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复辟之谜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英宗朱祁镇(以下简称英宗)是明代唯一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的皇帝。其人生平极富戏剧性,经历了明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故:“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
  前一次事变是受权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俘,随行的五十万(一说二十五万左右)将士也因他的错误而成了冤死鬼。英宗本人先是作为人质被瓦剌裹挟着进攻北京,后又被挟持到塞北苦寒之地(“北狩”),过着缺米少菜的游牧生活,很受了些苦。所幸的是他没有像宋代的钦、徽二帝那样客死他乡,而是不久后就被放了回来,被他的弟弟——已经替代他为新皇帝的朱祁钰安置在紫禁城之外、皇城之内的“南宫”,度过了七年缺衣少食的软禁生活。而后一次事变英宗则时来运转,稀里糊涂地被臣下从南宫“夺”回了皇宫(一说英宗事先已知此事,有预谋),重新登上了久违了的皇帝宝座。
  英宗重登宝位后,没有恢复从前的正统年号,而是新起了一个年号——天顺。“夺门之变”被认为是明代“甚无意义”的皇位之争,个中情节扑朔迷离,留下了不少谜团。追根溯源,这需要从“土木之变”说起。
  “土木之变”,宝座易主
  英宗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年仅九岁就以皇太子的身份顺利继位,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正统。正统初年,在太皇太后张氏的主持下,英宗重用几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主持政务(史称“三杨辅政”),继续推行仁宣两朝的各项政策,政权稳固,国泰民安。
  但好景不长,从正统五年至正统十一年,杨荣、张太后、杨士奇、杨溥相继去世,已经长大的英宗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试图“有所作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身边最亲信的太监王振的蛊惑下,英宗贸然率领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出居庸关,经宣府,至大同,试图寻找瓦剌主力决战。在大同,不学无术而又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振在听到前方战败、瓦剌军骁勇善战的消息后,突然间又害怕起来,竟鼓动英宗撤回北京。
  最初,王振选择大同—蔚州—紫荆关—北京这一路线回京,目的是为了让英宗能够“驾幸其第”(蔚州是王振的老家),显示威风。大军走到半道,王振突然又担心这么多的人马路过他家,一定会践踏他家的庄稼。结果,大军半途改道,不再经过蔚州、紫荆关,改由怀来—居庸关一线回京。
  大军经此折腾,疲惫不堪,后勤又供应不上,结果在距怀来城(怀来古城,1951年修官厅水库被淹)二十里的土木堡被瓦剌骑兵追上,团团围住,断了水源。被围人马一二日不得饮水,渴极,掘地二丈也不见泉水,立即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狡黠的瓦剌军见明军不动,知道明军已经饥渴难忍,便心生一计,故意后撤,诱使明军打乱队形,各顾各地向不远处的河边狂奔(要喝水)。明军队伍一乱,瓦剌骑兵又如从天而降一般,再次将明军团团围住,然后左砍右杀,将毫无抵抗之力的明军砍杀大半,剩下的四散而逃。骡马车仗、衣甲兵器等物资装备尽归瓦剌所有。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气不打一处来的英宗护卫锤死。英宗本人则被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最后成了瓦刺的俘虏。这就是震动一时的“土木之变”。
  土木堡丧师、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内外大为震惊,一片混乱。群臣聚哭于朝,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主张南迁逃跑。兵部侍郎于谦等人挺身而出,力主死保北京。英宗之弟、监国朱祁钰把于谦提升为兵部尚书,命其提督各营兵马,保卫北京。于谦受命于危难之中,显示出出色的指挥调度能力。他一边调集河南、山东、南京等地军队入卫,一边将京城九门守军及城内外防务有效地组织起来,严阵以待。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英宗被俘后出现的皇位空缺问题,在英宗之母孙太后的主持下,将朱祁钰立为皇帝,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不久,瓦剌挟英宗,破紫荆关,兵临北京城下。于谦披挂上阵,出德胜门亲自督战。城内城外军民人人感奋,“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经过数番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不得不带着英宗北撤。
  英宗被挟持到塞北后,虽没有像宋代的钦、徽二帝那样受到种种虐待,但他的塞北生活与平常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相比,也有着天壤之别:在“衣”方面,虽然有比较充足的御寒之物,但仍然难以忍受塞外冬夜的寒冷;在“食”方面,得遵循当地的饮食方式,以马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殊无米菜”,也没有什么清洁的饮用水,这对于平日锦衣玉食的皇帝来说,可以说是“恶陋不堪”了;在“住”方面,英宗虽然受到伯颜帖木儿(瓦剌首领也先之弟)的照顾,有单独的帐篷可以居住,但“帷帐布帏,席地而寝”的居住方式,恐怕也不是从小长在深宫之中的明朝皇帝(此时是太上皇)可以习惯的;在“行”方面,蒙古人骑马迁徙跋涉是常态,而英宗骑术不高,在行进的过程中可能也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的主要交通工具才换成了驼车(参见林欢《明英宗被俘及其在蒙地羁押期间的活动》)。
  好在英宗在塞外吃苦的时间没有持续太久。瓦剌见英宗没有利用价值,羁押一年后便将他放了回来,实际上是把难题留给了他的皇帝弟弟朱祁钰和大明朝廷。果然,英宗被放回后,明廷出现了一系列与皇位之争有关的问题。
  英宗被释,入居南宫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结束了一年的俘虏生活,被瓦剌放回了北京。他的皇帝弟弟朱祁钰在皇城东安门将他迎入皇城,安置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的南宫(今北京南池子大街普度寺一带)。现在,一国之中同时出现了关系十分尴尬的一个皇帝和一个太上皇,这在中外历史上恐怕都是很罕见的。一山不容二虎,迟早都是会出问题的。
  《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载,英宗入居南宫后不久,朱祁钰“命靖远伯王骥守备南宫”,也就是派人看住南宫,对英宗实行软禁。但历史学家仔细研究后发现,朱祁钰“命靖远伯王骥守备南宫”并无其事,王骥是被派到南京去“总督机务”的,《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的作者极不严谨,将“南京”误为“南宫”了。
  朱祁钰派王骥看住南宫虽假,但不等于朱祁钰是礼待英宗的。英宗入居南宫后不久,适逢英宗生日,礼部尚书胡濙请求约群臣一起前往南宫贺寿,但被朱祁钰制止了。胡濙又请求于第二年元旦率百官在延安门朝见英宗,又不许。甚至英宗叔父荆王朱瞻堈请求见英宗一面,也不允许。朱祁钰一开始虽然没有限制英宗的人身自由,但看他的意思是要把英宗冷落在一边,希望别人把这个太上皇忘掉。   在最初的几年,住在南宫的英宗还算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孙太后曾数次入南宫省视,英宗的皇后钱氏也和英宗一起住在南宫。据说钱皇后还亲自做针线活,托人带到集市上去卖,以补家用。
  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情,让朱祁钰警觉起来,对英宗的限制也越来越多,直至将他彻底禁锢起来。
  第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是改立太子事件。
  英宗被俘、朱祁钰被立为皇帝之后,英宗之子朱见深(而不是朱祁钰之子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这件事非常尴尬,也让朱祁钰非常不爽:他当然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了!
  朱祁钰想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又怕群臣反对。左思右想,他想出了一个千古奇招——贿赂——不是下级贿赂上级,而是上级贿赂下级,而且是皇帝贿赂大臣!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分赐”(其实就是贿赂)内阁诸学士每人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请他们支持改立太子。这时,正好有广西都指挥上书请易太子。这正中朱祁钰下怀,他赶忙令群臣商议此事,并让太监暗示大家同意这一请求。群臣先已受贿,又见皇帝之意已决,便不顾廉耻地署名同意了(当时只有于谦没有署名,后来是陈循代于谦签的名)。当年五月,朱祁钰正式颁诏天下,废英宗之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并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改立太子虽然成功,但过程并不顺利,朝堂内外还是有不少人提出异议。看起来还是有很多人对英宗念念不忘,希望将来的皇位能传回英宗一脉,这让朱祁钰高度警觉。
  第二个比较大的事件是“金刀事件”。
  英宗在南宫的时候,有一个叫阮浪的少监在身边伺候他。为了感谢阮浪,英宗曾经将一个绣袋和一把镀金束刀赠给阮浪。阮浪又将这两件东西转赠给徒弟王尧。王尧有一次在锦衣卫指挥卢忠家喝酒。卢忠见到这两件东西非同一般,自以为立功的时候到了,连忙将王尧灌醉,偷了金刀入内告变,说是“南宫谋复皇储,遗刀求外应”。朱祁钰非常重视这件事,认为人赃俱在,是英宗谋复皇位(或英宗之子谋复皇太子位)的“铁证”,下旨逮捕阮浪、王尧,大刑逼供,企图挖出幕后主使。好在阮浪和王尧都没有乱咬,咬定此事与“求外应”无关。王尧被凌迟处死,阮浪死于狱中。一心想拍朱祁钰马屁的卢忠没想到自己惹了这么一场大祸,疯了(据说是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装疯)!朱祁钰还想穷究不舍,大学士商辂等以“卢忠狂言不可信”为由,劝止之,才没有造成更大范围的株连(英宗复辟后,自以为聪明的卢忠还是被凌迟处死了)。但这件事提醒了朱祁钰,以后更加留意防范英宗的举动了。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被改立为太子才一年多的朱祁钰之子朱见济病死了(一说被人合谋害死)。朱见济是朱祁钰的唯一儿子,太子之位空缺。这时又有一些“不识好歹”的大臣提出复立前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的主张。朱祁钰大怒,将提此主张的大臣逮系下狱,严刑拷打。其中一人竟死在了狱中。一时再也没人敢提此事。
  据《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载,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刑科给事中徐正密奏将英宗之子、沂王朱见深迁出北京,搬到他的封地沂州去,并“增高南城(宫)数尺,伐去城边高树,宫门之锁亦宜灌铁,以备非常”。没想惹恼了朱祁钰,竟将徐正充军铁岭卫。这一处理很令人费解,似乎不符合逻辑——按理说,徐正的提议应该正合朱祁钰的本意,怎么反而惹祸呢?
  原来,徐正还说了另一句话:“别选宗室亲王之子育之宫中。”(《明英宗实录》第256卷)正是这句话触动了朱祁钰敏感的神经。朱祁钰大概觉得自己还春秋鼎盛,一定还有生儿子并立为太子的机会,怎肯让其他的“宗室亲王之子”来插一手?!徐正本想拍马屁却拍在了马腿上,落了个谪戍边卫的下场。但徐正的其中一个建议,却被朱祁钰采纳了。不久,朱祁钰便派人将南宫的大门上锁灌铅,使之不能打开,被软禁在南宫内的英宗等人的食物只能从小洞递入。此外,还增高了南宫的宫墙,砍掉了靠墙的树木(以免英宗交结外人)。时值盛夏,英宗却连一块纳凉的树荫都不可得,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
  但朱祁钰毕竟不是特别狠的人,他虽然时不时地在生活上虐待他的太上皇哥哥,限制一下他的人身自由,但终究没像中国历史上其他许多狠毒的君王一样,将他的哥哥“消灭”。然而,权力斗争就是这样残酷,朱祁钰最终尝到了苦果。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景泰七年(1456年)年底,朱祁钰得了一场重病。第二年正月,朱祁钰因病不能行动,将曾在京城保卫战中立有大功的石亨召到病榻前,请他代行正月里例行的祭祀活动。石亨亲眼看见朱祁钰病得不轻,内心开始盘算自己的后路,并把皇帝可能很快就不行了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大臣们知道这一消息后,非常焦虑。此时,京师正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于谦等人正力劝皇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太子。石亨心想:如果襄王之子被迎立为太子,那将来于谦就是首功之臣,没有他这个武将什么事;即便是重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功劳也是文臣的,也没有他什么事,还不如我拉几个人将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抬出来当皇帝,那我就是新朝的第一功臣了。于是,石亨联络并说服了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谋划着干一番“换皇帝”的大事。
  正月十一日,群臣再次敦请朱祁钰尽早册立太子(“早择元良”)。朱祁钰当时没有表态,传谕十七日早朝再议此事。但等不到十七日早朝,就在十六日晚上,自称懂星象之术的徐有贞夜观天象,见紫微星移位,认定当天晚上即是下手的最好时机,决定马上动手。
  石亨等人的密谋,可能事先请示过孙太后,得到过她的准许。至于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事先是否知道此谋,还要打一个问号。尽管当徐有贞问石亨、张軏:“如公所谋,南城(指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引者注)亦知之乎?”石、张告诉他说:“一日前已密达之。”但石、张二人很可能在说谎,以当时对英宗防范之严密,是很难“密达之”的,暂且存疑。
  正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张軏等人会同太监曹吉祥等,以“边境有警,须增兵入卫”为由,率领一千多京营兵,经长安门进入皇城。进入皇城后,徐有贞将大门反锁,把钥匙抛到水中,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看到这一大队的人进入,皇城禁卫大惊,但又不明就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开往南宫。   到了南宫,只见宫门紧闭,锁头已被灌铅,怎么也打不开。宫墙高大厚重,敲门也没人回应。徐有贞令士兵取来一根巨木,几十人举着猛撞大门,仍没能撞开。又令几个士兵翻墙而入,与外兵合力砸开了一段墙壁,这才将大门打开。众人一拥而入。
  英宗此时早被惊醒,喝问何事?众人跪在地上,异口同声地说:“请陛下登位!”英宗默许。徐有贞等人立即招呼士兵将一乘肩舆抬了进来,扶英宗上轿。士兵们紧张得发抖,几乎抬不起肩舆。还是徐有贞冷静,赶紧过来帮忙,一同将肩舆抬了起来,扶着前进。这时天色已经微明,星月皎然。路上,英宗一一询问徐有贞等人官居何职,姓甚名谁?徐有贞等一一作答。一行人到了东华门,守门卫士“呵止之”。英宗连忙出来答话:“吾太上皇也。” 卫士不敢阻挡,一行人顺利地进入了东华门,直奔平时皇帝上朝的奉天殿。奉天殿武士见来者不善,以金瓜击打徐有贞,被英宗喝止。众人将放在一边的皇帝宝座推到正中。时隔多年,英宗再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时,上朝的时间到了,百官从外面进入宫殿,准备朝见病中的皇帝朱祁钰,心里盘算着如何回答皇帝提出的立谁为太子的问题。然而,当百官进入奉天殿的时候,突然惊讶地发现,坐在宝座上的不是皇帝朱祁钰而是太上皇朱祁镇!还没有回过神来,只见徐有贞站在御前大声地宣布:“太上皇复辟矣!”百官震骇,但都不敢有异议,只好按照平常的次序,依次排好队,朝见新皇帝。英宗好言安抚,大家这才平静了下来。
  据《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载,当朱祁钰听见奉天殿传来的鼓噪声时,知道有变,大惊,问左右说:“是于谦(造反)吗?”左右告诉他说是太上皇复辟了。朱祁钰连声说:“好,好!”但据学者研究,原始史料上并没有这一段描述。当是后人为抹黑朱祁钰而加上去的:于谦忠心耿耿,有功于社稷,更有功于他朱祁钰,天下皆知,而朱祁钰却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一反应竟是怀疑于谦造反!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夺门之变”的“门”究竟指哪个门?还有争议。有人说是长安门,也有人说是东华门。但如前所述,复辟队伍进长安门、东华门都没有发生任何暴力冲突,谈不上“夺”。只有在进入南宫大门时,才有用巨木撞击大门、翻墙而入、砸坏墙壁的行为,“夺门之变”的“门”应该指的就是这个门。
  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石亨、张軏、曹吉祥等一班拥立有功的人都加官进爵,而“再造社稷”有功的于谦却被诬以“意欲”迎立外藩而惨遭杀害,“天下无不冤之”。被废掉的朱祁钰被降为郕王,迁入西宫,十几天后就死了。关于朱祁钰之死,死得蹊跷,正史上说是病死的,但很多人还是相信他是被英宗害死的。明人陆釴在《病逸漫记》里明确地说:“景泰帝(朱祁钰)之崩,为宦者蒋安以帛勒死。” 这也成了明代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夺门功臣”的下场也不怎么好。先是以“首功之臣”徐有贞为一方,以石亨、曹吉祥为另一方,两派明争暗斗、相互倾轧,最后徐有贞在石亨、曹吉祥的一再诬告下,被英宗流放到金齿(今云南保山),削职为民。徐有贞被斗倒后,石亨、曹吉祥恃宠骄狂、头脑发昏,结果分别在两场未遂的叛乱中被杀。
其他文献
刘备东下三峡进攻孙吴,结果大败亏输,病死在白帝城,这是蜀汉前期和后期历史的分水岭。令后世非常困惑的是,此番倾国出兵,作为首席辅佐的丞相诸葛亮,为何没有像赵云那样,努力去劝阻刘备呢?  原来,他有太大的难言之隐。  难言之隐的产生,在于他的双重身份:第一重身份,他是刘备创业大战略的总设计师;第二重身份,他又是孙吴大将诸葛瑾的同胞二弟。  从第一种身份来说,跨有荆、益二州,然后两路夹击中原,完成兴复汉
期刊
(美)《史密森学会会刊》2015年5月  在1890年底,著名的建筑师丹尼尔·伯翰负责对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进行总体设计。他召集了一个全部由名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并要求他们做出“惊人的设计”。这个团队最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建成了一个高1000英尺的、优雅的钢铁建筑,能够与1889年落成的巴黎的地标性建筑埃菲尔铁塔一较高下。  对于这个建筑的设计方案,最初,有些设计师做出了一些
期刊
(美)《考古学》2015年05/06月  米诺斯文明是克里特岛上最早的伟大文明。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米诺斯文明的首个发现者亚瑟·伊文思曾提出,米诺斯人是5000多年前被入侵者从埃及北部驱逐到克里特岛的。在伊文思生活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个如此成熟的青铜时代的文明必然是与古埃及有所关联的,伊文思也不例外。  然而,几十年来,大多数学者也对伊文思提出的米诺斯文明的起源论断产生怀疑。最近,来自华盛顿
期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盟军在奋力抗击德军攻势的同时,开始调整战略对德国本土实施战略轰炸,这项战略轰炸前后长达一年多时间,不仅彻底摧毁了德国的军事工业,而且坚定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信心,从而为加速二战的结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施这一战略轰炸计划过程中,盟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出现过令人难以置信的空中冒险奇遇……  岌岌可危的“空中堡垒”  1943年底,为了出奇制胜,美国空军在圣诞节前一天,组
期刊
在世界近代的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是一位极为重要但又甚少为中国人所知的人物。福琼来自苏格兰,生于1812年,卒于1880年,在风云际会的维多利亚时代,以植物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他曾服务于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多次前往中国,将蒲葵、紫藤、栀子花、芫花、金桔等一系列中国花卉引入英国。同时,他受彼时风头正盛的东印度公司的雇佣,深入中国东南茶乡,将中国茶叶及制茶技术成功
期刊
(英)《经济学人》 2015年4月  坦博拉火山坐落于印尼海岛松巴哇上。1815年4月,它轰轰烈烈地喷掉了自己的顶部,喷出的熔岩达到4万米的高度,火山灰覆盖超过方圆100公里,遮天蔽日,宛如黑夜降临。  坦博拉火山爆发是史上最致命的一次火山喷发。火山学家克莱夫·奥本海默推断因此次火山喷发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6万到12万。  然而,人们对火山的关注并不太多。据瑞士某保险公司资料显示,1970年以来,
期刊
亚伯拉罕·林肯与他最小的儿子托马斯·林肯合影。图/FOTOE  福特剧院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它以一段悲伤的历史闻名于世。150年前,也就是1865年4月14日晚上,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这里看戏时遭到刺杀。一位目击者这样描述:  我们听到了一声枪响,一个一袭黑衣的人从总统的包厢跳到舞台上。他的右手拿着匕首……所有人都跳了起来,“总统被刺了”的叫喊声传遍了剧场——我找到了一个能看清总统包厢
期刊
一九一零年,在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下,东三省又迎来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这一年的夏秋之际,东北三省发生水患,奔涌的江水越过堤坝,直扑农田。仅黑龙江省的受灾农田面积就达到了2万余亩,难民15万之多。  祸不单行。当年11月,鼠疫跟随贩卖旱獭毛皮的商人从俄罗斯经满洲里蔓延到东北地区,并沿着铁路向南和向东蔓延开来。临近岁末,大量闯关东的关内人急于回乡过春节,于是,鼠疫随着返乡的劳工向内地蔓延,短短三个月
期刊
英语单词“China”,首字母大写时,含义是“中国”;首字母小写时,它的含义是“瓷器”。这种“一词多义”(polysemy)并非如“土耳其”(Turkey)与火鸡(turkey)那般源于一个无伤大雅的误会。在欧洲人眼中,作为瓷器的故乡,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与这种高贵而珍奇的手工艺品有着天然的联系,瓷器最早被欧洲人称作“中国货”(chinaware),而以瓷器的造型与纹饰为基础再结合欧洲元素发展出来的时
期刊
为了缓解边疆紧张局势,唐朝效仿汉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做法,进行了所谓的“和亲”。但是,唐朝的“和亲”几乎都是从唐朝李姓宗室、皇亲中选出相貌姣好的女子封为“公主”去“和亲”的。  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本是唐朝远支宗室女,于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资治通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