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外蒙古十盟会名称的固定及其时间考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klfgkf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内外扎萨克蒙古十个盟会的名称是以其会盟地点命名的。清初各盟会的会盟地点未固定,亦无盟名。康熙年间会盟地点固定下来,随之以会盟地点的名称作为盟会的名称,盟会名称逐渐固定下来。内扎萨克六个盟会的名称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或四十九年全部固定。至雍正六年(1728)内外扎萨克十盟会的名称全部固定。但是,喀尔喀四盟会因为雍正七年爆发的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其西部三盟游牧地东移,乾隆五年重返故地后会盟地发生变化,至乾隆十二年(1747)新会盟地点固定。同年清廷给内外蒙古十盟会盟长颁发印信,印文中以会盟地作为盟名。自此内外扎萨克蒙古十盟会的名称全部固定下来,再无变化。
其他文献
岛屿研究在人类学学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解作为多元现代化力量与全球化交织场域的岛屿世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从岛屿看世界”的视角,探讨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多样性联系。同时,以整体多样性和开放流动性的角度,考察岛屿研究的各种面向,审视海陆互动中岛屿内与外的变迁,分析岛屿世界卷入全球网络的动态历史过程。岛屿世界混合和融汇了来自外部世界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全球化影响下,岛屿的剧烈变迁与不断调适成为时代新特点。
文章以近年来公布的藏文手抄本《大慈法王传·如愿呈祥之阳》为主要史料,对大慈法王释迦也失两次进京的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新的考证。具体而言,对学界普遍认为释迦也失第一次入朝于南京的观点进行了辨析,认为此时明朝虽然没有正式迁都,但政治中心已经北移,释迦也失入朝的地点是北京而非南京。释迦也失首次来京的驻锡地是元代旧寺海印寺,该寺与其宣德年间入京驻锡的大慈恩寺为同一座寺院。同时,文章将《大慈法王传·如愿呈祥之阳》中的皇帝诏书和《明实录》中的相关记载结合,证明释迦也失第二次进京是在宣德二年应明宣宗的邀请,其最终抵达北京
在韩中国朝鲜族的职业分化,是导致该群体社会融入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因素。普通务工群体在经济融入中的边缘化特征,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与文化融入中呈现出封闭与异质的状态;中高端职业群体成功融入韩国社会,促进了他们与韩国人之间的深层互动及文化融入的同质性。研究中国朝鲜族融入韩国社会的分化与差异,不仅可以展现跨界民族问题研究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对朝鲜族跨国理性流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意义。
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民族自治地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定位于环境规制手段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实施中出现了驱动机制不强、财政支撑不足、“限制类产业”管控标准缺失、“禁止类产业”退出难等问题。应该以平等发展权理念为指导,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位于追求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度。通过强化地方政府实施产业制度的驱动机制、改变测算方法优化转移支付制度、依托环评明确“限制类产业”管控标准、构建促进替代产业发展的机制四个方面促进民族自治地方重点生
社会资本是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资源通过行动主体的应用性实践而被投资并产生增值的过程即为社会资源资本化。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源分为传统社会资源和新型社会资源,根据对山东省沿海三市(青岛、烟台、威海)的调查资料,从横向层面发现,新型社会资源数量、获取渠道较流动初期和上一代有较大提升;从纵向层面发现,在不同流动时期对社会资源都积极予以资本化实践,新型社会资源资本化仍有提升空间。个体层面资本化意识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信任顾虑、资本化能力障碍,以及社会环境层面的制度政策与交往平台的
本文使用六次“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从单位类型、行业、职业、就业身份、合同性质和社会保障六个方面纵向分析30年来少数民族的就业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已有显著提升,且与汉族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体现在城镇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向私营企业流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例高于汉族,城镇和农村少数民族从事低端服务业的比例逐渐降低,就业的不确定性、灵活性和劳动保障程度也与汉族趋同。但是,少数民族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单位类型、从事行业和劳动合同性质三个方面。在揭
基于与非洲年龄组和傣族社龄结构的对比,本文对德昂族年龄组织的形式、功能及历史演变进行深入揭示。德昂族年龄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部分年龄级的组织化,即仅表现为青年组与老年组两种组织,二者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一形态为进一步讨论年龄组与年龄级的关系、年龄层级制度的形态类型提供了重要参照。
春秋时“诸夏”观念出现,标志古代华夏民族漫长的融合,由“孕育”阶段进入“出生”阶段。春秋战国时代的华夏融合,学界主流的意见认为是氏族组织解体转向地域组织。可是春秋以后的地域族群是以“国”为中心的组合,地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是华夏融合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有独立的方向,就是国家本位的族群聚合。这种“国群”聚合若发展为地方民族,则可能迟滞华夏的大融合。春秋以后地域国家的发展最终没有形成地方民族,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周封国由外来移民统治地方土著,各国贵族集团在文化上轻视和疏离地方经验,无力创建国家本位的文化以凝
本文据新出土之《吐谷浑晖华公主墓志》,考证其父伏连筹(志称“明元”帝)在位时,“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的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夫乞伏孝达的族属;从公主姊与柔然阿那瓌可汗和亲,为其可敦,论述吐谷浑与柔然的关系;又从墓志记公主一家送其甥女(魏悼后)下嫁西魏文帝,至长安,并卒于该地,揭示柔然与西魏之微妙关系。总之,此墓志补证北方民族关系史实甚多,弥足珍贵也。
宇文部到北周先世传说层累过程,体现了北周统治者为建构自身正统性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其不仅模仿《魏书·序纪》编纂了宇文氏的先世传说,同时亦将十六国时代有关宇文部政权的文本一并进行修改,使得北周政权的合法性得以解释。契丹建国之初同样利用了拓跋传说故事解释自身政权正统性问题。北魏及其之后的北族王朝大多面临中原、草原双重正统性的建构,北周与契丹亦从这两个向度使得自身法统得以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