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自我革命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演员的海清是自信的,给她一点光,立刻就能灿烂起来的那种。而明星这个角色,尽管已经练习了不短的时间,她却依然无法熟练、完全地掌握。时光荏苒,海清学会了小心翼翼,学会了面目平淡,这是海清保护自己的方式。从不拘小节的性情到应对舆论的谨慎,名利场中的海清,内心爆发的自我革命,其实远不止这一点。这个曾经叫黄怡的女孩,这个曾经沉浸角色,累倒在台上的演员,她对表演的野心,远未终结。
  
  清很准时,像大部分演员一样,她比电视上看起来更瘦,但是一开口,她的嗓音让人吃惊。这声音虽谈不上气若游丝,但明显的中气不足,让人很难相信那些扯着嗓门吵架的小媳妇都是怎么演出来的。海清说,这已经是恢复中的状态,在有气无力背后,是一个女演员高强度工作下从身体到心灵的疲惫。大概五六年前吧,和海清有过短暂的一面之缘,那时候她快人快语,嗓门亮,心眼直。她的热情和感染力是呼之欲出的,好在一旦接起朋友的电话,海清的声调和能量马上又升级到另外一个波段。这时候你又能在她身上找到当初的一些似曾相识。
  在忙完了春晚,短暂的休息之后,海清的下一个角色是厨房里的魔鬼女大兵—女大厨,在这个男性占绝对领导地位的领域里,一个女人的事业、生活、感情。和海清演对手戏的是小沈阳,据说情节很励志。为此海清要专门去南方的厨师学校,花一个月时间体验生活。
  生活中的海清只要不拍戏,没有通告,更愿意自己在家下厨,做几个南方菜,最近常做的是螃蟹豆腐汤,她喜欢火苗“蹭”的蹿上来,那种暖烘烘的状态,让人特别放松。不拍戏的时候,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像个退休的老年人。早上七八点起床,打一会儿太极拳,中午一两点给自己做点简单的吃的,吃完晚饭看个片子,十一点之前肯定要躺在床上了。儿子和父母都在南京,她的情感交流主要靠电话线,一天打两三个电话总是跑不了的。
  
  演员海清:我只是很能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练过短跑的原因,海清的性格和表演中贯穿着一股爆发力,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她往往给你惊艳的一笔。她说,其实我只是很能扛。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不是因为能扛,也许她已早早转行。刚出学校的那几年是她最苦的日子,被挑剔不够漂亮,不够有演技,没戏拍的时候甚至回家“啃老”半年,同学都奔走于剧组,忙忙碌碌……她心中的挫败可想而知,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她甚至考虑过转行干编剧,写了一个地铁惨案的剧本后,在身边好友劝说下,终于断了念想。
  这个曾经叫黄怡的女孩,在舞台上,是自信而光芒四射的。因为遇到喜欢的角色,她敢拿命去拼。读大学的时候排《雷雨》,她演繁漪,整个人浸在角色的悲伤和挣扎中,“一个人坐在侧幕条那边,想着我的词,什么话都不说,饭也不吃。”从排练到演出三四个月的时间,都是这种状态,最终患上“情志不合”,身体大出血倒在台上。
  她说不为什么,就是喜欢。现在,她再也不敢如此“玩命”,同时也学会了合理的方法。她喜欢全情投入,她管表演叫和我的灵魂谈恋爱,“这几个月没人能够打扰我,我和我的角色单独相处。因为三个月一过,戏一拍完,这个角色就要永远地离我而去,这个人物这个过程我也可能再也进入不了了。”
  每次拍完她会不舍、会依恋,但她也能迅速调整自己,从角色中出来,只有一次例外。还是她最爱的《雷雨》和繁漪,“有一场,剧本上的台词已经忘了,表演的时候用的是心里的台词,而不是脑子里的。也记不得该在哪个地方哭,哪个地方跪,总之忘掉了一切场面调度。”这就是斯坦尼所说的下意识表演,即在舞台上达到忘我。
  演完之后,海清在后台的化妆镜前,她难以自制的泣不成声,老师走过来,拍拍她的脑袋说:“你演得真棒,之前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一场足可以换回之前所有的痛苦。”那一刻,海清不愿意出来,她纵容着自己的情感。“我享受着这种痛苦,并且觉得痛苦得特别美好。”
  
  媳妇专业户:痛苦里找温暖
  在同一类型化的角色中演绎出各自的不同,海清的表演方式是生活化的,充满令人信服的细节。 “我特别看重海清的是,她会在痛苦里面找温暖,” 和海清合作最多的导演滕华涛说:“她能找到不可爱的人物身上可爱的东西。”她的气质不是阳春白雪式,她家常、琐碎、温暖而踏实,所以“安娜”这种酸溜溜的文艺女青年离她最遥远,事实上在那一连串媳妇儿之前,她也有过很优秀的表演。
  也许你还记得《玉观音》里的杨锐的土大款女朋友钟宁,早早出来混社会,霸道、泼辣、感情极端,她把那股狠劲拿捏得恰到好处,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拿到《蜗居》的本子时,她提出要演海藻,被导演婉拒之后,她的第二选择是宋太,她选戏,更看重角色而不是戏份。只要角色好,她就能让它出彩,海清就是有这样的自信。
  海清是聪明的,就像她并不排斥媳妇这一标签,她充分享受着标签的好处,“我干吗烦?我挺享受的,我会慢慢地演,我一点也不怕观众把我定型,我有好多东西想要给观众看的,我还没展示呢,我也不着急展示。”
  她喜欢拍戏,喜欢这个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欢乐。她也焦急过,希望名利来得快点,再快点,希望荣誉来得再突然一点。“但是冥冥之中有个感觉,老天不会让我一步登天,它一定会让我付出付出再付出。”
  厚积薄发,这条路上海清走得没有怨言,“比如在我那么不成熟的时候,碰上一个作品,红了,那么将要面临的是什么呢,你要怎么保持?我觉得那个其实更难的。所以我庆幸老天爷给了我这样一条路。”不能不说,海清是富有远见的,她了解一夜走红的高危性,同时也幸运地“等”到了作为演员有了足够自信和演技才一飞冲天,名利双收,但作为明星,这个身份她依然不适应。
  
  倦怠和警觉
  骨子里海清是害怕让人失望的,海清的母亲出身在一个京昆世家,那是个两三百口的大家族,因此海清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亲戚、朋友来打听,在这种不断被比较的环境下长大,她看重评价。同时,也让她对于描述自己异常小心。
  也许海清并不擅长打开心扉,尽管她也试图努力尝试,“缺什么给我打电话,咱们随时补。”媒体总在追求差异性,总是盘出更新鲜的素材。作为演员的海清可能是丰富的,有无数种可能,但作为生活里的真实个体,海清的生活、经历、个人体验,包括想法还没有丰富到可以历经媒体这样频繁地、一次次地追问、诠释。
  她自己也很痛苦,来来回回那么点事儿,讲不出花儿来。她很坦白:对于采访有倦怠感。
  尽管如此,海清仍旧尽力保持友善与亲切,这让人感动而温暖。“我选择当演员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多面性,就像你要用这个定妆粉,就不能只选一个球。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想通的,我也是在说服自己。我常常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客观存在吗?还是只是我的想象。”
  
  海清黄怡“争夺战”
  从出演《赵氏孤儿》到去年春晚的小品,无疑印证着海清人气的一路走高,那也是她最忙的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一天可以休息,但她依然不觉得自己成腕儿了,她会一脸懵懂地问你:“真的嘛?”这种态度更像是一种防御心理,不知道是为了避免范进中举的自我调整?又或者,只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就像她买房子,坚持要付全款一样。
  这两年,从能够单纯享受表演乐趣的好演员,到每一个毛孔都在镁光灯下展露无遗的大众明星,海清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演戏而已。刚开始“明星”起来的那段日子,海清是被拖着走的,面对各种活动、通告,她本着能不去就不去的原则,结果是最后不想去的都去了。
  例外也有,2009年玉树地震后,海清坐着震后的第一架飞机进入灾区,去看望当地的妇女和儿童,并给她们带去了食物和各种用品。“那是在一本杂志的安排下,本来我时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期间在杭州有个广告要拍,我说大不了这广告我不拍了。当时看到新闻我就想当志愿者。”在那里的四五天,海清难受,但是她顾不上哭,“没时间哭,哭是浪费时间,是情感宣泄,赶紧干活是第一反应。”她让当地的志愿者带她去行程计划之外,更偏僻的村落,她一点不怕余震的危险。她说:“你能去我就能去。”
  她的心里有幅画卷,画里有个女孩叫海清,那是让大家都满意的,一个无懈可击的,明星标准的样子,从举止到谈吐,到性情,她經常看看现实中的自己,无奈又自觉地对着镜子把黄怡一点点修正成海清。
  有一个段子。2005年左右,在剧组杀青的那天,女一号微笑着对全剧组都敢怒不敢言的男一号说,终于拍完了,我们来拥抱一下吧。男一号走到她面前,张开双臂,而女一号,却转身扭头就走,把一脸尴尬和愤怒的男一号晾在了原地,附带着全剧组的人在一旁极力忍住笑,心里暗暗叫好。这个女一号就是海清。
  那时候的她是睚眦必报的,心直口快,也无所谓形象。也许不够可爱,但是足够真实。今日,连过个安检也能成为新闻的她,已经成为放大镜下的人,一个小细节,小疏忽,或者小误会都会被无限放大,渲染,她能造成影响了,而曾经的率性、直接在她现在看来已经变成幼稚、无知,她一点点磨掉自己的棱角,圆润一点,甚至圆滑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不认为直接是不好的,但是要分场合、时间和人,直接,如果影响到别人和别人的快乐,那肯定是不好的。”
  她学会了小心翼翼,学会了面目平淡,这是海清保护自己的方式。那个真实的,血肉鲜明的她也许只存在于她写给3岁儿子的信中,“写给他的信是记录我的成长。我知道他有一天长大了看到我的信不会嫌弃我的措辞,嫌弃我的懦弱,他不会鄙视我撒谎,他也不会埋怨我的选择,我觉得他一定能懂我当下的快乐和痛苦,我相信他一定会懂。”
其他文献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他是德高望重、最敏锐的新闻评论员,同行视他为改变美国政治新闻报道面貌的先行者,同事们则亲切地把他叫做“华盛顿记者团的团长”—他就是《华盛顿邮报》专栏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布罗德(David S. Broder)。3月9日,这位广受尊敬的新闻人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去世,享年81岁。    布罗德从1960年开始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半个世纪以来,从未缺席任何一次总统大选的报道。与他同时
期刊
10月30日,日本著名相机制造企业尼康突然宣布關闭其位于无锡的工厂,并且裁员2000余人。消息一出,瞬间刷爆朋友圈,引起一阵大不不小的震动和唏嘘。  曾经的尼康,因品质过硬,备受市场追捧。如今的尼康,依旧品质过硬,却逐渐被市场遗忘。显然,技术与品质,不是尼康衰亡的原因,这与当年柯达的黯然关门有所不同。说白了,打败尼康的并非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而是与它们都不相干的另一行业,即智能手机。当智能手机的像素
期刊
“谈虎色变”的美国人在蔡美儿之家里  看到了“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  然而,这只是美国本身焦虑和恐慌的镜像而已,  一个真正的蔡美儿  却在教育学家和政治家的口水战中被淹没了。    果说“美国梦”的中心就是一个自由、宽容和民主的中产阶级家庭,那么,48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蔡美儿正是这个虚幻美梦的盗梦者。2011年1月8日,其新书《虎妈战歌》被《华尔街日报》节选转摘,网络点击
期刊
在资本的市场上,他一直腾挪有术,  演绎着一个初中毕业生的富豪投资传奇。  近两年,被称为资本猎豹的他,嗅到了艺术市场上金钱狂欢的气味,  携资本入场,投身一场亿元运动。  刘益谦,作为新藏家的代表,他更愿意用投资的方式来谈收藏,  只买贵的,是他的投资理念。  不错,他有钱,更重要的是,他舍得花钱。  两年内20亿的投入量,他的一举一动有了所谓的标杆性意义。  甚至有人说,刘益谦以一己之力,拉升
期刊
阅文集团上市拉开了中国数字文娱产业黄金时代的大幕。吃饱了饭的中国人民,比任何时候部渴望优质的精神消费。而移动互联网举世无双的渗透率,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付费意识,影视产业仅次于美国的规模,都让网络文学阅读、IP孵化和开发成了新的金矿。  创业艰难百战多。  2013年,当吴文辉率起点中文网核心团队从盛大文学出走那个著名的事件之后,谁也没想到.仅仅4年后他就站在了港交所敲响了阅文集团IPO的钟声。这一
期刊
他是中国最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之一。22年来,他只卖一样产品。22年前创立的公牛品牌,现今成为中国插座行业里的绝对标杆和龙头企业。他就是阮立平,现任公牛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  在很多年里,阮立平和他的公牛集团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插线板,命运也给了阮立平丰厚的回报。他的公牛电器已经真正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很多人眼里,插座就两种,一种是公牛品牌的,一种不是公牛品牌的。  面对小米、华为这样的科
期刊
他们是一群石油创客。他们决心扎根非洲,砥砺创业,以青年人创新创业之举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经贸交往铺路搭桥。  9月8日,东非国家乌干达的首都坎帕拉市,在一阵建筑机械的轰鸣声中,一所特殊的石油学校破土动工。这所投资2500万元的东非石油技能培训中心占地1.2万平方米,将于2018年1月建成,预计年均培训石油人才1.1万人次。  这是中国在非洲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石油技能培训中心,建成后将为当地培训大
期刊
骏友国际是中国IT行业金融软件研发领域内的领军企业。公司不断推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为银行、证券等机构提供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及专业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副总经理、技术总监张馨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行业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积极运用信息时代的有利环境,通过研究、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期刊
李亚鹏是谁?  只要给他20分钟,他就能用自己奇异的魅力改变你多年来的错误印象。  他是个大男人,标准的西北汉,是全民天后王菲的夫,李嫣的父,科班毕业的职业演员,第一代本土青春偶像剧的男主角,如今则是经营成功的商人,最近还荣升票房过亿电影的主创和投资人,也是京城酒肉小团体“六年一班”的副班长。那个真实的李亚鹏你永远想不出,他是一个百搭的“随和帝”,朴实,简单,厚道,有各种纯爷们的爱好,但和他谈起来
期刊
天光尚暗,黎明在即,冯杰醒了吗?  也许,冯杰仍在梦中。可他的“鸡”醒了。虽在梦里,他心中有“鸡”,故乡的鸡。于是,在丁酉年到来的时候,他画的公鸡已在北中原的田舍、灶间,倘或是篱笆院的墙头,引吭高歌了。  已是久远的过去了。大约二十多年前,我被人引诱,写过一部名叫《颍河故事》的电视剧。当时,这部电视剧拍摄完成后需要一个主题歌,导演说要找高手来写。当时,我就说了两个字:冯杰。我力推冯杰来写。那时候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