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卡斯诺:“火车冲浪”与无处释放的青春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long1234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atlehong,位于约翰内斯堡市东35公里,是南非规模最大和最贫穷的乡镇之一,也是黑人聚居区。当地居民曾经顽强地投入到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这片土地也成为反抗种族隔离游击队的大本营。不过,多年过去,南非的种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Katlehong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多好转,经常出现因为酗酒引发的暴力冲突,毒品泛滥,艾滋病猖獗。但在世人眼中,这个小镇虽然社会环境糟糕却也还过得去,并没有招致过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2014“荷赛”(World Press Photo)多媒体奖项的揭晓,意大利摄影师马可·卡斯诺(Marco Casino)在这里拍摄的记录当地“火车冲浪”运动的短片Staff Riding获得短篇故事一等奖,Katlehong的曝光率陡然升高。
  激情与残酷物语
  Staff Riding是当地人对“火车冲浪”(Train Surfing)这一极限运动的说法。“火车冲浪”算是跑酷(源于法语Parkour,通常被认为是极限运动的一种,将日常生活环境作为运动的场所,并没有既定规则,做这项运动的人只是将各种日常设施当作障碍物或辅助,在其间迅速跑跳穿行)的一种,危险性极大,Katlehong的跑酷者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每次跑酷都要冒着伤残截肢甚至死亡的风险。据说,火车跑酷起源于南非,后传遍世界,跑酷者的动作大致有这么几种:难度最低的是从行驶的火车上跳下再爬回车顶;其次是在侧面随着飞驰的列车奔跑,再从车门进入;再次是挂在列车的尾部,跟着火车前行拼命奔跑;而最危险的要属车顶冲浪,跑酷者要躲避扑面而来的桥梁、电缆,以及随时可能飞来的其他异物,并在没有可抓扶的情况下努力保持平衡。不论怎样,这都是勇敢者的游戏。
  “可以说,火车跑酷就像赶去自杀。”火车跑酷参与者Chabedi Thulo这样说。22岁的Chabedi Thulo是卡斯诺短片中的主角之一,已经从事这项极限运动几年时间,能够在飞奔的火车上完成跨越、奔跑和反转等动作,还喜欢在火车上跳舞。但是,跑酷的激情与残酷永远是相伴而生,他嘴部和腿部都受过伤,插有钢针,而他也曾亲眼目睹过一位同伴被300伏高压电死,另一位同伴摔下火车,身体被劈为两半惨死的情景。
  喜欢旅行、聚会和冒险的Sibusiso Linda是短片的另一位主角,因为跑酷,他失去了整条左手臂、右手以及一条腿。他回忆说,当时只记得抓到根电缆,随后就是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车站里,被很多人围着并对他的伤势感到惊讶。
  短片的第三位主角是Chabedi Thulo的母亲,做护士的母亲对儿子参加火车跑酷这项极限运动表达出强烈的担心:“它太可怕了,我甚至都不敢去想它,我见过这项运动造成的很多伤害。”母亲说话时情绪稳定,却铿锵有力,火车跑酷的残酷在看似平静的画面和气氛中再次弥漫。
  站在火车顶拍照
  如果观者不仅看了这个获奖短片,同时也关注卡斯诺同期摄影作品,或许会对这项运动的残酷属性有更多理解。“我在拍摄前不会有预先设定的概念,当你站在火车顶部,肾上腺激素绝对升高。我用自己的行动接近主题,描述跑酷者真实的状态和火车跑酷真实的面貌。”卡斯诺说。为了得到这样的结果,摄影师必须亲自体验跑酷者在“火车冲浪”时的紧张和刺激,却又不能过于投入那种情绪。在照片中,卡斯诺尽量完整和舒展地呈现跑酷者的姿态,行驶的火车使画面张力自然而然地被速度拉紧,而穿插其间的几张静态人像又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火车冲浪”给跑酷者带来的痛苦。
  无处释放的青春
  马卡斯诺住在都灵,在米兰工作,火车成为他往返于这两座相距150公里的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且几乎每天都要乘坐。起初,虽然也被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故事所吸引,但在偶然看到一条讲述世界十大危险运动项目的短片后,他决定把镜头对准“火车冲浪”—该片将之评为最危险的运动。好奇心驱使着卡斯诺找来一部拍摄于1996年关于“火车冲浪”的片子,随后便毅然决定飞赴南非。
  火车在Katlehong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当地社会交往的基础。铁路公司与当地人民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甚至最早的火车跑酷社团就是南非铁路公司支持和赞助的。这里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工作机会甚少,选择与生活如此接近的火车并结合充满刺激的跑酷成为他们释放青春的途径。
  “火车跑酷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与和人打架或者抢劫别人相比,这种发泄愤怒的方法要好得多吧。”Chabedi Thulo这样说。
  在卡斯诺看来,不仅是年轻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给Katlehong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已经表现在当地人的精神状态上。很多时候,他感到“这里的人已经失去了某种激情,他们对社会所抱有的希望正在破灭,黑人融入南非主流社会似乎成为幻想。”正是因为这样,卡斯诺认为火车跑酷对这里的年轻人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是 Katlehong的黑人小伙们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接近社会的一种方式。就像Chabedi Thulo所说:“我试着不害怕死亡,但是我担心自己将如何死去。”未知,迷茫,在社会面前无可奈何,或许才是他和同伴们更难以面对的。
  于是,在卡斯诺的照片和视频中,表现火车跑酷的视觉奇观只是这个项目的副产品,他想探讨的,是“火车冲浪”与社会弊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我正在试图把火车跑酷与更大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这将是个长期的项目。”卡斯诺说,Staff Riding是一个开头,他已准备好再次返回南非。
其他文献
何:上次我们谈到在夜雪中可以拍到好照片,对我启发很大,今天我们能否换一个思路去雪中发现其他的好照片?  李:我先问你:雪是什么颜色的?  何:当然是白色的!形容雪的颜色,最常用的词不就是“雪白”吗?  李:雪的颜色在一般情况下是白的,但在不同灯光下、不同环境中就不一定了。比如,在日出和日落时,雪会被阳光染成红色或金色;在月光下,常呈微蓝色;还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失去纯白的颜色。雪后的世界,常常呈现
期刊
璀璨的星空,总让人浮想联翩。随着数码相机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拍摄星轨,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星轨摄影作品,其中不乏手机摄影佳作,在互联网上也有各路达人撰写的拍摄攻略。  近期,中兴又推出了一款手机星空摄影利器—中兴手机 V5 Max/V5 S(以下简称ZTE V5/V5S),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拍摄星轨的解决方案。ZTE V5/V5S引入Nubia全新Neo Vision 4.0的众多专业核心功
期刊
春天是个简单的季节,  很多事开始萌生,底色欢娱。  春天是个复杂的季节,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数码技术突飞猛进,当代摄影更加注重观念和摆拍。当人们正在怀疑作为传统摄影的主要形式“纪实摄影”是否死亡之时,英国著名摄影家保罗·格雷厄姆(1956~)在2007年推出一套由12本不同颜色封面摄影书组成的画册,题为《余烬微光犹可燃》(A Shimmer of Possibility)。这部作品是格雷厄姆借用“意识流”手法编辑的画册,其中的照片是以在街头抓拍这种最直接的纪实摄影方式拍摄
期刊
何:我读过您一篇名为《在风花雪月中寻找诗意》的文章,印象极深。我常想,古人把美好的事物概括为“风花雪月”这四个字,恐怕是有深意的。而“风”字又在其首,可见风与美好是紧紧相连的。您能从摄影的角度谈谈风中有哪些诗意吗?  李:唐朝李峤有诗曰:“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在诗人眼里,风操控着万物的生机。清代纳兰性德有诗云:“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认为风操控着人的情感。
期刊
1996年,我上中学,电影《猜火车》(Transporting)在遥远的英国上映,当时的我全然无知。然而,没过多久,在我为数不多的信源里,这部电影竟被反复提及—青年亚文化、迷茫、特立独行、摇滚精神……似乎所有的评论都在暗示一个意思:作为当代新青年,这部电影你绕不过。后来,我还知道了这部电影曾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也看了盗版碟,但吸毒青年的颓废生活始终没有让我受到“该有的鼓动”,反而
期刊
作为职业摄影师,每天都和相机亲密接触。单反相机拿在手,给人的感觉是信任和专业,但对女摄影师而言,它沉甸甸的份量实在考验体力。如果可以有一款小巧轻便的具有高品质高相素的小可爱相机随身携带就太幸福了。最近有幸拿到这款简约白色外表的三星NX3000智能微单相机,仅看外表就心生欢喜。试用后,更感觉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  的“小可爱”。  时尚复古的外观  NX3000轻巧可爱,机身只有218克,这是大部分女
期刊
1928年,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来到巴黎郊外的小镇默顿(Meudon),拍下了名为Meudon的传世杰作。照片中,轰鸣的火车背景与前景行色匆匆的路人一样得到最完美的呈现,它不仅令人着迷,更不断激发着读者探其究竟的好奇心。从现有史料来看,出现在照片中的所有元素都是柯特兹精心策划、耐心等待的结果。当然,拍摄这样一幅照片,火车背景必不可少,前景的行人更是不可
期刊
寻找与世隔绝的风景与历史  翻开中国地图,分别寻找一条或穿行绝美风景或充满历史沧桑的铁路也许并非难事,但如滇越铁路这样将二者完美融合的却颇为少见。这条蜿蜒在滇南大山深处的铁路,有着与世隔绝的绝美风景与百年沧桑。  第一次关注滇越铁路是儿时一次偶然的云南之行。当时旅行团的导游随便说起云南18怪之一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继而引发了我对滇越铁路的巨大好奇。当时,滇越铁路还有旅客列车开行,甚至每周都有
期刊
在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的土地上,纵横交错地分布着近3000公里的铁路线,它们将首都达卡与东南部的吉大港、西南方向的印度加尔各答相连。这套铁路运输系统大部分由英国在1862年建造,比孟加拉国独立还早100多年。孟加拉的火车每年运载量超4000万人次,特别是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宰牲节期间,孟加拉铁路也会上演如同中国春运般的举国迁徙,而此时见诸国内报端的新闻标题,也会有“孟加拉国民众挤满车顶回家完爆春运”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