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干系数的DInSAR地表形变信息提取方法

来源 :探测与控制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as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轨道精炼时缺少形变先验认识及地面控制点信息,盲目选择控制点可能会引入误差的问题,提出基于相干性系数的DInSAR地表形变信息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相干性系数阈值剔除相干性低的像元点,以赣州市定南县作为研究区域,借助2015—2020年间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相干性系数形变信息提取方法,监测出研究区范围内-25.5~18.07 mm的地表形变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较于常规的DInSAR方法,用于提取控制点的标准差提高了72.9%,定量表明了基于相干性系数的DInSAR方法用
其他文献
针对现有自动调制识别(AMR)方法中,由于训练样本和实际应用的数据存在较大的不同,而导致识别率恶化的问题,提出无监督领域自适应(DA)的调制识别方法。该方法在传统识别网络中加入域分类子网络,在训练的代价项中加入域分类代价,使得网络能够同时适应目标域和源域。通过开源软件仿真的数据集证明,相比于无迁移学习和基于参数精调的方法,在CNN为基础网络的条件下,识别率分别提高了41%和7%;在ResNet为基础网络的条件下,识别率分别提高了43%和9%。
针对固定翼二维弹道修正引信转角控制在炮射环境中翼面角度测量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固定翼二维弹道修正引信转角控制翼面角度地面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坐标系转换关系计算出地磁矢量在准弹体坐标系弹轴径向平面分量与准弹体坐标轴之间的夹角,结合目标角的分析,计算出外弹道起控后地磁分量和翼面的夹角及其变化规律;然后通过测量双旋转台径向平面上地磁分量的方向、飞行控制模块装定炮位射击参数,存储并读取外弹道航偏角和俯仰角数据,最终在双旋转台实现二维弹道修正引信翼面转角控制角度的测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方便、准
针对目前多聚焦图像领域算法研究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全卷积神经网络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和以往的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相比,改进的网络模型更加轻便、网络层级更少。将传统算法鲁棒主成分分析法运用于图像特征提取,在网络特征提取部分采用更小的网络结构,在达到提取更多特征信息的目的的同时减少了网络层级;全连接层与全卷积层的转换通过softmax层对图像进行分类,最后通过设置分类器防止像素点样本偏移,大大提升了运算速
变压器是供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变压器的运行方式是不间断运行,因此如何维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杜绝事故的发生,是关系到供电安全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变压器内部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结国内引信安全性现状,归纳安全性问题主要成因,对引信安全系统可靠性设计进行分析,并按寿命期阶段详细讨论共性的安全性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概略分析引信安全性设计薄弱环节,提出有助于引信安全性改进和提高的试验考核项目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针对目前基于介质开关的引信起爆信号识别方法存在前级引信雷管瞎火导致主装药引信必然瞎火的问题,提出基于串联战斗部前级发火信号的引信起爆识别电路。该电路通过以前级发火信号取代以介质开关导通作为启动信号。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电路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针对低截获概率(LPI)雷达辐射源识别领域中,目标检测类方法实时性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SSD的LPI雷达辐射源识别算法。该算法采用精度更高、速度更快的ResNet-50代替VGG-16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改进设计;此外,通过构建多径莱斯衰落信道仿真更贴近真实环境的数据集,以提高模型的实用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针对7种LPI雷达信号的识别,在信噪比为-4 dB时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2.9%,与原始SSD模型相比,训练及检测速度分别提高了28.50%和29.74%。
针对矢量磁测量系统中存在非对准误差影响矢量磁场的测量精度,而传统校正方法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校正的问题,提出基于遗传算法(GA)的矢量磁测量非对准误差校正方法。该方法以空间磁场的投影矢量为基准,通过三步坐标旋转的方式实现磁力仪和姿态仪坐标系对准,并利用遗传算法估算其中的坐标系旋转角度,最终实现非对准误差校正。仿真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估算出非对准角,经非对准误差校正后,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各
研究目的:我国铁路工程的建设区域正在从平原、低山丘陵地区向复杂艰险的山区转移。受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该类区域分布着大量的重力不良地质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多种类型耦合的链生性及群发性地质灾害。传统的铁路工程边坡勘察及评价办法存在方法手段传统单一,评价效果不够客观全面且有效的缺点。针对复杂的重力不良地质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勘察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研究结论:(1)艰险复杂山区应采用多源遥感地质解译、高清航飞数据、InSAR和GPS监测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技术及钻探、物探和原位测试等综合性的勘察技术方法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大直径盾构隧道应用越来越普遍,但设计与施工大部分仍沿袭常规6 m直径盾构隧道理念,经常面临开挖面稳定性难以控制、小半径曲线施工困难、管片端部裂缝或角部碎裂几率增大、管片拼装难度大、成型隧道质量难以控制、盾构隧道扩挖风险加剧、隧道内部变形监测数据难以直接反映隧道安全状态等难题,本文对上述主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大直径盾构隧道整体建造水准。研究结论:(1)为有效应对大直径盾构隧道千斤顶反力作用于管片端部的局部荷载,管片端部一定高度范围内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