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沙射影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8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用的客套话“别来无恙”原本是与恙虫的“虫害”有关的成语,而另一常被提及的攻击人的阴招“含沙射影”事实上也与 “毒虫”有关,而且这种“毒虫”之可怖、之神秘,完全不是恙虫那个级别的。
  成语“含沙射影”中祸害人的“毒虫”的本名叫蜮。其正式的出处,乃是唐朝学者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一书:
  “蜮音或,沈又音域,状如鼈,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
  根据陆德明的考证,这种叫蜮的“毒虫”三足而生,藏在水中,能含沙射人致害,甚至能通过射中人的影子造成伤害,由于这种极其特异的伤人方式,此物又有射工、水弩的别名,听上去倒是十分形象。
  大约是由于这种“毒虫”为祸人间久矣,因此陆德明并非第一个将其记载在册的人,只是他乃第一个明确描述了“蜮”伤人与喷沙、影子有关,故将其所著《经典释文》相关内容视为“含沙射影”的出处。
  至于陆德明之前对于“蜮”的记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奇。“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这是《诗经·小雅·何人斯》中对此毒物的记载,其大意当为“如蜮、鬼一样害人,则其阴谋是难以看透的”——与“含沙射影”的用意已十分接近。
  《诗经》之后的《楚辞·大招》(据说此乃屈原所作)中,也有这种毒物的出没:“鰅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注意,这里出现了“蜮”的同时,还出现一种毒物名叫“短狐”。在《楚辞·大招》中,两个原本不同的毒物,却被后代人认为是一物的两称。
  在成书于东汉中期(公元100年左右)的《说文解字》中,“蜮”就被其作者许慎解释为:
  “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射害人。”
  而在东晋时期著名玄幻文学家干宝那里,“短狐”不仅被作为“蜮”的别称使用,还对此毒物攻击人类之后的症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干宝称此毒物含沙射人,证据是有人在被攻击者的身体里面发现了被射进去的沙石,可惜他没有同时提出影子被射中也会中招。而在症状的描述上,干宝则表示,被这毒物的沙石击中后,可不是简单的痛痒,而是全身僵硬,头痛发烧,以至于死亡。最有意思的是干宝在最后颇为神秘地描述称,有先前的学者认为此毒物乃是因淫乱而生:“先儒以为男女同川而浴,淫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短狐(狸)、头痛、发烧、淫乱,当它们出现在一起,那就意味着性病。
  莫非,这种“含沙射影”的毒物,实际上是出自古人尚不能解释清楚的性病?
  而在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则早就将“狐”与“蜮”用来描述一种性病了:
  “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许多现代医学界人士据此认为,所谓能“含沙射影”的“蜮”,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其踪迹,并非因为它早已灭绝了,而是因为这种奇得离谱的东西,本来就是古人对于发作原因尚不明确的性病一种神秘化的解释。
  然而,他们忘了,古代的文字使用,不似今天这样规则严格,经常混用。如张仲景所称“狐蜮”,就有另外的版本记作“狐惑”,而“短狐”——这个能将“蜮”扯到性病上的关键词,则有许多记载称为“短弧”。
  尤为详细的考证解释来自于清代考据大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在“短弧”这一词条中,段玉裁不仅以汉晋时期诸多严谨的大学者对于“短弧”的使用为证据,更从此毒物伤人的方式上进行分析,认为其之所以别名“短弧”,乃是与其如同弧形弓弩发射伤人气体(沙石)有关。此外,这种说法也能与射工、水弩等别称吻合起来。
  可以确定,短狐应是古人乱用字而出现的误称,而正确别称当为“短弧”的那毒物,自然也就与性病没一点关系了。
  但许多现代医学界人士依然有反击的理由——那么这能“放炮伤人”的奇虫,到底存在于何方呢?所有的记载都是“听说”,从未有人称“见过”。再说,喷沙伤人与“射影”一说,也太过离奇。
  于是,又有一说,认为“蜮”乃是曾为祸近代中国千万人的血吸虫。
  然而,血吸虫诚然恐怖,却与古书中记载的“蜮”差别太大,基本上除了能害人、居水网地带这两点外,根本没有什么共通点,将两者视为一物,实在牵强。
  比如,几乎所有关于“蜮”的记载,都提到此毒物有三足,血吸虫则是蛆虫形状,根本没有可称为足的部位。
  更有力的证据,来源于隋朝太医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在其中,这位医学家明确记载了与血吸虫病高度相似的水肿病:“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长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同时又记载了与血吸虫病完全不同的射工病:“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蜮,常在山涧水内……初得时,或如伤寒,或似中恶,或口不能语,或身体苦强,或恶寒壮热,四肢拘急,头痛……剧者不过三日,则齿间有血出,不即治,杀人”。由此两处记载,可以发现,血吸虫与“蜮”,完全就是两种东西。
  然而许多医学界人士的质疑依然存在,于是第三种说法出现了。
  称“蜮”是一种凶猛的“蝉”——桂花蝉。
  这种名为桂花蝉的东西,实际上不是蝉,而是一种属于田鳖科的水生昆虫。此物的捕食方式十分奇特,躲在水中,待猎物靠近,便猛烈叮咬,同时注射有毒的唾液。更奇特的是,它居然还知道装死——其方式是通过喷射一种恶心的液体,来让敌对的物种认为它已经死去而且很难吃,从而逃过一劫。由于其性情凶猛,智能颇高,在东南亚一带被称为“水中霸王”,连比其大得多的鱼、青蛙都敢咬,误闯入其禁区的人类,也会受到攻击。尤其可怕的是,这种昆虫体型巨大,体长通常都在10厘米上下,最大的甚至有20-30厘米。而其之所以得名桂花蝉,则是因为在能喷射恶心液体的同时,还有能分泌香味的组织,外形看起来又近似于蝉。
  水中、昆虫、凶猛、喷射、有毒唾液——这些特征,与“蜮”倒是很有些接近。到底是不是呢?依然难以确定,因为“水中霸王”虽凶,咬伤之后的症状却没有古书上所载“蜮”那样恐怖,更没有“含沙射影”的本事。
  而“蜮”的真实面目,看来是与其相关记载一样:奇得难以找到确切的存在了。
其他文献
(英)《经济学人》 2015年4月  坦博拉火山坐落于印尼海岛松巴哇上。1815年4月,它轰轰烈烈地喷掉了自己的顶部,喷出的熔岩达到4万米的高度,火山灰覆盖超过方圆100公里,遮天蔽日,宛如黑夜降临。  坦博拉火山爆发是史上最致命的一次火山喷发。火山学家克莱夫·奥本海默推断因此次火山喷发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6万到12万。  然而,人们对火山的关注并不太多。据瑞士某保险公司资料显示,1970年以来,
期刊
亚伯拉罕·林肯与他最小的儿子托马斯·林肯合影。图/FOTOE  福特剧院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它以一段悲伤的历史闻名于世。150年前,也就是1865年4月14日晚上,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这里看戏时遭到刺杀。一位目击者这样描述:  我们听到了一声枪响,一个一袭黑衣的人从总统的包厢跳到舞台上。他的右手拿着匕首……所有人都跳了起来,“总统被刺了”的叫喊声传遍了剧场——我找到了一个能看清总统包厢
期刊
一九一零年,在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下,东三省又迎来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这一年的夏秋之际,东北三省发生水患,奔涌的江水越过堤坝,直扑农田。仅黑龙江省的受灾农田面积就达到了2万余亩,难民15万之多。  祸不单行。当年11月,鼠疫跟随贩卖旱獭毛皮的商人从俄罗斯经满洲里蔓延到东北地区,并沿着铁路向南和向东蔓延开来。临近岁末,大量闯关东的关内人急于回乡过春节,于是,鼠疫随着返乡的劳工向内地蔓延,短短三个月
期刊
英语单词“China”,首字母大写时,含义是“中国”;首字母小写时,它的含义是“瓷器”。这种“一词多义”(polysemy)并非如“土耳其”(Turkey)与火鸡(turkey)那般源于一个无伤大雅的误会。在欧洲人眼中,作为瓷器的故乡,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与这种高贵而珍奇的手工艺品有着天然的联系,瓷器最早被欧洲人称作“中国货”(chinaware),而以瓷器的造型与纹饰为基础再结合欧洲元素发展出来的时
期刊
为了缓解边疆紧张局势,唐朝效仿汉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做法,进行了所谓的“和亲”。但是,唐朝的“和亲”几乎都是从唐朝李姓宗室、皇亲中选出相貌姣好的女子封为“公主”去“和亲”的。  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本是唐朝远支宗室女,于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资治通鉴》
期刊
明英宗朱祁镇(以下简称英宗)是明代唯一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的皇帝。其人生平极富戏剧性,经历了明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故:“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  前一次事变是受权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俘,随行的五十万(一说二十五万左右)将士也因他的错误而成了冤死鬼。英宗本人先是作为人质被瓦剌裹挟着进攻北京,后又被挟持到塞北苦寒之地(“北狩”),过着缺米少菜的游牧生活,很受了些苦。所幸
期刊
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叛乱频仍,殷鉴不远,北宋历代皇帝和文臣都或多或少猜忌和防范武将,部分文官甚至奉重文轻武为“祖宗家法”。名将狄青的遭遇是北宋文武关系的一个缩影。狄青战功赫赫,官拜枢密使(北宋管理军务的最高机构为枢密院,枢密使为其长官),位极人臣,却被文官蔑称为 “赤枢”(北宋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狄青出身行武,官至枢密使,故被蔑称赤枢)。为官期间,狄青小心谨慎,还是因为捕风捉影的谣言而遭文官集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也开始了最为卓绝艰苦的全面抗战。如果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计算,中国人对日本侵略的抗争,则长达14年之久。  在漫长的侵略战争中,远离本土的日本士兵遗留下很多家书。本刊编辑部从建川博物馆寻访到了此类书信3000余封。从这一个切入点进入对战争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  日军有极为严格的书信审查制度,普通士兵的书
期刊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这座得名于“永保大都(即元大都北京)安定”之意的城市,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历史人物的因缘际会,保定得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深深影响着清末民初的历史进程。  一个人与一所军校  抵达保定后的第一站,首先探访直隶总督署。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也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三开间的
期刊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各地纷纷以各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铭记这一伟大而艰苦卓绝的胜利。  另一边,同样有一个展览引发了关注:位于日本东京的昭和馆从4月到12月下旬举办《战后70年写真展》,众多日本摄影师拍摄的历史照片,及美方资料照片,再现了1945年的日本:遭遇美军大轰炸后的东京银座、被烧掉整个三楼的东京站、8.15后跪在皇居前痛哭的百姓、等候着配给的人们、一丝不挂营养失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