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的“讷”字法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以孔子教授学生《诗经》为例:
   《公孟》有言: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两则史料告诉我们:孔子给学生讲《诗经》,那是边歌、边舞、边诵、边演说的。应该说,孔子不仅很有演讲才能而且还是立体的,现代的演说家又有几位能像孔子那样儒雅博学、多才多艺吸引听众呢!
   然而,孔子在给他的学生传授演讲经验与技巧时却一再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刚、毅、木、讷,近仁。
   这里的“讷”本意是指言语迟钝,不善言辞。后人解释《论语》多做牵强推理:以孔子的口才,决不至于言语迟钝,不会说话,那是孔子教人说话要谨慎,轻易不言。
   显然,这是并没有真正领会演讲与口才中“讷”字之法。
   “讷”字,在演讲与口才中我们姑且叫它“笨嘴”吧。老子对这种“笨嘴”有很好的诠释:
   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我们不至于怀疑老子在演讲上的才能吧!从史载第一次的“儒、道高峰论坛”(参见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会上,老子把孔子骂得狗血喷头(在这次会议上,老子听了孔子的发言后,骂道:你这个人啊,年纪不大,骨头却都腐朽了。你如此的骄气、多欲、好色、淫志,你还配做老师吗?),但从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件事来看,老子的论辩演讲口才决不在孔子之下。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真正善于演讲者,不只在于伶牙俐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笨嘴”也能表现出极好的演讲效果。古代“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最好的例子。
   起先,苏奏“负书担囊”、“资用乏绝”、“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后来回家闭门思过,头悬梁锥刺股,揣摩演说的要领,终得真法,与赵王“抵掌而谈”,受到重用,用的就是“讷”字之法。
   “笨嘴”说到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沈从文也有一例:
   1928年,在沈从文生活最困苦的时候,由徐志摩从中介绍,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请沈从文来校演讲,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来大学作演讲,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儿。
   沈从文也很兴奋,演讲那天,他梳洗打扮一番,还特意花八块钱租一辆包车到校(当时说好演讲一个钟头,六块钱报酬。显然亏本了)。由于沈从文当时在小说创作上已小有名气,所以慕名来一睹尊容的学生不少,教室里挤满了人。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黑压压的—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脑子里“嗡”地一声,原先准备好的演讲辞飞了,留下一片空白。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
   这时台下就坐着当时被称为校花的一位窈窕淑女——张兆和(后为沈从文之妻)!起初大家还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的,后来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沈从文“讷讷”地开口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然而,由于紧张,沈从文把准备了一个钟点的演讲用了十分钟又讲完了。再一次陷于窘迫,怎么办?后来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
   第一次演讲,见你们人多,怕了!
   教室里再次响起了阵阵掌声。
   无疑,沈从文这是一次“笨嘴”的讲演,讲演后学生们也是褒贬不一,然而,消息传到胡适那儿,胡适竟说:“讲不出来,学生不哄他,这就是成功!”看来,胡适是懂得“笨嘴”演讲的门道的。
   上海作家陈村演讲也颇有“笨嘴”风范,陈村由于有腰疾带来的后遗症,总是缩着身子,像个小老头,有—次他给研究生演讲,开口就有些木讷:
   我叫陈村,上海人,像名字一样,穿的衣服很旧,人也很旧……
   陈村结结巴巴的演讲,一开始就博得了满堂彩。
   接着,陈村又期期艾艾地介绍他的文坛老友:
   王安忆将自己包裹得太紧,用豪猪般的硬毛抵御靠近的企图;吴亮吃着狗肉鼻血就出来了,有理讲不清拳头就提起来了;王蒙是多金属共生的富矿;马原无耻得可爱;许子东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滴着幸福……
   陈村的“笨嘴”一次次地赢得了掌声。
   诚然,在演讲中,“笨嘴”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与通常意义上演讲技巧不同的是,“笨嘴”的演讲是拙中有巧、拙中见巧、拙中藏巧。这种“笨”与“拙”在演讲中如海洋中显露的冰山一角,它基于坚实的海底深蕴。孔子、老子、苏秦也罢,沈从文、陈村也罢,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洞见使他们在演讲中已不再去关注那些所谓的灵巧小计,正如庄子所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本色的演讲可以做到“得意而忘言”,何况是“木讷”呢?
   能赢得掌声的演讲就是有境界的演讲,即便你是“笨嘴”!
其他文献
《交际与口才》您好!  我是江西人。去年8月份我来到了广东省中山市一家设计院工作,我在这边一边工作一边进修读书。以前的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了感觉自己生活得好累,尤其是今年,我好混乱,我把我心里话都告诉您,希望您帮帮我好吗?  我从学校一毕业就来到现在的这个公司了,那时我什么都不懂。才到公司的时候那些同事都对我很热情,主动教我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对我的生活也很关心。我感到这个大集体是
期刊
最近网络上有首流行歌曲,叫做《愚乐圈》,“圈”读猪圈的“圈”。煞是好玩,这里摘录几段。  首先出场的是九十年代的英俊小生和一个纯情小妞儿号称什么狗屁玉女金童,据称男的因为爱上带把儿的被捅,医院住了个把个月觉得自己实在无地自容,于是编出个抢钱事件穷泡胡蒙,拜托我们不是白痴幼稚的无知群众,你快拿着你的旧船票找条破船去做你那蓝蓝的夜,蓝蓝的梦。  那小骚娘们儿眼光不一般的长,一开始就说明什么我不想讲,我
期刊
春天还在远处踱步,凉意抽丝剥茧般地阴冷,渗在空气中,典型的上海早春。但是,菲儿的“子夜流觞”馆却一日比一日热闹,焐了一冬的欲望还是耐不住寂寞了,催着人们往那奢靡繁华处走,起码让人从感官上感觉,春就要来了。  今天的聚会可用人声鼎沸来形容。都说三个女人就是一台戏,这个“子夜流觞”中的下午,起码也能开唱四五台戏。人一多便就自然地扎成了堆,久未见面的人们叙谈着彼此的变化,刚刚演完的《剧院魅影》,开春后依
期刊
在四年前的盛夏夜,映着满月的湖水,我们又见面了。  我承认,当时我醉了。醉得智商为零,醉得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和矜持。我这一生听到的最美丽的一句赞美是:你像水一样。正是这句话,毁掉了我的全部青春。  记得在那时,宁波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身高比我高的追求者,之前追我的男孩子,尽管他们优秀,甚至表现出同龄男孩子少有的成熟与踏实,我依然没有动心。我不希望自己的身边跟着一个小弟弟似的男朋友。诚然,我非常出色,17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上海人的口中“长”出了一个“手”——“隔手”:以方言表述“转眼之间”、“马上”等事序承转衔接之迅捷这一概念时好用这个词。虽说不清这个“隔手”来自何处,但觉得它另有一种独到的表意作用,在上海方言的特定语境中有时甚至有些不可替代的修辞性色彩;加上这两个音节特别上口,上海人选择并喜欢它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不少人滥用一气,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学生,说上海话时开口见“隔手”,在表示动作或事物的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人的人品不错,对人也无恶意,可就是说话直硬,不讲分寸,每每出言不逊,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形成矛盾对抗,破坏了人际关系,自己后悔不已。下面略举几例:  ●有位新到任的领导在欢迎会上见台下有人交头接耳,秩序不太好、他就生气地站起来,指着下面大声说:“是听你说,还是听我说,太不像话,要说上来说,简直是乌合之众!”这样一句发火的话,虽然制止了台下讲话,但口出此言,贬斥
期刊
今天一直睡到日上六竿才起床。腹如雷鸣地走出宿舍楼的大门,门前的地上照样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老人家只能一路龙飞凤舞,连滚带爬地向食堂走去,短短三分钟的路上,我那飘逸而浮肿的脚法不知倾倒了多少路人。  一顿狼吞虎咽之后,我怀着满足的胃下垂感,开始在校园里鼓腹而游。其实,只有刚吃了一顿饱饭的人才能充分体会到冬日夜晚的美,那些淀粉慢慢变成热量,像把小锤子一样,将冬天里的僵硬和畏缩乒铃乓啷统统敲碎,眼睛里看
期刊
——自己的性格从小很倔强,成功和失败是另一回事,凡想做的,想好就去做,不能退却。也许你没有经验,碰了一次不成功,那就碰第二次,第三次,到了第四次,你一定会成功。  ——一个有经历的人能够理解人,也才会有宽容、博大的胸怀。盛博士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不对别人寄予希望而得到回报。对别人付出百分之一百,而别人回报百分之五十就很满足。”  盛虹明医生有一个海归派医学博士的头衔,他是一个很有思想有故事的人。
期刊
在上海这座外来人口占到三分之一的移民城市里,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他们有的并没有什么文凭;有的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豪情在胸;有的是深有造诣的研究生,羽翼已经渐渐丰满,他们把上海作为历练自己的平台。更有那些在国外镀过“金”的海归派,在把中外的形势权衡再三后,毅然把上海作为检验自己的一块试金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传统与时尚兼具的上海以它彰显的个性和内在的魅力吸引着如潮的人流,他们以平
期刊
9月16日,黄石二中高一年级新生军训就要结束了,与我们相处9天的军事教官也要告别我们回部队去。这一天,我们一大早排着队等待实弹射击,大家兴奋地争论着哪一个是我们的教官。教官也排着队,他们离我们很远,一样的迷彩服,一样的姿势,真难分辨出来。高一年级有21个班,每个班有一个军事教官,我们11班的教官最优秀,我们认为。临到练习瞄准的时候,一个不大的声音飘进了我耳中:第一个是刘教官。这声音引起一阵不小的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