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思维的培育,服务立德树人的使命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tar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进一步明确和发展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已经刻不容缓了,其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也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所说,“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1]。具体而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质和核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考试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2]。高考改革的方向日益清晰,那么其实践的效果如何呢?无疑,对试题进行评析是高考改革方向落地生根的途径之一。
  众所周知,高考是高校选拔评价人才的重要途径,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每年高考结束,高考真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考试的信度与效度都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就刚刚结束的2018年全国文综卷而言,整体上,立足主干知识,强调核心能力;突出家国情怀,体现价值引领;呼应时代主题,凸现学科特色。与往年相比,历史试题的素材、呈现形式和能力要求均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具体而言,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试题又呈现出聚焦三大思维培育的典型特征。笔者试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聚焦批判性思维,为培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理性的人服务
  由于教材是一定时期和一定人员对历史认知水平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它不可能随时与变化的形势和发展的历史科学保持完全的一致,也不可能与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保持完全同步,所以有段时期,一旦命题具体内容稍有偏离教材,就遭到“超纲”、“超本”的非议。近年来,随着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出台和不断完善,历史学科命题的改革不断得以前进和深化。其中,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常态。强调知识更新,试题设计和答案拟定不再拘泥于教材,无论史实的表述还是观点的分析都力求更科学,打破教材的“绝对权威”,这就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营造了良好氛围。
  批判性思维的要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现象以及他人的看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杰弗里·帕廷顿在《历史教育的观念》一书中提到,“由于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历史认识形成的过程,而任何认识的积极发展和避免僵化,重要的是要具有批判性,所以,批判性思维不是历史教育可有可无的一个目的或任务,而是历史教育的任务中基本的方面和特质。”[3]指明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但并不代表这一思维会自然习得。在历史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详细解释、理解并评论他们自己深层次的偏见和误解,因而鼓励学生发现并对他们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和以社会为中心的倾向提出疑问。只有我们有经验地对我们难免会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提出疑问,我们才能期望真正理解性地思考”[4]。这样,及时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体系,克服教材滞后的弊病,既是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方面,2018年的全国卷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客观题第25题、26题、30题、34题均是典型范例。以25题为例,在常用的几个版本的教材中,提及“藩镇割据”均是强调其负面影响,如削弱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唐朝日益衰败的原因之一,等等。然而,25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恰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藩镇割据”。2015年,李碧妍所著《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的出版,引发了学界对安史之乱及其衍生的地方政治问题的再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意识到,各藩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边疆民族的动乱,同时,藩镇之间的彼此牵制也有利于避免藩镇的骄横和威胁中央,因此,“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又因藩镇的并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延续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统一时期更长的时间”[5]。
  二、提倡创新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6]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新。从宏观上讲,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从微观上讲,创新是衡量一个人才华高低、能力大小的尺度。具体到高考命题,一提及创新,有人就以为这是提高试题难度,故意为难学生,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读。事实上,创新性思维并不神秘,一般而言,高考历史试题的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针对旧式试题重复教材、表述照抄教材,答案是教材上现成字句的弊病,提出了“三新”的命题“模式”: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三新”为试题的创新开创了广阔的空间[7]。
  题型是体现考试内容的重要形式,是考查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题型的变化创新成为了试题形式创新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全国卷体现创新性思维的一大“亮点”,自2011年一问世,就引起了大家热切的关注。正如王生老师所言,“从某种意义来说,开放性试题堪称高考试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8]。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考试有一个标准答案,形成了固化的“标准答案思维”。这种僵化的“标准答案思维”对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一是强化了照本宣科的历史教学方法,二是强化了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是使历史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9]钱乘旦教授在《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一文中指出,“以为历史学可以提供‘唯一正确结论’的断言,就显得有些夸张。历史本身隐含着多种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看到不同的‘历史’。”[10]全国卷开放性试题要么不提供参考答案,要么仅提供参考示例,这就释放出一个信号,高考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观点。以2018年42题为例,考生可围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擴张”、“奴隶贸易”、“宗教改革”等四个历史现象中的任意一个展开。   除了题型创新之外,一般而言,试题情景创新是试题考查形式创新的又一重要方式。从这些年的考题来看,开放性试题不仅设问灵活多样,而且素材来源新颖丰富,如文献摘录、目录摘抄、图表、公式等均能入题,2018年全国卷继续沿袭这一优良传统,以《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素材库,让学生明白,历史文献不仅包括官方记载,诗词歌赋、对联、儿歌、小说等也是史料的重要来源。通过多种历史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新问题进行考查,不仅超越了传统试题中单纯考查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窠臼,更符合《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而且使试题更具亲和力,充满人文气息和历史味。因此,命题者不断尝试用生动、典型的历史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进而实现考查形式的变化创新,其中彰显的创新性思维是难能可贵的。
  三、关注发展性思维,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公民服务
  发展性思维是指在动态环境下形成的动态思维结构,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特点的思维方式。[11]斗转星移,日新月异,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事物,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坚持思维的发展性,就要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分析和看待事物。反之,如果违反思维发展的观点,就会导致思维僵化,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必然落后于事物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因此,学习历史,服务现实,要合理运用时空观念。时空转换,时势也随之变化,这样,发展性思维为我们提供一双慧眼,帮助我们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参透历史,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自身发展、社会现实和国家兴衰的认识上。
  高考试题既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为选拔德才兼备、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服务,所以,每道试题背后都蕴藏着命题者的深意。这深意,既不违背主干知识和必备关键能力的考查,更是彰显了时代变迁中的历史智慧。
  例如第41题,从中国古代、晚清、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切入,探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这是考查发展性思维的好素材。2018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在意见的诸多主张中,试题的命制者特别关注了其中一点,即“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高考大题向来注重呼应时代热点,并以其历史注脚来拓展或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从而形成热点冷思考的格局,将高考试题本身构成某种历史担当。[12]正如克罗齐所说,“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结合相关学术研究我们了解到,乡约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了追求人与人之间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样的理想境界,发展出这种乡治理论。中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陕西蓝田吕大钧(1031—1082)制定的《吕氏乡约》。到了明代,乡约的发展受到朝野的重视,许多名臣大儒和各级官员,留下很多乡治的经典。可以说,在当时中国的乡约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它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括进来,如吃饭问题、教育问题、治安问题、社会风俗等。人们生老病死都由乡约组织,通过自治互助的办法来处理。清政府普遍推行的乡约,是一套僵化的宣讲制度,不再解决百姓的疾苦,不再涉及人民的实际生活,因而缺乏实效。民国时期,在政府推动的地方自治中,阎锡山的山西村政在当时成效最大,实行上有强制的一面,理论上是杂糅古今各制度,包括近代地方自治和古代的乡约、社仓、保甲、社学等。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保甲,也进行一些县级地方自治实验,成效普遍不佳。改革开放后,广西合寨村的村民,在生产队解体基层治理真空的情况下实行自治,选举成立村委会,议定村规民约,开启当代村民自治的先河。自1988年起,中国各地陆续开始试行《村委会组织法》。总之,乡约的产生和发展至今约有一千年了,并延续到当代。这是一个相当悠久的传统。这一题把视角聚焦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当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抉择作出了很好的历史注脚,可以说,这是透过“小切口”参悟“大时代”的范例,既有利于理解时代变迁中的历史智慧,又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公民,“格局不可谓不大”,“从而为社会热点构筑了厚重的历史认知”。[13]类似的题目还有28、29、33、35题等等。
  历史命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宏观层面上,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形势紧密联系;微观层面上,与教育理念、考试科目设置改革、中学教学改革、历史教材的现状和历史教师的素质等都有很大关系。高考年年进行,考生却年年不同。虽然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但在“放大镜”面前,还是存在如下几点瑕疵:
  客观题设问趋于平淡,基于历史事实判断正误的选项过多,出现了“意欲考能力,实则考记忆”的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核心考点重复考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卷的效度。例如27(古代朝贡贸易)、28、30题(近代外交的变迁)都是围绕中国外交展开。
  文史常识的考查与史学研究的新进展相悖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题的信度。
  因此,如何避免命题技术上失误,使历史试题更科学、更合理,彰显和发掘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价值,命题专家和一线教师仍需要齐心协力、稳步推进高考命题改革。
  【注释】
  [1][2]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國高等教育》2015年第2期。
  [3]杰弗里·帕廷顿:《历史教育的观念》,第178页。转引自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Anthony E.Pattiz, "The Idea of History Teaching:Using Collingwood’s Idea of History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The History Teacher,February 2004,37(2)。转引自王正瀚:《从课例看美国中学历史课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历史教学》2014年第19期。
  [5]李碧妍、仇鹿鸣:《安史之乱为何没有导致唐朝灭亡》,http://cul.qq.com/a/20151121/016934.htm,浏览日期2018年9月6日。
  [6]https://baike.so.com/doc/9684721-10030954.html,浏览日期2018年9月6日。
  [7]冯一下:《继续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8]王生:《全国卷历史认证题考查特征的新变化》,《历史教学》2016年第13期。
  [9]徐金超:《期待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的深度变革—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41题教学启示》,《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年第9期。
  [10]钱乘旦:《发生的是“过去” 写出来的是“历史”——关于“历史”是什么》,《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
  [11]王同裕:《运用发展性思维认知教辅图书的出版》,《中国出版》2012年第1期。
  [12][13]瞿建湘:《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浅谈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212/Class867/Class924/mspxzt/201806/20180610235935_421445.html,浏览日期2018年9月6日。
其他文献
一坨软泥,经过匠人的巧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生活容器、艺术摆件。土陶,吸引了游客,也让花茂美名走出黔北大山。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到花茂土陶制陶传人母先才的陶艺馆考察时,总书记特意叮嘱:一定要把土陶这一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5年之后,花茂土陶,由生活用品华丽变身为旅游工艺品,成为当地文旅特色商品,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传承  花茂土陶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
渣土车夜间噪音扰民,群众反映多年现象依旧。3月23日,郑州市民施女士反映,近段时间一到晚上,一排排渣土车从家门前经过,噪音震天。不仅临街居民整夜睡不着,就连小区内的楼栋居民也都反映强烈,常常半夜三更交流如何投诉反映这一问题。  渣土车噪音严重扰民,为何现象依旧?2019年媒体曾进行过相关报道,但多部门都称不归其管。现如今,从时间上、空间上及噪音产生的来源上进行了详细分解,对于在禁行路段上行驶、在市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每当听到这首《夕阳红》,我腦海里都会呈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夕阳下的场景。  一个国家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那么,如何让老年人得到专业的护理?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死亡?未来,养老能否更美好?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尊严地谢幕  今年7月,我前往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病
面对依然严峻的校园食品安全形势,如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守护好校园食品安全,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月1日,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开始施行;  4月15日之前,各地食品安全办等部门要组织全面排查校园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校园食品安全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动作频频。
现如今,将史料引入课堂的教学模式业已为广大历史教师认同并接受。合理运用史料,可以让教材中空洞、单调、抽象的描述变得充实、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日常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史料教学的误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既有结论去寻找对应史料。故不少教师往往局限于既有结论中,习惯于在既有结论本身或其“附近”寻找匹配史料。更有甚者,不究史料从何而来,为何目的,简单堆砌史料或直接取
初中生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与质疑动机,凡是遇到感兴趣的地方都喜欢问个究竟,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内容的介绍方面,往往不能认同课本的结论性叙述,刚刚在我校结束的一次市级教研活动的情况就是如此。  一、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肯定不是这个  当公开课结束后,五班的几位学生拿着课本找到我,他们用坚决的口吻说:“老师,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肯定不仅仅是课本那种说法,而且课本说法太啰嗦。”原来公开课的内容正好是部编版七
“幼师已经成了高危行业!”  当北京华夏蓓蕾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娟这么说的时候,我很惊诧。她说的高危不仅在虐童事件之后,而是这几年的现实。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幼儿园里磕一下碰一下,家长都有可能来幼儿园找老师。王娟很矛盾,一方面她认为在幼儿园里装监控对老师不尊重;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旗下的幼儿园里装监控设备。  似乎是一种惯性,当一些个体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对这些个体所在的行业产生整
“终于出来了。”看到《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出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感叹道。  储朝晖第一次参加学前教育立法调研,是在15年前,这么多年来,随着学前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学前教育立法呼声也越来越高。法律的出台将弥补学前教育立法的空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立规矩。当然,《征求意見稿》还有诸多不足,目前正在收集各方意见。据教育部公告,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今年10月7日
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时,我听到黄山市屯溪一中付娟老师一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觉得在课程导入、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核心素养和有效教学等方面有诸多亮点,在内容结构和课堂讨论上也可以再加工,反刍多时,思考历史教学的呈现力与“核心素养”的润泽度之间的关系,将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期冀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有几许“反拨”之功。  一、尊重学情,悉心导入,概念教学简约质朴  此课“热场子”活
曾有人预判:直播带货,在4G时代孕育,在5G时代开启全民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直播火爆,预判成真。  明星、企业家、网络红人及众多素男素女,纷纷涌至云端,开启直播带货模式,特别是今年“618”电商节期间更是势不可当。地方也对直播经济寄予厚望,多地出台行动方案,抢滩“直播电商之都”。  直播带货开启全民模式的同时,也伴随诸多问题:一些主播选品时,只看产品“好不好卖”,甚至为博人眼球夸张表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