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

来源 :中国商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2-000-01
  
   摘 要 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纳的税额。由于二者的原则、目的不同,必然存在着差异。本文仅就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会计制度 税法 差异
   财务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由于二者所遵循的原则、要达到目不同,因此即便在同一会计事项的核算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仅就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计提折旧范围的差异:
   1.会计制度和税法均规定可以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1)房屋和建筑物。(2)在用的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工具器具、仪器仪表、电子设备、家具用具和其他生产性设备。(3)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4)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5)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
   2.会计制度和税法均规定不能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1)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2)单独计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3)融资租出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
   3.会计制度和税法在折旧范围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四点:
   (1)房屋、建筑物以外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由原不计提折旧改为计提折旧,并且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而税法规定不计提折旧。(2)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于企业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而会计上按照配比原则,允许对受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入账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以及所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3)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4)税法规定,“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而会计上还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的差异: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净残值的预计由于仅仅是估计,带有很大的不准确性,因此根据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与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关于这一点,税法是不能认可的。根据税法的规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折旧年限也不能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
   三、折旧方法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并按照会计政策的变更予以追溯调整。
   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做了严格的限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原则上采取直线折旧法。但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折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可增加折旧额;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处理相对复杂。具体来说,对于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直接采用了定量的方式,规定了两个条件: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20%以上。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以上是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对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已明确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同国家有关税收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计算纳税。所以,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折旧纳税调整辅助帐进行管理。登记会计折旧年限、会计年折旧额、会计累计折旧额,以及税法折旧年限、税法年折旧额、税法累计折旧额,纳税调整额等信息。同时结合所得税会计(因为折旧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做为企业会计人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制度,又要熟知税收法规的相关知识。这样才既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又能做到全面规划、多方案设计、择优选用,以达最大程度合理、合法税收筹划、降低企业税负,避免企业发生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刘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本文引入“同一时刻各经济体面对的技术前沿各不相同”的假定, 改进了现有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将1978--2000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三个因素的贡献。之后,在Barro回归的基础上, 通过控制发展战略的特征,检验了林毅夫归纳的发展战略对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影响的两个假说。检验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增长的经验事实和假说相容。  关键词
期刊
当前,知识产权法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原因在于人们对WTO框架下知识产权法的误解:将保护一切“知识活动”的权利诠释为保护“知识”的权利。本文认为, 知识产权法保护对象具有双重结构,其本质内容是智慧信息,其外在形式是知识形态。从衡平原则出发,知识产权法仅仅提供了确认秘密和鼓励公开两种衡平机制。其中,鼓励公开的机制是近代国家“创制” 的、需经对价才能衡平并实现多赢的衡平机制。文章强调,违反对价与衡平条
期刊
周初有古本《周易》,乃参照商之《归藏》编纂而成, 到西周末, 因变得艰涩难读, 不便实占的应用,遂由史巫以新兴之韵文形式增损改写, 而成为今传本《易经》。 中国的韵文艺术自西周中后期起, 能获得迅速的流行、发展,很大程度上乃拜礼乐文化彬彬大盛所赐; 四言体诗歌之成熟是一例,今传本《易经》之撰作也是一例。  关键词  《易经》  二重证据法 礼乐文化 韵文艺术  作者周锡复,194
期刊
董事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工具, 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治理上的安全措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分离并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对两职是否分离的选择应该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独立董事的力量单薄且与监事会存在功能冲突,应严格界定二者的权力界限并实施相关配套措施; 市场化选择的董事会规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董事会行为缺乏应有的效率, 应改变非市场
期刊
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本身就是人类历史长期博弈的结果, 而且往往是富于效率的。然而,对中国古代长久存在的连坐和保甲等制度,学界普遍持有批评态度。本文应用现代激励理论,对这些制度中蕴含的激励原理和连带责任及其施行的不断改进做了剖析。在早期国家的控制能力低下以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连坐和保甲制度属于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方式。在“小政府”的前提下,连带责任有效地利用了分散化的信息,对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期刊
本文试图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探讨economy(economics) 汉语译名的来源和类别, 并探究“经济”一词的本原与蜕变, 以及这个译名最终得以确立的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 “经济”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对应西方现代economy概念是“言之有理”的;而且,它在词源上与西方经济概念的重要成分相去不远。作为“经世济民”的简称, “经济”原本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汉语译.名, 它既包容了
期刊
本文从发展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念和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等方面,探讨了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并通过当首国际上有关人文发展的一些截面和时间系列数据,进行了一些经验分析。人文发展涉及社会个体的基本臂求、生活质量、政治与民事权益等方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入指标所能描述的。分析表明,人文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权利与板旺的内涵,而这种权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念所忽略的内客。人文发展的权限,并不必然随着时
期刊
清代中期赋役制度改革以后,地方基层组织及管理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变革。保甲组织逐步取代里甲组织。国家不仅对农民的编户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注重管理为国家提供赋役的“在籍”人户 (即编审册上的人户)变为注重管理乡村中实际居住的人户, 而且对乡村实施更严格和更直接的统治。清代中期以后,在保甲体制下,村庄负责人——乡保、牌甲长从普通的中等农民中产生,保证了州县政府能够顺畅地对乡村行使职权,并通过对乡村负责
期刊
刘元春先生在(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以下简称“刘文”)中认为,在渐进改革的过渡期伺,国有企业可以作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制度安排,可以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技术扩散中心’、“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因而在宏观上富有效率。本文认为,刘文的立论涉及两个问题: (1)国有企业是否可以真正起到上述作用;(2)如果国有企业确实具有上述功能,那么这种功能
期刊
本文运用理想类型方法,试图提出并阐明一个观察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视角:行政规则制定是一个通过特定法律程序而使不同类型知识得到恰当运用,为行政规则提供正当性和理性的过程。文章进而归纳出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两种范式, 即大众参与模式与专家理性模式。文章认为,在价值选择领域,大众参与具有知识运用上的合理性;而在技术领域,过多的大众参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政规则正当性,但其耗费大量行政资源,无助于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