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探讨文言文断句方法,以提升高考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2.掌握文言的断句方法并善于实际运用,以提高文言文阅读备考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断句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下列语句断句: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断句位置不同,意思截然相反,可见应根据文段意思,准确为文段断句。
  2.考纲中指出,古代诗文阅读应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指能读懂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理解文意、学会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是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能力。
  3.断句题型介绍
  题型一: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题型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4.方法介绍
  整体把握,先易后难 。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练习:为画横线句子断句,说说其断句的依据 。
  答案: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方法归纳:
  (1)找名词,定主语
  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应具有主语和谓语,断句只需抓住每个句子所必须具有的主语,将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者代词找出,就可以初步确定停顿的位置。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物名、国名、官名等。
  常见的文言代词:
  ①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等词,是第一人称;尔、汝、若、乃、而、子、君、公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
  ②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问事的有“奚”“胡”“恶”等。
  ③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2)抓对话,寻标志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一般在“云”“曰”后面停顿。
  (3)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但是喜欢用虚词,所以,古人作文“之乎者也”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夫、盖、焉、惟等等。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焉等等。
  ③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且夫、若夫、已而、于是、虽然、至于、是故等等。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頃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等。
  (4)借修辞,巧断句
  文言文比较讲究修辞,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手法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言居多是文言文又一大特点。利用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多了一种给文言文断句的利器。
  排比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顶真: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反复: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横 执 之/ 亦 不 可 入。计无所出。
  (5)辨句式,明停顿
  文言文有些句式,在长期的运用中,渐渐地固定下来,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文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者……也;……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安……哉(也)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其他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以……为;
  与其……,孰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课堂小结
  断句后,我们还应该做些检查,读一读,句子是否通顺,翻译一下,意思是否符合文意,仔细推敲,内容是否合理。
  6. 真题演练(略)
其他文献
處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
期刊
俗话说:五指有长短。因此在一个班集体中,有少数暂时性的学困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一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转化学困生工作,首先是了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一个学困生,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只有知其然,才能对症下药。  小刘,是我们班典型的学困生和顽固生。刚上初一,第一个
期刊
整体思路及背景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诗歌,本單元学习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文学鉴赏与创作”的任务群,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激活想象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学习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关于文学鉴赏,《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学生在
期刊
教学目标:  1、在评改习作的过程中提高作文鉴赏能力, 通过“如何让‘趣’更有画面感”的评改训练,学会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表达出真情实感, 体现童年的乐趣。  2、在互相赏识和交流评改习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习作的修改与完善,提高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  3、在共评、互评、自评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评改作文的五个步骤“读、找、改、评、定”,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  4
期刊
【教学目标】  1、品味雪之诗情画意,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解读《雪》,让学生习得一种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解读《雪》,让学生习得一种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课前预习时,老师让同学们去回顾整理了有关“雪”的诗句,课堂上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 自由背诵“咏雪诗”  师: 从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咏雪诗句
期刊
从事教育工作十年,都是担任班主任工作。回顾这几年所带的班级,有好班,也有差班,让我感触颇多。教师这个职业是繁重的脑力劳动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如果不下一番功夫,无论多好的班集体都是难以管理好的。仅凭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三心”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一个班主任必须做到对班级管理有信心、耐心、爱心,才能切实管好班集体。  首先,信心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第一步,尤其是坚定的信心,教师有
期刊
第一步:課前准备 文本解构 (教材、学生分析)  一、单元主题: Buying bags  二、学习目标  1.语言能力  (1)学生能听、说、读、写以下单词:light,hard,broken,pocket,wheel,easy等。  (2)学生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句型“It's too+形容词.”“It's got...”来描述事物特征,并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3)学生能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反思等探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期刊
一、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学生了解布贴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简单的布贴标志的设计方法,能够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布贴标志。   2.经历观察、交流、探究、实践等过程,掌握设计布贴标志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设计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热爱传统手工艺术的品质。   教學重点:布贴标志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图案设计合理 、新颖。   二、教学过程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兴趣,了解、认识、评价贝多芬。  2.通过引导,学会自主理解、分析音乐作品。  3.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  (二)贝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