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传递生命的气息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5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一菲老师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名人。编辑转来了她的《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堂实录,拜读再三,然后,又认真翻阅了董老师的背景资料,感觉这堂课是董老师教育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一次成功实践。从她的《乡关何处》实录,想到了如下几个问题,愿与同行一起讨论。
  一、对语文课堂本质的理解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我们大家一直在思考和追问。其实,这么简单问题的答案,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清楚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说得真好,对我们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会有帮助。在阅读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例以后,我又查阅了一些她的有关资料,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面对人文价值的‘流失’,面对个体生命的‘不在’,当务之急是要让教学回归生命本体,回归教师生命本体、学生生命本体、文本生命本体,不形式化,要‘将心比心’,用生命去解读生命,还原语文教学的生命意识,还原语文天地的生命叩问”。董老师的话让我产生共鸣,语文课堂首先要洋溢生命的气息。这种生命的气息,我的理解是——尊重人性、体察人情、秉持人道、耕耘人心,简而言之,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语文课堂里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包括文学的生命,呈现活生生的语文课堂的生命气息。我认为,她的这节课是她的语文教学主张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教育是“造心”的艺术,但修造的过程是因势附形,而非推翻重塑;这个过程,是顺其自然,以无厚入有间,最终浑然天成。学生好比美玉,但不经雕琢就是顽石,而这个雕琢的过程要顺应玉石的纹理、质地,巧用它的玉色、皮色,然后构思、施工,完成一件作品。过度的雕琢或轻描淡写的打磨,都无法展露玉石的质地,同样无法彰显玉石的价值,所以,让教学回归生命本体,是对“玉质”的尊重,对教育“造心术”而言,就是尊重人性、体察人情。在董一菲老师的“乡愁诗”鉴赏课的实录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从诗歌的字词中寻找文学的生命,演绎出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然后在唯美与诗意中,寻找创作与感动。这也是董老师的教学追求。难怪随着教学思路的一路展开,我们没有感受到文学的“被肢解”,没有生涩的鉴赏手法的生搬硬套,而是如行云流水,由表及里,在诗句的感受、思考、演练中形成对鉴赏技巧的认知。
  董一菲说过:“文学可以拓展我们的生命长度,让我们活得永恒,即使人类消失,地球也会留下生命的一瞥。人类留下的最为宝贵的是文明,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与几千年前《侍坐章》中描写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那次谈话何其相似,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啊,文化的传承岂止是靠技巧、原理、训诂来完成的呢?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感觉、感知与感悟;不是能用效率与分值来估价的。为师者都想把学生打造成千里马,于是,修剪马毛,铲削马掌,在马身上烙印;然后饥之、渴之、整之、齐之;再然后,套个马嚼子把它拴上,拿根鞭子驱赶它……庄子说,这时,马已经死伤过半了。最后,马被训练出来了,伯乐成名了,但那些本性欢畅、蹦跳、驰骋原上的马呢?不但失了性情,还被分成了骏、劣、驽等,社会的价值体系捆住了他们手脚。“治马”还有另一个极端。爱马如楚庄王,让马住在豪华的厅堂里,身上披着美丽的锦缎,“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因肥胖症而死,庄王竟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并用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马……生命的过度雕琢,人性的本真、美好得不到教育的尊重,这是教育的失败;同时,我们不客观的赞美、无度的激励,也一样戕害了马的天性,教育在迎合中失去了“生命意识”。所以,生命的气息是什么?是“尊重”与“体察”。我认为,董老师的课,最宝贵的就是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语文课堂应如何传递生命的气息呢?那就需要“秉持”与“耕耘”了。董一菲老师说“耕耘自己的果园吧!”课堂,不仅仅教会学生技能、知识,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语文课,如同一块生长果树的土壤、一片飞翔雄鹰的天空,课堂,应还原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天地,细心耕耘每一个无忧无惧的心灵。什么是人道主义?这就是教育的人道主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孔子教育学生,可谓“惜言”如金,但往往一语中的,使人醍醐灌顶,所以他说“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聪明的老师他不会错过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会对牛弹琴,追着尚不可教之才多话。这种“惜言”,不急不慢,还给学生一方碧空,让他们潜心感悟;这种“耕耘”,不逼不迫,赋予老师一份淡定,让他们从容施教,当感悟在学生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欢欣,就是对教育最高的致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是:“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让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力,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老师的引领下、在浩瀚的文学殿堂里,能“窥”得一角奥义,那便是给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注入了鲜氧与血液,这也就是语文课堂活生生的气息。“窥”,真是个好字,不是强行灌输,而是主动摄取;同样,孔门弟子也以为他们只能在墙缝里偷看一眼夫子的深厚,“窥”这个字最早表达了对老师的敬畏,回归教师的生命本体,不也是敬畏生命吗?生命课堂原来是师生间的相互敬畏啊!泰戈尔说:“生命的萌动、发展、成熟与无尽之美全在耕耘之中,将生命的律动根植于学生的心里,我们就完成了语文教育最伟大最神圣的部分。”——的确如此。
  
  二、对语文课堂之美的追求
  首先,我想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美的本质。董老师的课给我启发:教与学是互相关联的,教学美的本质就是教师善教和学生乐学。在教与学的一对矛盾中,学生的学起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主动勤奋的学习状态正是教学美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若能够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也是教学美的体现。如何让学生乐学呢?这是一个千古以来的教育命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又如何来激发兴趣呢?有人说:认可与鼓励。我以为然,但不以为尽然,因为除此还有其他种种,例如,“浸染”与“体验”就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教学的“浸染”与“体验”必然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给予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情感、深入审美想象、获得审美理解。
  语文课堂之美的要素有哪些呢?同样,董老师的课给我触动:课堂的唯美追求,对语文课堂之美的要素发起追问。宽泛点来说,语文课堂之美应是和谐之美。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教学过程的和谐美:通晓流畅;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落实到细节上,包括:教学对话之美、视觉听觉之美、内容形式之美、思维情感之美、布局节奏之美,等等。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诗歌”的创作过程:铺垫、衬托、入题、呼应、联想、渲染、归类、开拓……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中完成语文课堂荡气回肠的“诗性”教学,并且不断给予激发与鼓励,给学生以信心。我们认为基于诗性教育的有效课堂应该是道德的、审美的,也是直达人心的,它必然超越功利,直指人心灵中最美妙的东西,本真、愉悦又充满理想,并且具有深刻的思维品质。
  我们不妨以董一菲老师的这堂“乡愁诗鉴赏课”为例,来谈谈设置这些课堂审美要素的审美原则。读完董老师的课堂实录,脑际就浮游出欧阳修的一句诗——“庭院深深深几许”,充满蕴藉深邃之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可谓曲径通幽,从于右任的《国殇》,一步步推演出边塞怀乡诗的特点、诗歌炼字方法的鉴赏、意象承载法的鉴赏,以及表现手法的鉴赏;不但用语言表现了诗歌的视觉之美,而且还表现了诗歌意象的听觉之美,在审美想象中,完成审美理解,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延展为无限的自学空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唯美的诗境中,作了一次“逍遥游”。说到“有限”与“无限”,我不禁想到江南的湖石假山之美。在有限的“芥子”天地里,这太湖石叠加出的恰是象征了中原大地的万古河山。米芾提出了“瘦、皱、漏、透”的赏石观,我们十中的“瑞云峰”便是集大成者。瘦,是清秀劲拔,石体有傲骨清瘦之处,坚毅执着骨气凛然;皱,是奇崛多姿,石表皱褶起伏多变,岁月磨难历经沧桑;漏,为纡曲明朗,石体玲珑上下有通洞,道义相通天地可鉴;透,为空灵剔透,疏可跑马,石体剔透洞孔透光映景,虚怀若谷光明磊落。这“皱、漏、瘦、透”评判湖石的标准,是不是可以作为我们构建课堂、校园文化的教育美学原则呢?瘦,是干练轻简。课堂教学语言精练、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目标明确,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节、没有“非语文”的干扰。一堂课,不是停留在咫尺“可观的物”,而是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山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清灵的画卷,一路延展开去。皱,是奇崛多变。课堂教学不是平铺直叙地满堂灌,而是在铺陈、渲染中曲径通幽,自成天然之趣。通过由点到面、织线成网的教学流程;有主次、有详略,有曲有深、有峻有悬的结构情感线索,来探询教育空间里的“无尽藏”。漏,是纡曲明朗。太纡曲的课,如佛道玄机,难以参破;而太明朗的课,则如桃花放艳,流于浮浅。一堂好课,应是二者的相得益彰,是沿着春日的津渡撑篙而上,林尽水源,得山复行,方豁然开朗。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体验,是在踏歌寻芳后的柳暗花明。透,是通透空明。教育应该是至真、至诚的,是顺应自然的法则再现天然的野趣。带有“自然天成”品格的教育者,自当看透一切名利的纷扰,远离一切世事纷繁,甘食粗粝,不染粉华,修美于内,探求师道,用心聆听教育“造心”在一觞一咏间寄寓的情怀。
其他文献
我1976年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读了十一年的语文。遇到的语文老师也有近十位。但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是这样几位老师,小学赵学广师,初中王普瑞师,高中陈根生师。他们有名字,但不一定有名气,有的小有名气,但还不是什么大师。都没有树什么旗,创什么派。可在我的心里,都是有名有旗有派的人。  赵学广师,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五年级。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班主任。其时,我们在一个乡村小学读
一  师: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妈妈的辛苦)  师:一桶水可重了!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儿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请小朋友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把写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读一读,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孩子的表现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引导学生以“喜欢”和“不喜欢”的两种情感来读。)  师:我们来读读老爷爷的话。  师:大家读懂了老爷爷的话了吗?(引导学生从“赞扬”和“
所谓“非指导性教学”,即指在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并自主定向,自主选择运用学习方法,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施行的执行监控调节过程。它强调从人的本身价值和情感领域入手,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并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
摘要:校长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举办校长研修班,虚实结合,内外兼修,提升校长的思想境界、决策水平和调控能力等多方面素养,是发展学校的现实途径。与其它培训班相比,校长研修班更有其特点,必须切合需求,拓展丰富内涵;贴近实际,融会多样方法;着意行动,生成灵动策略。这是校长研修取得成效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校长发展;学校发展;校长研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李建成  学校文化:用师生的“生活方式”诠释学     校教育哲学骆舒洪  让校园成为孩子期待的地方王铁军  容和文化:校长和学校共生发展的转角石吕建国  守望智慧,让校园溢满文化的芳香李宏伟  滋养创新品格,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李万龙  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建设取向陈岚   构建和谐乐园  师生幸福成长臧一峰  抓好科技教育提升德育内涵肖秉林  摭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陆仁华  构建学习型团队
摘要:通过对“课程领导”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和比较,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进行分析,厘清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词: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执行”为基础;而后以“适度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目标。  关键词:课程领导;国家课程校本化;忠实执行;适度调适;鼓励创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本文揭示了“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同时阐述了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1-0011-06    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洋思中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
摘要:教学即促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促进式教学”,必须厘清五种关系,即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评价促进等五种促进关系。  关键词:促进教学法;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价促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37-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
摘要:难忘,既是一种结果状态,同时也是一种过程体验。难忘教育着眼于帮助学生对教育讯息形成积极体验、良性反应和恒久记忆;难忘教育关注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藉此形成稳定、优质的个体素质,并企求影响其整个生涯。实践表明,难忘教育是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情境的教育。难忘教育的要素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导学精进的课堂教学、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  关键词:难忘教育;意蕴
后工业社会产品强调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大盈江微量子教学产品正是这一时代下的产物,为师生的健康带来了福音!产品涵盖两大类:其一是水性环保教学板书笔。墨水以纯净水为主要成分,无毒无味不燃;书写后,用专用清洁水擦拭,字迹快速分解褪色,板书和擦除过程环保无尘、健康温馨。其二是多功能电子教学板。与电脑、投影仪结合,可以投影、板书;具有触摸屏的各种使用功能,一板多用;将环保教学笔与电化教学板融合,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