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以书之名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613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蒂姆帕克斯(Tim Parks)认为:电子书剥离了阅读纸质书时的外在因素,让读者直面文字本身,给人以更真切纯粹的阅读体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发展,恰如从孩提时的图画书转向成年后阅读纯文字作品。如今对纸质书的哀挽,未尝不似当年对手抄书的留恋。
  今年1月底,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荣获了英格兰科斯塔文学奖。在随后的采访中,这位著名小说家谈到,尽管他也认为,不用多久,大多数流行小说都能拿到屏幕前来阅读,但他却相信,而且也希望,人们仍能在纸上阅读小说。去年10月,朱利安,巴恩斯(lulian Barns)在曼布克奖获奖感言中,也身体力行,为纸质书的生存鼓而呼之。乔纳森,弗兰岑(Tonathan Franzen)也曾做过类似的表述。在我供职的大学中,有些教授,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对于在Kindle上阅读诗歌的想法,都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亵渎。
  果真如此吗?
  如果纸质书不再,我们害怕失去的,是什么?
  实际上,要说电子书的好话太容易了。无论我们身居何处,片刻之间,就能买到电子文本,价格更便宜,不耗费纸张,也不占用空间。Kindle的无线系统会记住当前所读的页面,哪怕我们换一台阅读器终端也能继续阅读。根据光线和视力情况,我们可以改变字体大小,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字体。都市的生活带给我们压力,我们也给屏幕施加压力来翻页阅读。躺在床上,我们不必像阅读笨重的纸质书那样,必须用双手才能让它保持打开状态。
  不过,抛开这些实用性不谈,让我们回到阅读,回到我们对文字的体验本身。如果纸质书真的走向衰落,我们害怕失去的,又是什么?肯定不是封面,封面往往只是大杂烩,满是误导性的图片和冗长虚伪的推荐词。肯定不是手指捻过、眼睛掠过那有质感的纸张时,心底浮现的那丝快乐……无论是简,奥斯汀,还是丹,布朗,阅读带来的愉悦之感,并无二致。可以说,对经典名著的欣赏,并不受纸张质量的左右。
  那么,我们是不是害怕,通过记住页面位置而找到特定段落的能力,会因为电子书而消于无形呢?或者,是害怕失去我们所钟爱的,页面空白处的那些涂鸦评论?的确,在刚刚结缘电子书的那一瞬间,我们便意识到,过去多年中养成的各种习惯、掌握的多重技巧,都已成明日黄花。轻翻书页,即可读到章节结尾,亦可轻松知晓人物当时过后的死生命运,这样的感受,也一去不复返了。
  电子书不适宜随意浏览。尽管屏幕下方的进度条会显示已读页码的比例,告诉我们还有多少任务有待完成,但我们失去了手捧沉甸甸的纸质书时那种安心的感觉(孩子们读完自己的第一部大部头时,是多么的自豪啊!),也失去了计算页数时的那种快乐(爸爸,今天我读了50页)。没有固定页码,也为专业学者带来一个问题:他们很难标注恰当的索引。
  不过,这些老习惯就真的不可或缺吗?事实上,难道不就是它们分散了我们对文字本身的注意力?如果有这样的羊皮卷,我们对其一无所知,没有它时也能快乐生活,读到它时,难道真可收获诸多快乐?当手抄书退出历史舞台,印刷机让文字变得千篇一律时,人们也会哀叹,以为严谨的读者总会选择严肃的手抄作品。
  作为一种媒介,一种艺术形式,文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呢?与绘画不同,文学不提供自然画面供你凝视冥思,即便视力一样,大家看来的感受却各不相同。与雕塑不同,文学不提供制成品,供你围观抚触。要一睹文学的风采,你无需旅行,无需排队,无需在人群中翘首以盼,也无需担心找不到好座位。与音乐不同,你不必在意节拍或逆来顺受地体验固定的音程。你不能闻之起舞,不能与之一道引吭高歌,不能用手机为它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
  文学由词汇构成,有口头的形式,也有书面的形式。如果是口头的,音量、语速、口音均会有所变化。如果是书面的,字体版面等呈现形式会有所不同,承载的介质也可多种多样,甚至超出想象。无论使用巴斯克维尔体,还是使用新罗马体,乔伊斯基本上还是乔伊斯。要读多快,我们可以随意,要中断多少次,我们可以任选。有人用两周时间读完《尤利西斯》,也有人需要3个月,或者3年,但他们所读内容,并无多少之分。
  唯有文字顺序须保持不变。我们可以改变文本的其他元素,但不能改变文字本身,以及文字呈现的顺序。文学体验,不依赖于某一时刻的视觉感知,也不取决于是否与纸质书有物理的接触(如果光是在书架上堆砌名著做做样子,那么这种“物理接触”越少越好),而是来自于从头到尾,阅读一连串文字时的思维活动。较之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属于更为纯粹的精神产品,几乎可以直达思想深处。
  一首诗歌,如能熟记于心,在我们脑海中,与其跃然纸上时,并无不同,仍是同一首文学作品。我们按着顺序,默然诵读文字时,虽然未曾张口,但已获文学体验
  或许,这一体验还会高于手捧图书、朗声阅读。拥有实实在在的书本——《战争与和平》、《白鲸记》等再按年代和国别,将它们与其他经典名著一道摆放,的确会使我们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象。
  宛如现在我们已然“获得”文化、“消化”了文化、并把文化“摆放”在那儿了。或许,人们就是喜欢这些。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旦读完那些文字,把书页合上,要确认我们到底掌握了哪些内容,十分之困难,真可谓“莫名其妙”也。内心的丰富(或是刺激),与书架上厚重的纸垛无关。
  电子书抛开了纸质书的各种外在要素,也没有了将纸质书握在手中时的厚重感,可以说,除了使我们聚精会神地阅读文字(已读页面消失,等待新的页面打开)之外,再无干扰。因此,较之于纸质书而言,电子书似能让我们更直接的体验文学的精粹。阅读电子书时,文字我们眼前跃动流过,比阅读纸质书更为简单、直接;与封面上缀满如雷贯耳名字的纸质书不同,电子书不会为我们带来拜物的满足感。
  这样,我们便从围绕文本之外的、干扰性的元素中解放出来,仅仅关注阅读文字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在这一意义上,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发展之路,恰如我们放弃孩提时代的图画书,转而选择供成年人阅读的纯文字作品。电子书是为成年人提供服务的载体。
  另外,电子书易于传播,交易更国际化,不会磨损(你无法焚毁电子书),永远在印、永远有售,价格更低,要想买到也更容易。真让人愈发不解,为何文学界就是不待见电子书的流行。
其他文献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我也是一个酷爱读闲书的人,对周国平先生所说的话是深有体会的。读唐诗、宋词、小说、诗歌、童
古往今来,教育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也是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上至政府下至市井小民,无不为其呕心沥血。中国文化论坛于2005年6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会议,并将会议讨论结果编纂成书,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出版。该书开宗明义,关注的是中国教育、大学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中国崛起不仅仅具有经济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文明史意义,因此必须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和视野来重新认识
宝洁公司的打印化妆小魔棒opte  世界各大化妆品生产商正在争先恐后的开发新技术,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住顾客的心。  去年,法国化妆品巨头公司欧莱雅表示,今后不再想当世界上头号化妆品公司,而是要成为“全球最大的美容科技公司”。这显然说明化妆品行业潮向已变,翻天覆地的革命就要来临。  欧莱雅集团属下的科技创新公司全球副总裁桂福·巴隆科说,女性在长达30年到40年间,对涉及容貌问题的关注点基本保持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自2006年年底挂牌成立,就将出版物走出去列为集团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从资金支持、考核奖惩、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的有力扶持和推进下,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突破,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至今5年多的时间,晋版图书版权输出近150种。输出文版包括英文、法文、韩文、越南文,及繁体中文版,输出地包括英国、法国、韩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四跨越成就新突破  
为了提升学术出版质量,推动学术著作出版上升到新台阶,江西人民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世界历史》,不仅注重编撰内容与体例的创新,还更加注重了精细准确编制索引,努力打造学术出版规范。  一、严格标准 统筹安排  《世界历史》共8卷(38册),1300余万字。包括“理论与方法”、“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与宗教”等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总编委会主任,于沛、陈启能、汤重南等近2
《中国共产党史稿》12卷,约540万字,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为脉络,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9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是最先进的新型革命政党。它的产生,使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
留住辉煌的历史瞬间  几十载沧海桑田,看神州人间巨变。弹指之间,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60多年。逝水般的岁月流去,当年英勇奋斗的那一代人大都作古;对今天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来说,那场改变祖国面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已是那样遥远。不过,今天都是历史的沿续,懂得昨天才能明确今天的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最形象、生动的历史学习方法,又是重温影像资料。  如今新一代
提起马家辉的《温柔的路途》,起先亦当作旅途随笔来读,可越到后来,文字层层翻转,场景频频更换,面前展开的不止他观凤凰、临长沙、游韩国、下苏杭、赴德国、赏京都的脚步踪迹,反倒是越过这些场景所窥见的心灵走光。是的,“起步了,怎么停得了?”这是一册再平常不过的旅途辗转札记,却又是一份咀嚼之余别有回甘的游走心情。  马家辉曾言,“天地有情,一念之间即可化陌生为亲近。家在远方,也在脚下;家人在故乡,也在眼前。
内容简介  《小顾聊绘画》系列脱胎自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小顾聊绘画”系列长微博,顾爷以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身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九位世界顶级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口味独特的男神卡拉瓦乔,艺术“新东方”创办人伦勃朗,站在“风口浪尖”的神童透纳(是真的站在风口浪尖哦~),大器晚成为爱而殇的康斯太勃尔,一画画就挪不动地方的莫奈,没有乳房就不会画画的雷诺阿,命苦如中药命硬如钻石的梵高,隐约有些变态倾向
海南出版社的科普名家经典系列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编辑出版的,当时只是一种潜意识地对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所谓伪科学、科学主义的一种抗拒,科学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为了唯一真理的判断标准。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科学的?科学家们又是怎么进行科学工作的?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希望能给大众厘清科学的本来面目,而不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滥用“科学”这个概念。  从受四个诺贝尔奖得主推荐的《爱因斯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