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所达到课标中要求,在教法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我反思;教法更新;通过效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小一数学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切身体会: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还较差。刚刚接触数学,学习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还要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数学并且学的轻松呢?
一、設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
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几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通过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则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从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入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脱离直观操作,达到抽象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认识数字5”的实际意义,建立数学的概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图片(田野里有3台拖拉机在耕地),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在干什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台拖拉机,有几位司机,然后把这幅画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板书3)。
2.在黑板上演示数量是3的实物,让学生数出各是多少,然后概括:刚才我们数的那些东西,它们的数量都是3,可以用3来表示。3可以表示3台拖拉机,3个玉米,3位老人,3朵花等。
3.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小棒摆出三角形,通过观察和操作,明确三角形是有三条边围成的,并且有三个角。
三、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在学生认识了数的概念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画图有以下几点好处:促进学生仔细读题,弄清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学生通过画图,可以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借线段图,容易正确列式;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如教学“学校有15个篮球,拿走9个,还剩几个?”当学生经过审题,实物图演示,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寻找解法并正确解答后,可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用“一”表示一个篮球;学校有15个篮球,就画15个“一”;拿走9个,用彩色粉笔标出9个篮球的长度,并说明拿走9个篮球的长度;让求“还剩几个”,在图上相应的部分表示出来;让学生看图讲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讲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一年级要切实打好口算基础,熟练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加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教学时,要注意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最优的口算方法,达到脱口而。
如: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启发学生把得数个位上的数和9加几中的几进行比较,从中发现,9加几得数都得十几,而十几中的几是比9加几的几小1,根据这一规律,使口算速度得到迅速提高。
五、参加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许多学生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人意了。数学情景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另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学好数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云海.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考试与评价》,2016(1).
[2]宿建双.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苑教育》,2013(13):47.
[3]赵金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东方青年·教师》,2013(19).
[4]张敬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教育:文摘版》,2015(9):00137.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我反思;教法更新;通过效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小一数学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切身体会: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还较差。刚刚接触数学,学习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还要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数学并且学的轻松呢?
一、設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
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几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通过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则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从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入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脱离直观操作,达到抽象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认识数字5”的实际意义,建立数学的概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图片(田野里有3台拖拉机在耕地),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在干什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台拖拉机,有几位司机,然后把这幅画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板书3)。
2.在黑板上演示数量是3的实物,让学生数出各是多少,然后概括:刚才我们数的那些东西,它们的数量都是3,可以用3来表示。3可以表示3台拖拉机,3个玉米,3位老人,3朵花等。
3.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小棒摆出三角形,通过观察和操作,明确三角形是有三条边围成的,并且有三个角。
三、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在学生认识了数的概念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画图有以下几点好处:促进学生仔细读题,弄清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学生通过画图,可以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借线段图,容易正确列式;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如教学“学校有15个篮球,拿走9个,还剩几个?”当学生经过审题,实物图演示,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寻找解法并正确解答后,可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用“一”表示一个篮球;学校有15个篮球,就画15个“一”;拿走9个,用彩色粉笔标出9个篮球的长度,并说明拿走9个篮球的长度;让求“还剩几个”,在图上相应的部分表示出来;让学生看图讲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讲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一年级要切实打好口算基础,熟练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加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教学时,要注意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最优的口算方法,达到脱口而。
如: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启发学生把得数个位上的数和9加几中的几进行比较,从中发现,9加几得数都得十几,而十几中的几是比9加几的几小1,根据这一规律,使口算速度得到迅速提高。
五、参加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许多学生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人意了。数学情景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另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学好数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云海.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考试与评价》,2016(1).
[2]宿建双.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苑教育》,2013(13):47.
[3]赵金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东方青年·教师》,2013(19).
[4]张敬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教育:文摘版》,2015(9):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