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我学做人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虽然差,粗茶淡饭也都能吃饱。我最小,母亲疼老疙瘩,总是偷着弄点儿大米白面叫我到一边去吃,惹得二姐一到吃饭时就生气,嚷着说妈妈偏心眼。后来,母亲就把芸豆和米饭蒸在一起。我不爱吃混着蒸的米饭,噘着小嘴闹脾气。母亲就让二姐把饭里的芸豆挑完了,剩下的饭再叫我吃。这样一来,二姐也不再说母亲偏心眼了。原来,这是母亲使的一个小计谋,用芸豆堵上了二姐的嘴,缓解了我们之间的矛盾。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柴、米、油、盐、酱、醋、茶,几乎所
  有“进口”的东西都凭本供应。十四五岁的我正是能吃的时候,一个月28斤粮食,多一半还是棒子面,缺油少盐的,哪能吃饱呀。是母亲总推说自己饱了,而让出点给我。我只顾贪嘴,三口五口就进去了。母亲老说:“孩子正长身体,总挨饿可不行。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那时为了我,真不知母亲是怎么挨过来的。
  1959年,我读初一。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国家在刚刚建好的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全国群英会。我们学校被选中代表北京市几十万少先队员为大会献花和列队的任务。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大会要求我们身着少先队队服,外穿颜色鲜艳的毛背心,系红领巾。母亲为我能选中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高兴,但因为没有毛背心却让母亲犯了难。于是她把自己穿了十几年的一件旧的驼色毛衣拆了,让二姐织成背心,不知母亲是怎么配的染料,染成了紫色。那颜色比起同学们红的、绿的来,独树一帜,成了绝无仅有的一种颜色,老师和同学们都夸那件毛背心好看。我和母亲也为我能有这么一段经历,兴奋了好长时间。
  “诚实做人,做诚实事”
  母亲没读过书,只是解放后在补习班里念过几天,充其量算个半文盲。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用二十四孝里的一些小故事讲给我们听,教导我们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现在我知道那是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哭竹生笋”等故事。从母亲那不怎么娴熟的故事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孝顺。
  有一次到洛阳出差,赶上杏子熟了,特意拣大的买了十来斤,其中最大的一个像桃一样得有三两重。母亲一边吃一边说:“活这么大了,头一次吃到这么大、这么好的杏。”看到母亲那满意的样子,我心里甜滋滋的。母亲爱吃螃蟹,到丹东出差时,临上火车我买了几斤大个的鸭绿江里产的蟹,找人蒸熟,带回来。看到母亲美美地吃了一顿,简直比我自己吃了还香。
  母亲还是个手脚麻利,说干就干的痛快人。我在家排行最小,跟母亲待的时间最长,受母亲的影响也最大。母亲常说:“疼归疼,管归管,我疼你但决不护你的短。”母亲平时经常用“行得正,走得端,三条道路走中间”、“犯恶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以及“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道理教导我。当然,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有些中庸甚至过于偏颇,但对我以后做人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过去北京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宁死做官的爹,不死叫街(指要饭)的娘”,可见母亲在一个家庭中有着多么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呀!母亲还一直教诲我要“诚实做人,做诚实事”,而且不止一次地跟我讲“做人要实,笼火要虚”的道理。过去用的是火炉子,烧煤球。煤球添多了,煤球之间空隙小,空气不流通,反而倒没火力。因此煤要少添,所谓虚,火反倒好使。我觉得这短短的八个字,不仅验证了母亲对丰富的生活哲理的理解,也充满着辩证法。而“诚实做人,做诚实事”这句话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能为大伙儿做点事,我心里踏实”
  记得好像我四五岁时,母亲就开始跑街道,那时叫街道积极分子,这工作一直忙活了十来年。当时干这些工作完全是尽义务,一点报酬没有。我们全胡同就一处公共自来水,每到收水费时,百十来户人家,千把口子人,母亲都是挨家挨户上门收取,月月如此,从来没有烦过。其实,这还只是街道积极分子的一项工作而已。大跃进时,时兴吃大锅饭,母亲因为饭菜做的好吃,应邀在居委会办的食堂里掌起了勺,做了两年多的大师傅。我也跟着在食堂里吃了一阵子。听到吃饭的人不时夸赞饭菜做的味道好时,我觉得特别自豪。母亲也打心眼里高兴。
  她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能为大伙儿做点事,我心里踏实。”
  至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试着用平凡的文字,记录下一位平凡母亲的几例生活往事,算作对她以及天下所有仙去母亲的慰藉吧!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今年6月11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隆重举行,8天的时间里,有300多部中外佳片在大银幕上映。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笔者发现,其中不少电影有着一个共同点:聚焦老年生活,关注老年心理。  退休综合征困扰全球  美国电影《实习生》,讲述的是老年人的工作和社交能力。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年近七十的退休商人。事业有成的他对清闲的退休生活感到不适应,于是决定:重新回到职场。他来到一家小网站,成为了一名实习生。一开始
期刊
我与许燕吉为金陵老年大学的同窗好友,一起读书论文十几年,直到2013年夏天,我们同在黄山避暑,一个月内朝夕相处,我才真正为她的风度与气质深深折服。她最喜欢的打扮是穿着她自己用手工缝的一件素色衬衫,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出身书香门第的她非常爱惜书籍,从不把书本放在不洁之处,或随手折叠,阅读时总端端正正地坐着。她对物质生活无任何要求,掉在地上的食物拾起来洗洗放入口中,待人却非常宽厚,慷慨资助有困难的亲友
期刊
5万元办起动物园  陈玉村在学校学的是动物专业,早年在部队负责管理军马和畜牧业务。1975年,他转业到地方,福州市政府成立动物园,有关领导看到他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委任他担任动物园园长。给陈玉村的预算少得可怜,只有5万元。  陈玉村到北京动物园考察,看到大熊猫漂亮可爱,就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分配几只大熊猫。当时的“熊猫部长”董智勇批给了福州4只大熊猫,4岁的巴斯就是第二批到来的。  熊猫接来时适逢冬天,
期刊
一家三代,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们的信仰相同,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著名导演汤晓丹和他的儿子汤沐黎(著名画家)、汤沐海(指挥家)一家。从小事做起、追求真才实学、言出必行的精神,在这个家庭得到了传承。近日,笔者有幸聆听汤沐海讲述汤家三代人在不同时代浪潮中的治学为人以及家族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  智力投资,艺术追求总相通  国内知名导演汤晓丹被誉为银幕将军,而妻子则是有着“中国一把
期刊
2015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第五任校长程耿东教授现身说法,让学生对我国计算力学的结构优化研究多一层认识。在他看来,当前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结构优化研究更是大有可为,可以成为帮助我国自主创新产品与国外产品竞争的重要先进的设计工具与方法。  两进大学坎坷求知路  程耿东1941年9月出于生苏州,不满两岁时,父母离异,从此他与
期刊
“老人走失已超24小时,帮转寻人……”“老人在华联超市附近走失5天,有线索请联系……”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时常在微博、微信上看到这样的寻人启事。在网络上搜索“老人走失”的新闻,我们会发现事件日期都是连着的,这就意味着每天都有老人走失。在老人走失事件频发的背后,是家庭监护与社会保障的力不从心。  现象:老人走失几乎每日一起  近年来,走失的老人越来越多。在警方和众多热心市民的接力帮助下,不少走失老人
期刊
千里单骑回山东  郎云霞是一名中医主治医师,退休后返聘在北京一中医诊所工作。2009年春天,老伴孙义堂为了照顾在京工作的女儿和老伴,也跟着到了北京。  老孙闲不住,骑着自行车给人送药。两个月打工经历让老孙几乎游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当他在拥堵路段把一辆辆小汽车超越时,内心的得意与快乐无以复加。探亲结束时,他突发奇想,干脆骑自行车回山东老家。  当时,老孙对一辆名牌山地车一见钟情,但是8000多元的天
期刊
丧偶老人相伴取暖  虞华可1910年出生于重庆,他从小习武,虽历经坎坷却十分开朗。1956年,虞华可第一任妻子患病离世,后又续弦。虞华可原以为可以和第二任妻子白头偕老,没想到老伴在他85岁那年又撒手人寰。习惯了夫妻相守,虞华可每当从外面回到空荡荡的家,一种摆脱不掉的孤寂深深缠绕着他。  虞华可有5个儿女,孩子们懂事、孝顺,他们担心父亲一个人在家太过孤单,就想轮流把老人接回家来住。虞华可不愿麻烦孩子
期刊
27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决不能算短的岁月里,因为一句承诺,84岁的乐和敏将邻里之情沉淀为一段生死相依的情谊。不久前,乐和敏夫妇继入选“浙江好人榜”后,又荣获宁波市第四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在颁奖典礼上,乐和敏独自一人去领奖,他在摄像镜头前对留在家里照顾冯大哥的老伴说:“老伴,你辛苦了,我来替你领奖了,我们一起坚持到底!”  “我们一起相伴到老吧”  时光回溯到27年前,年过5旬的乐和敏与老伴
期刊
2012年4月,年满50岁的李霞从南京幼教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李霞的儿子在读大学,丈夫依然忙着事业,退休生活将如何安排?几乎没有纠结,李霞决定“一路向北”。从小在江南水乡生活的她,对祖国北方的山山水水充满了好奇。李霞没有想到,这一走,她竟然走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带你跑遍大兴安岭的十多个屯,那景色老美了”  2012年10月底的一天上午,李霞背着自己的双肩包出现在南京火车站的售票大厅。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