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借用与经济刺激下的乡土手工艺——以定襄县河边镇澄泥砚工艺为例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名称来自其制作工艺中的"澄泥"程序。20世纪80年代,山西定襄开始尝试制作澄泥砚,用了近40年时间,使这一外来文化资源不断被内化,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关系结构,而且逐渐成为当地人本土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表征,与其他澄泥砚生产地建立起资源互动,文化遗产共同传承又相互竞争的新模式。形成如此模式的原因包括三个层面,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该文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展开分析。
其他文献
释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出家后,法名普荷,一名通荷,号担当,是明末清初云南地区著名的诗画僧。在担当存世的绘画作品中,以山水画的数量最为可观,这为研究他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参与"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久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主
纵观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水彩这一画种传入我国距今已百余年。水彩画在我国经历了20世纪初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衰落、改革开放时期的繁荣,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劳动之美蕴藏在四时流转之中。美是在人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劳动创造了美,人对美的观念形成于漫长的生产劳动活动中,人对美的需求也形成于漫长的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元代花鸟画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墨画虽然不是起源于元代,但在元代发展到了高潮。元代水墨画以水墨为主要格调,用简淡、清远的笔墨语言营造出素雅、秀逸的
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自汉代萌芽,之后历朝历代的儿童绘画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发展,到了宋代更是达到了鼎盛。南宋时期,儿童题材成为了宫廷画家反复描绘的内容。宋代儿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断加强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展现建党百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山东美术馆策划并主办的"画述百年——山东美术馆馆藏革命历史
该文分析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色彩和技法,如撞墨撞色、渲染点垛、粉彩结合等,通过举例分析恽寿平绘画的特点,从而归纳和总结没骨花鸟画的技法与色彩。
吴冠中一直在探究"具象"和"抽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倡导"形式大于内容",反对"无形象"的艺术创作。该文通过分析吴冠中作品中的点、线、面,得出其表达形式美的方式,解读
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时代,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创作思想、绘画技法都迥然不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与当代中国绘画的时代特征都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