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追求高效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授基本知识、启动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小提问里有大学问,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将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将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每一个提问都能问得有艺术,使“问”有所得,“问”得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忌贪多,宜适度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学生需要阅读教材等相关资料,还需要巩固提升,如果教师设计问题过多,为完成这些问题,只能加快教学节奏,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分析不到位,只能由教师越俎代庖说出问题答案,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难以出现课堂的生成与精彩。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数量要适度,教师既不能“满堂灌”,又不能“满堂问”。为了避免问题设置过多,教师就需要充分备课,特别是要吃透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周密地计划,对不同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难忘九一八》一课,重点难点问题很多,单就“九一八事变”这一子目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厘清;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为什么要制造柳条湖事件?为什么蒋介石要下令“不抵抗”?为什么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全部沦陷了?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全部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势必影响课堂进度。教师没有必要对每个设计的问题都让学生回答,可以选择难点问题:“为什么蒋介石要下令‘不抵抗’?”让学生根据相关资料思考,对其他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在简介九一八的背景时,在叙述过程中顺便交代清楚即可。“为什么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全部沦陷了”这一问题,学生参考教材介绍自己得出结论,不必专门设问。
  提问的内容不能贪多贪全,面面俱到,而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课堂教学的进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忌笼统,宜明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由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没法回答,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回答五花八门,与教师设想的答案太远。例如:讲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关于“住”,有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人们住的方面又是如何的?”这样的问题同样范围太宽,结果学生马上联想到今天房价高的问题,脱口而出:“今天人们多是蜗居!”“房价太高了!都买不起啊!”这完全不是教师期望的答案。教师的提问,本意是想问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住”的方面发生的变化,重点在“变”,为此老师必须先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是怎么的?改革开放后又是怎样的?通过对比,才能得出“变”在哪。老师应该先通过两组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住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对比,再设问:“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的提问目的要明确,要有清晰的指向性,才能使学生把握问题的要求、目的和内容,通过再现或综合知识信息,积极思考,正确回答。相反,问题过于笼统、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模糊不清,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因而不能正确回答。
  三、忌过大,宜细化
  例如在讲宋元文化时,“《资治通鉴》这本书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提问对初一学生来说有点大,学生难以回答。可以把问题细化,逐层提问,可以这样提问:这部史书记载了什么历史时期的史实?这部史书是什么体裁?与《史记》在体裁方面有什么不同?是断代史还是通史?这部史书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这样提问切入角很小,学生就容易回答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对这部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把问题分解细化,使之形成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逐一提问。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老师研究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使问题切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与学生的心理和愿望相适应。
  四、忌过难,宜适生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要求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回答,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例如:《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课,有教师这样提问:“孔子为什么能够当上教育家?”这样的设问过难,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除了他自家的努力、兴趣爱好外,还与他的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几乎没有介绍孔子生平的资料,像这类提问,学生一般是很难回答到点上的。因为对于初一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储备还无法多角度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成为名人名家的各种条件与因素。这样的问题如果想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就必须课前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或者由老师适当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事迹和孔子的一些经典故事,让学生在对孔子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问题就可以水到渠成得到解决。
  其实,为了突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不必拐弯抹角,直接发问即可:“请大家找一找,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有哪些突出的教育成就?”这样的问题符合学情,学生只要阅读教材就能正确回答。
  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忌随意,宜严谨
  有的教师在提问出过于随意,欠科学严谨,学生找不着要领。
  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介绍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后,有教师为过渡到第二个子目“西藏和平解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但还有一个地方的人民仍受着苦难,那是哪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没有解放的地方还很多,教师这样问很不科学和严谨,答案当然不仅只有西藏,问题设问的欠科学,反映出的是讲课老师对当时全国解放形势的模糊不清。
  又如在介绍《资治通鉴》书名时,教师这样问:“从名字说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太随意,缺乏科学性。应改问为:“这部书的书名是什么含义?”或者這样设计:“这部书为什么要取名《资治通鉴》?”
  教师在备课时,要加深对教材各类史实、材料的理解,对问题要精心预设,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不经过思考地随意提问。
  精彩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作用,通过“问”,学生想得“深”,想得“广”,产生兴趣,提高思维能力,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深入探索与交流。
其他文献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作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授课情况.在初中教育阶段英语学科是特殊的语言
摘要:解题活动是我们每一节数学课都在进行的活动,解题不是目的,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学会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解题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思、总结,内化成会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题活动;策略;发展能力  学习策略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而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判断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74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的情况,并分
我国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村养老必须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得以发挥。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立足各地农村实际,分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家庭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为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江西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现状,对有效整合进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地理信息系统被带进高中地理课堂。本文就地理信息技术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指出了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中。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教学应用   一、引言  最新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规定,较之以前的地理课程学习内容有较大的区别,同时由于之前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没有
摘要: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课程这种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学习有着一定的难度,加之小学生对于学习的专注力不够,其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感就会进一步提升。就目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很少是因为热爱学习而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差。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积极性;教学探讨  数学课堂常常是数学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即便教室看似
几何直观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核心理念之一,对发展小学生数学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要在依托几何直观过程中提出、应用合理化措施,科学革新数学教与学,指引班级学生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绘本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基于英语绘本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英语绘本
如果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就必须进行创新.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教育必须承担这一责任,由于学生本身都不具备自行成才的能力,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但如果教师忽视创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