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什:除了勇气,无处可握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uegua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的土地上,纵横交错地分布着近3000公里的铁路线,它们将首都达卡与东南部的吉大港、西南方向的印度加尔各答相连。这套铁路运输系统大部分由英国在1862年建造,比孟加拉国独立还早100多年。孟加拉的火车每年运载量超4000万人次,特别是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宰牲节期间,孟加拉铁路也会上演如同中国春运般的举国迁徙,而此时见诸国内报端的新闻标题,也会有“孟加拉国民众挤满车顶回家完爆春运”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题目。GMB·阿卡什(GMB Akash),这位孟加拉的摄影师,正是针对车顶上的乘客这一题材,在7年前拍摄了一组题为《无处可握》(Nothing to Hold On to) 的照片。
  塔卡的车顶票
  阿卡什住在离首都达卡20公里远的小城,几乎每天都要搭乘火车,火车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无处可握》中的故事正是他每天往返路上的必然经历。谈到拍摄对象,他说:“这些不能支付车资的人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大多是雇佣工人,还有的在村子附近捕了鱼拿到城里去卖。他们一天之内都要在城乡间往返两次。由于付不出车费,就只能冒着生命危险爬到火车顶上。”
  孟加拉的火车票分为三个等级:空调车厢、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即便是这样,还是有许多人付不起末等车费。为了拍摄这个选题,阿卡什也爬上了火车车顶,在那里开始拍摄之旅。他这样形容自己在车顶的感受:“当火车开动的时候,你前后摇晃,无法站稳,很自然地就想要抓住些什么,但是车顶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你抓握。坐在或是躺在时速40公里、锈迹斑斑的火车车顶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想到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会让你很紧张,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又会让不安全感更强烈,也让你的处境更危险。”照片中,人们不光是坐卧在车顶,还有许多人挂在车厢外、蜷缩在门边、蹲在车厢间的联轴上。
  这些饱经苦难,在生活的底层挣扎求生的人,在无助之外,也用勇气给接近他们的人带来了感动:虽然旅途非常危险又很无助,但和这些受轻视的人们聊天让阿卡什非常开心。他聊起了一个15岁的男孩,这个男孩每天清晨去村子附近的河里捕鱼,然后拿到城里去卖。鱼篓太沉了,他根本无法带着鱼篓爬上车顶,于是,他把鱼篓用绳子系在腰上,自己先爬上车顶,再用绳子把沉重的鱼篓一点一点拉上来。到了车顶上,他就高兴地唱起歌来或是给周围的人讲笑话,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倒他,在父亲意外去世后,他养活了自己和整个家庭。阿卡什说:“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还会常常想起他。他教给我,人需要打起精神来、充满快乐地面对人生旅途。”
  采访中,阿卡什一直强调:“没有人是为了找乐子才冒着生命危险爬到车顶上”,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活所迫。这些车顶乘客都是社会中的无助人群,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他们不光在车顶上无处可握,在社会中也无所依靠,只能靠自己的一点力气想尽办法来养活一大家子人。政府为了避免事故,也制定了法律禁止人们爬到火车车顶,为此还派出站警巡逻制止,但不是所有车站都能配备站警,所以人们还是很容易的在车顶搭顺风车。阿卡什曾同一位车顶的乘客Majed Miya聊天,这位木匠说:“除了怕死的恐惧,这里没人打扰我。”可是无人打扰的生活最终还是结束了,车长很快就派了一个临时乘务员开始上车顶查票。一张车顶票5塔卡(合人民币大概4角),但还是有很多人付不出来,这些人只能挂在更危险的车厢外面或者蜷缩在联轴处来逃避车顶票。
  城市发展之殇
  跟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运不同,车顶挤火车不光会在宰牲节这天达到一个顶峰,更是平日里每天两次的必修课。这让我联想到北京的地铁,在北京这个变得越来越大的城市里,每天都有很多人依赖地铁这个准点率高成本低廉的交通工具,也是一天两次。但是与孟加拉火车车顶无处可握形成对比的是,在北京的地铁里常常是无处可立:前面的人用后背压迫你的口鼻,后面和两侧的人用手肘、书包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挤压着你无处安放的四肢和无法正常弯曲的腰部。与孟加拉车顶带来的恐惧和无助相比,北京地铁带来的更多是无处排挤的压抑,这种压抑往往转化成吵架、打架、性骚扰,宣泄着都市个体无处排遣的压力。而无论是无处可握还是无处可立,这都是城市发展之殇的一个缩影。
  交通正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体现,孟加拉人要从农村进入城市求生,不得不依赖铁路,我们要在城市中生活不得不依赖地铁。阿卡什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说:“达卡有1500万人,如果我们能有比较好的铁路服务,那么许多人就能每天坐火车进城工作,而晚上回村庄居住。城市的压力和交通堵塞就能大大缓解了。”显然,也正是交通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和我们的邻居孟加拉,都遭遇了这无可避免的发展之痛。
  但是,挤地铁的我们还是应该庆幸,在无法呼吸的压抑中,我们至少还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在恐惧下讨生活。但也许这“无处可立”也能成为中国摄影师开拓的一个新主题,当然首先得有摄影师敢于带着设备挤进密不透风的地铁,还能忍受别人的白眼和恶语相加,毕竟身在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和看热闹的人还是有区别的,就像阿卡什照片中那个指着他的鼻子怒气冲冲的老大爷。
  痛苦转化的照片
  阿卡什一直关注社会边缘人,他的摄影题材从孟加拉的雏妓、童工到印度的棉农,用生动的纪实照片吸引人们去关注这些无助的边缘人。他说:“我总是怀抱着很大的热情去戳穿社会的脊椎,探索其中隐含的那些灵魂。我发现我可以通过把痛苦转换成照片来强化我们的生命和意识。”目前,阿卡什仍在关注孟加拉的铁路系统,正在拍摄一组以铁路沿线居民为对象的摄影作品,这些人的生活深受门外呼啸而过的火车影响,不得不按照火车时刻表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除了拍摄社会纪实照片反映穷苦人的生活,阿卡什还在2013年8月创立了“第一道光摄影研究所”(First Light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致力于帮助那些在街上流离失所的孩子、童工、被迫辍学的孩子,还有那些无法接受现代教育的孩子能够以最少的经济成本学会摄影。我们也期望他能获得成功,能用摄影去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即便只是做出小小的改变。正如阿卡什所说的:“我必须得说,我非常幸运地能够克服恐惧爬到车顶上,那里无处可抓,除了你自己内心的无惧无畏。”
其他文献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造就了一个新词:APEC蓝。一时,北京的蓝天成为热议话题,乃至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关注的报道热点。不过,作为参与APEC会议报道的摄影记者,我认为,借着天空作美,加上全市景观照明从11月4日至11日按重大节日标准开启,北京在APEC期间的迷人夜色绝不输于“APEC蓝”带给
期刊
何:上次我们谈到在夜雪中可以拍到好照片,对我启发很大,今天我们能否换一个思路去雪中发现其他的好照片?  李:我先问你:雪是什么颜色的?  何:当然是白色的!形容雪的颜色,最常用的词不就是“雪白”吗?  李:雪的颜色在一般情况下是白的,但在不同灯光下、不同环境中就不一定了。比如,在日出和日落时,雪会被阳光染成红色或金色;在月光下,常呈微蓝色;还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失去纯白的颜色。雪后的世界,常常呈现
期刊
璀璨的星空,总让人浮想联翩。随着数码相机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拍摄星轨,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星轨摄影作品,其中不乏手机摄影佳作,在互联网上也有各路达人撰写的拍摄攻略。  近期,中兴又推出了一款手机星空摄影利器—中兴手机 V5 Max/V5 S(以下简称ZTE V5/V5S),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拍摄星轨的解决方案。ZTE V5/V5S引入Nubia全新Neo Vision 4.0的众多专业核心功
期刊
春天是个简单的季节,  很多事开始萌生,底色欢娱。  春天是个复杂的季节,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数码技术突飞猛进,当代摄影更加注重观念和摆拍。当人们正在怀疑作为传统摄影的主要形式“纪实摄影”是否死亡之时,英国著名摄影家保罗·格雷厄姆(1956~)在2007年推出一套由12本不同颜色封面摄影书组成的画册,题为《余烬微光犹可燃》(A Shimmer of Possibility)。这部作品是格雷厄姆借用“意识流”手法编辑的画册,其中的照片是以在街头抓拍这种最直接的纪实摄影方式拍摄
期刊
何:我读过您一篇名为《在风花雪月中寻找诗意》的文章,印象极深。我常想,古人把美好的事物概括为“风花雪月”这四个字,恐怕是有深意的。而“风”字又在其首,可见风与美好是紧紧相连的。您能从摄影的角度谈谈风中有哪些诗意吗?  李:唐朝李峤有诗曰:“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在诗人眼里,风操控着万物的生机。清代纳兰性德有诗云:“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认为风操控着人的情感。
期刊
1996年,我上中学,电影《猜火车》(Transporting)在遥远的英国上映,当时的我全然无知。然而,没过多久,在我为数不多的信源里,这部电影竟被反复提及—青年亚文化、迷茫、特立独行、摇滚精神……似乎所有的评论都在暗示一个意思:作为当代新青年,这部电影你绕不过。后来,我还知道了这部电影曾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也看了盗版碟,但吸毒青年的颓废生活始终没有让我受到“该有的鼓动”,反而
期刊
作为职业摄影师,每天都和相机亲密接触。单反相机拿在手,给人的感觉是信任和专业,但对女摄影师而言,它沉甸甸的份量实在考验体力。如果可以有一款小巧轻便的具有高品质高相素的小可爱相机随身携带就太幸福了。最近有幸拿到这款简约白色外表的三星NX3000智能微单相机,仅看外表就心生欢喜。试用后,更感觉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  的“小可爱”。  时尚复古的外观  NX3000轻巧可爱,机身只有218克,这是大部分女
期刊
1928年,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来到巴黎郊外的小镇默顿(Meudon),拍下了名为Meudon的传世杰作。照片中,轰鸣的火车背景与前景行色匆匆的路人一样得到最完美的呈现,它不仅令人着迷,更不断激发着读者探其究竟的好奇心。从现有史料来看,出现在照片中的所有元素都是柯特兹精心策划、耐心等待的结果。当然,拍摄这样一幅照片,火车背景必不可少,前景的行人更是不可
期刊
寻找与世隔绝的风景与历史  翻开中国地图,分别寻找一条或穿行绝美风景或充满历史沧桑的铁路也许并非难事,但如滇越铁路这样将二者完美融合的却颇为少见。这条蜿蜒在滇南大山深处的铁路,有着与世隔绝的绝美风景与百年沧桑。  第一次关注滇越铁路是儿时一次偶然的云南之行。当时旅行团的导游随便说起云南18怪之一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继而引发了我对滇越铁路的巨大好奇。当时,滇越铁路还有旅客列车开行,甚至每周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