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五.七”指示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七”指示放光芒,
  革命前程宽又广。
  自力更生建农场,
  壮丽山河添新装。
  这首题写在贵州省沿河中学深溪沟校办农场大梁上的诗歌,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1971年3月,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我们打着背包,扛着锄头,到离县城约30里的深溪沟开荒。我们就像当年的八路一样,住在老乡的阁楼上。下半年,农场搭起了三间土夯茅草房;第二年,高中恢复招生,学生中有干过几年木工的掌墨师,于是指挥同学们就地伐木,建起了三间木质大瓦房。从此农场初具规模,再后来,烧砖瓦,烧石灰,建沼气池等副业与种庄稼齐头并进,搞得红红火火。用一句“欢腾景象满山乡”来形容,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从1971年起,学校规定:学生每学期都要到深溪沟校办农场劳动一个月,这个惯例一直持续到1978年冬天。农忙时开荒种地,农闲时烧砖瓦、烧石灰。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所在的班级下农场时正好遇到农闲时节,于是分派我们烧石灰。我们先是砍了半月的柴,然后劈石,垒石,点火。同学们都很激动,有个叫王发坤同学还专门写了一篇稿子:“石灰窑终于点火了!窑前,张张笑脸喜洋洋;窑顶,缕缕青烟袅袅升……”
  点火后,火不能停,于是同学们开始三班倒。白班无所谓,值夜班就辛苦了。农场负责人特批给值夜班的同学两撮箕红苕,饿了可以在窑前烤了吃。于是有值夜班的同学把吃不完的红苕带回给自己要好的同学吃,几个夜晚我似乎都闻到了烤红苕的香味。我一连几天都值白班,想吃红苕没份,于是就和一个要好的同学阎新明约定,如他值夜班,下夜班时就给我烤两个红苕带回来。阎新明同学欣然应允。终于轮到他值夜班了。是夜,我睡得正酣,朦胧中感觉到阎新明在摇我肩膀:“建华!建华哎——你要红苕啦嘛。我给你带来了,给你放在枕头边哈,你等会起来吃哈!”我好像也模模糊糊地答应了,但一翻身又睡着了,那两个热热的烤红苕滚到我的背后,被我翻身压得稀烂,当时似乎还感到了烫,但实在睡意太浓,没有察觉。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满床烤红苕狼藉,忍不住抗议起来:“是谁红苕吃不完往我床上扔啊?太不像话了吧!”同学们纷纷推说不知道,反正不是他们干的。我也就罢了。第二天中午,值夜班的阎新明同学睡足后起来,满面春风地问我:“建华哎——昨晚上的红苕好吃不?”我才猛醒过来,直拍脑袋。阎新明啊!我的好同学、好兄弟!你亲手为我烤的红苕我虽然没有吃上,但是那份香甜的感觉至今回味在我的心头啊。
  在那段蹉跎岁月里,“五·七”指示几乎成了全国中小学校统一的办学纲领性文件,“五·七”指示几乎成了“劳动锻炼”的代名词,“劳动锻炼”又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小学尤其是中学,文化课上得很少,劳动却出奇的多,除了到校办农场固定劳动一个月外,还有很多临时性的劳动。春夏之交,往往一声集合令,全校师生就打起背包,下乡搞“双抢”(抢种抢收);在秋季,有时正在操场散步,喇叭一响,全校师生就得整装出发下乡搞“秋收”。身体不好的同学留守学校。能去的同学大都兴高采烈,不能去的同学好像还挺遗憾似的。冬天如果下乡,一般都是参加农田基本建设,但不多见。
  记得1971年春夏之交,我们连(那时学习解放军,年级不叫年级,叫“连”,级长也不叫级长,叫“连长”)到黑獭公社搞“双抢”,白天抢收抢种,晚上还要为贫下中农表演“样板戏”。一位演小常宝的女生唱到“恨不能生翅膀持猎枪飞上山岗,杀尽豺狼”一句时,因定调略高,唱不上去,于是便唱成“恨不能生翅膀持猎枪飞——哎呀我飞不上去了”,全场哄堂大笑。
  劳动无疑是艰苦的,私下叫苦的不在少数。但是在表面上,大家都表现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记得有个叫杨秀生的同学,每天带头苦干之余,还写了很多诗歌。比如:
  战鼓咚咚震天响,全连下乡搞“双抢”。
  你割麦子我挑担,我整水田你插秧……
  中间描写劳动场面的现在已经记不起了,只记得最后两句很生动——老乡送来蒸红薯,风卷残云一扫光!
  那次在黑獭公社劳动,有一位叫丁明波的同学永远留在了那里。那是某天傍晚,收工后,同学们到黑獭水库去游泳,几百名学生像几百只鸭子遍布在水面上,高兴地扑腾。丁明波同学也在其中,他何时沉入水底,大家居然不知道。上岸后发现有一堆衣物没人穿,老师一着急,点名,才发现少了丁明波。马上发动水性好的同学下库底去摸,折腾了大约两个小时,才把丁明波同学从水底打捞上来,丁明波早已停止了呼吸。安葬时,丁明波的父亲从另一个山乡赶来,哭一声:“儿啊,我回去咋个向你妈交代啊?”就昏过去了。丁明波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只知道哭,哭了两天后就强打起精神回去了,也没有向学校提任何赔偿要求。
  从黑獭公社“双抢”回来后,渐入盛夏,晚饭后,夕阳在山,还没有来得及欣赏落日余晖,学校的钟声大作。那口钟是用解放牌汽车轮胎的钢圈做的,敲起来格外震撼人心。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情况”!果然是要我们把学校“五谷轮回之所”里头的“无机化肥”送到邻近的生产队去。大伙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把整个校园搅得人睁不开眼睛。同学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干这样的活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城里娇滴滴的女生就受不了了,纷纷用手帕捂住鼻子眼睛。连长气得大骂:“把手帕通通给我拿下来!这样的劳动就是用来改造你们这些小资产阶级娇小姐的。”一位女生眼泪汪汪地分辩:“老师,我们家是贫农,不是资产阶级。”连长口气也缓和了一点:“我说的不是你们家的成分,是说你们的思想,再不加强改造,将来是要变修的。”还是我们那位杨秀生同学,依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当天带头苦干之余,又写了一首诗歌:
  六月南风暖,禾苗日夜长。
  要问我干吗?挑灯送肥忙。
  别说粪肥臭,别嫌粪肥脏。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那时全国其他地方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在贵州,几乎是所有大中小学都有校办农场。学生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关于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我们记忆最深的是这样的:“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个“也”字,以为“五·七”指示是专门针对我们中小学学生作的。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弄明白,“五·七”指示是对人民解放军所作的,学生只是在这里顺便提了一下。原文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致林彪的信。信中讲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既能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信中以此为基础,做了广泛的类推,“工人也是这样”“农民(包括林、牧、副、渔)以农为主,也要兼……”并且谈到对教育革命的设想:“学生也是这样,……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虽然是针对部队的指示,不要说已经提到学校,就是没有提到的各行各业,谁敢怠慢?于是诸如五七干校、战备学校,校办工厂,街道办的农场,在校生的学工、学农、学军等等新生事物,都是在这一指示精神指导下孕育、产生的。
  据我的文友、贵州省委宣传部干部、作家杨兴成回忆:干部也一样,我们在省政府大院种麦、种棉花……用大粪淋庄稼而不知臭!去老远的红枫湖畔办农场,种的是红薯和包谷。一年收获几百斤,汽油也用了几百斤。又累又饿,但人变好了,政治了,觉悟了。大家都同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杨兴成先生三言两语,就勾画出蹉跎岁月里的荒唐事。什么叫劳民伤财?这就是典型的劳民伤财。但那时是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
  1975年,我们这批“文革”中“复课闹革命”的学生高中毕业了。走当时的必由之路,我们下乡当了知青,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劳动锻炼。从1975年秋季起,学校执行“五·七”指示又上了一个台阶:开门办学。高中两年,四个学期:第一学期:农水班,到乡下搞渠道测量、修水库;第二学期:红医班,上山采草药,记背“汤头歌”之类;第三学期:机修班,到县农机厂学修理柴油机等农用机械;第四学期(也是最后一个学期):文艺班,学唱“样板戏”、革命歌曲,吹拉弹唱都学一点,好下乡宣传毛泽东思想。文化课更加被晾在一边,被开门办学这种简单的实用主义完全替代。这种情形一直到粉碎“四人帮”才得到彻底改观。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前四川省广元市教科所所长吴义荣先生,“文革”期间就在我们县的另一所初中任教。前不久回忆那段往事时,他痛心疾首地说:“我一生之中违心地干的最大蠢事之一,就是带着一批天真淳朴的学生去学工、学农、学军,读所谓的‘无字之书’,误导了一些年轻人。那时,偌大的一所学校竟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许多大学赶走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学也就抽空了学术和文化了。不尊重文化的社会,也绝不会真正地尊重人!”
  今年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发表四十四周年。回望当年的“五·七”指示,确实令人扼腕。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合理的地方。如现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新生入学军训等,就与“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当时执行过左,把兼学变成了主学,导致一代人文化的缺失。
  (作者单位:深圳罗湖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无数谣言总是让企业疲于应对,甚至让企业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毁于一旦。几乎所有的公关经理都在头痛:究竟如何应对这些谣言?
《机械制图》作为高职工科专业必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而项目教学法则是已经在职业教育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械制图》课程教
课堂教学中的“度”主要指教学广度、深度、难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它由一般由教材、学生、教师等三方面的因素决定.凡事有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否有效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考,寻求探索的课堂活动中去.但从教学实践看,
目前在中职德育教学领域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范式等理论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评价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
近年来,全面预算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全面预算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总体规划与安排,更是不断增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技巧,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社会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险经办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不仅是广大参保人员缴费明细及流向的记载,更是把握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在各级档案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本着
随着教学改革制度的完善,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中职数学教学对教学评价的需求。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的弊端分析,对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
“辱母杀人案”的判决结果经历了无期徒刑到五年有期徒刑飞跃式的跨度,其背后不只因一审判决的量刑辑重,公众舆论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采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