他的薪酬是10亿人民币的天价。    唐骏,新华都集团CEO。1962年出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邮电学
期刊
你没有没注意过,我们平时用的筷子,一般多长?你有没有见过,有一种筷子是拼接式的?  我们平时用的筷子,长度一般是24厘米。而拼接式筷子是由两部分组成:中间金属环连着上面塑料的筷子杆,长16厘米,下面连着一个木制的筷子头,长8厘米。用这双筷子吃完饭,只要把筷子头拆下来,再换上一个新的就可以了。    为了环保,忍痛销毁全部筷子  这种拼接式筷子的发明者,是大庆石油管理局销售公司的一名水电维修工,叫车
期刊
那是最著名的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那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灵性之地,然而,十月突降的风雪使风景变得如梦幻一般。促马前行,奇怪——这匹当地的老马面对积雪却踟躇不前……    马不前人向前    戴政用“夸张的变化”来形容自己在新疆天鹅湖的故事。坐在北京中关村的腹地,看着窗外大街上人来人往,10多年自助游经历的戴政却像在品茶一般,细细回味着那些游走日子难忘的故事。  生在南方长在北方的戴政是个直言直语的年轻
期刊
价值最大化成了我常常思索的问题  《中国商人》:怎么想到做IGA?  李柳军: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个玩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等待中渡过。等人、等BOSS、等其他玩家上阵,有时还自己一人坐在游戏中的场景里喝茶聊天打发时间等等,这些时间大约占据你玩游戏的时间三分之一。如何利用这个时间,将其价值最大化成了我常常思索的问题。  2005年,我就想做跨行业的一个游戏平台。当时,
期刊
达芬奇的油画《蒙娜利莎的微笑》,大家都耳熟能详,而用中国传统的苏绣工艺,一针一线的绣出来更是意义非凡,稀奇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苏绣作品,居然出自一位五大三粗的男人之手。  能用中国苏绣绣出西方油画的男人叫沈德龙,他是苏州市古吴绣皇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四十多岁。  几年前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突然登门拜访沈德龙,美籍华人从身后画桶中抽出一张图,摊开一看,印的竟然是举世闻名的油画《蒙达丽莎的微笑》。
期刊
没想到,小小的魔方也能玩出世界水平,江淦源,这个年轻的网商更是在玩魔方的路上发现了人生的“投资”之道。    步入“魔”道:寻找成就感  当197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建筑学院鲁比克教授发明魔方(Rubik's Cube)时,小江还没有出生,当然也就不清楚这个小小的智力玩具后来会与中国人发明的“华容道”、法国人发明的“独立钻石”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智力游戏。  魔方发明后不久就风靡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
期刊
赵武灵王,名雍,自称“主父”,史家称他为“赵主父”。他执政赵国公司27年,将一个沦为破产边缘的赵国,改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但他的结局却甚为凄惨。    ST越国的危局  当年幼的赵武灵王被推上了赵国公司CEO宝座时,他才发觉自己的公司是多么地孱弱:赵雍的祖先在创业后不久,就急于与战国初期首强魏国公司争夺中原市场,结果被魏国公司营销总监(将军)庞涓一怒之下全力反扑,不但损失了已经占据的市场,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