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是美术学科最为显著的教育功能。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固然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大量鉴别欣赏美术作品的实践。正所谓“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看得多了,读得熟了,也就有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首先,要尽可能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鉴别的对象,我们的欣赏水平才会得到相应增长。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当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靠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由此可见,美术鉴赏教学是美术课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部分。
美术鉴赏教学中,常用的解说型教学是美术课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主宰着欣赏的全过程,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的思想并没有参与到欣赏中来。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采用探究讨论型的教学法方法,欣赏一开始就从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入手,调动学生的主体思维参与作品欣赏,注重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把欣赏与观察、讨论、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地接受老师的概念和结论,始终带着个人的观点和体验去欣赏作品形成了发展,此时的鉴赏活动才能真正使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大发展,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综观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所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欣赏美术作品是一个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课堂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且由于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作品感觉都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当千万个观赏者走进同一个美术馆,他们面对同一作品感觉是不同的,此时他们脑海中一定有千万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刚开始欣赏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作结论化的评价倾向,多提供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看待大师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代美学的核心思想已肯定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主张从艺术本体出发,研究艺术接受者(观者)的创造活动。艺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是人们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愉悦的过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构建,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有位美学家曾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創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可见,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是一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二、在想象中创造审美情境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三个乐师》时,虽然画面中的三个乐师形象已被艺术的变形表现了,但我们通过欣赏作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样可以感受到画中传来的优美曲调,陶醉其中。丰富的想象可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生动而浪漫起来,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意境。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作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那艺术作品的内容为何能在欣赏者的联想下容易发生改变?对此,美学的解释是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就是艺术想象的空间和不确定性的表现。艺术作品的这种想象的空间和 不确定性正是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它召唤欣赏者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进行补充,对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确定,而欣赏者想象力的这种充分施展,恰恰又是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艺术魅力所在。可以说艺术作品为欣赏者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正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再现的过程中,欣赏者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发挥的机会,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在艺术实践中让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和艺术再创作活动实现对美的本质认识,全面提高审美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有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的过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有饱满的激情,拓宽和丰富我们的欣赏教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1)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内容的外延,使之与现实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由此激发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自然美景,从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2)把美术欣赏教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结为互动链,使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地接受来自多学科的审美感受。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能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悟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体操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的形体美等。(3)把欣赏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环境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优美的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审美心灵。另外,校园艺术雕塑、美术作品展览、校园广播中的优美乐曲,都能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视觉和旋律之中,使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总之,美术的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这当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审美素质,才能使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终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美术鉴赏教学中,常用的解说型教学是美术课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主宰着欣赏的全过程,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的思想并没有参与到欣赏中来。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采用探究讨论型的教学法方法,欣赏一开始就从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入手,调动学生的主体思维参与作品欣赏,注重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把欣赏与观察、讨论、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地接受老师的概念和结论,始终带着个人的观点和体验去欣赏作品形成了发展,此时的鉴赏活动才能真正使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大发展,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综观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所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欣赏美术作品是一个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课堂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且由于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作品感觉都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当千万个观赏者走进同一个美术馆,他们面对同一作品感觉是不同的,此时他们脑海中一定有千万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刚开始欣赏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作结论化的评价倾向,多提供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看待大师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代美学的核心思想已肯定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主张从艺术本体出发,研究艺术接受者(观者)的创造活动。艺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是人们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愉悦的过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构建,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有位美学家曾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創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可见,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是一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二、在想象中创造审美情境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三个乐师》时,虽然画面中的三个乐师形象已被艺术的变形表现了,但我们通过欣赏作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样可以感受到画中传来的优美曲调,陶醉其中。丰富的想象可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生动而浪漫起来,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意境。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作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那艺术作品的内容为何能在欣赏者的联想下容易发生改变?对此,美学的解释是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就是艺术想象的空间和不确定性的表现。艺术作品的这种想象的空间和 不确定性正是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它召唤欣赏者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进行补充,对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确定,而欣赏者想象力的这种充分施展,恰恰又是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艺术魅力所在。可以说艺术作品为欣赏者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正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再现的过程中,欣赏者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发挥的机会,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在艺术实践中让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和艺术再创作活动实现对美的本质认识,全面提高审美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有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的过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有饱满的激情,拓宽和丰富我们的欣赏教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1)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内容的外延,使之与现实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由此激发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自然美景,从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2)把美术欣赏教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结为互动链,使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地接受来自多学科的审美感受。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能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悟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体操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的形体美等。(3)把欣赏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环境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优美的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审美心灵。另外,校园艺术雕塑、美术作品展览、校园广播中的优美乐曲,都能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视觉和旋律之中,使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总之,美术的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这当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审美素质,才能使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终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