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农业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综合功能的开发,在满足城市人口休闲度假需求的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上篇主要是由大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为我们的介绍了“大连模式”。本期将继续以“大连模式”为蓝本,从基层农村干部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代表的视角进行解读。
下篇:产业驱动创富“诗意田园”“真金白银”化作“聚宝盆”
记者:政策导向是乡村旅游繁荣发展的关键,2008年,大连市政府出台《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在《大连市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中,更明确将观光农业作为都市型农业的重要支撑。政策倾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李军:这一点,我们在农村基层感受的非常深。其实早在2006年开始,大连就建立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达标的旅游乡镇(村、农(渔)家乐)给予5千到10万元不等的资金补贴。2008年开始,创建、提升特色旅游乡镇(村、星级农家乐)工作,年年都被列为“大连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实事”。各区市县、乡镇同时设有配套发展资金。我们很多区正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家乐业户争取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大家来搞旅游。
崔德胜:我们金州新区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大连樱桃节等乡村旅游项目,其他涉农区市县还主动为农户代办工商、卫生许可证,免收当年营业税和管理费,减免优惠税费。这些政策可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使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还有大项目的带动也很重要,比如,我们金州新区的世茂嘉年华项目投资总额就在10亿元以上,像这样规模的项目市里面还有不少。
创新带来大发展
记者: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也是国泰民安的缩影。而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则成为乡村旅游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
李军:2004年以前,东沟村是个远近文明的贫困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但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关键是怎么来利用。东沟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成为大连市特色旅游专业村,2009年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我们与区旅游局、大连理工大学、街道联手对东沟的发展做出了全新的规划,这也使石河村成为大连市第一个做出乡村旅游规划的村。我经常在开会的时候和村民们讲,你们要做,就把‘实在’两个字做好就行了,你就成功了一半!现在,石河村的人居收入达到了18487元,村级财政收入700余万元。海洋大学等三所高校也将相继入驻,这对我们发展旅游也是一个很好的触动。
崔德胜:荞麦山村有2000亩土地,现已经全部用于栽植樱桃。全村300余户村民家家都有樱桃树。除了栽植果树外,其他时间还有其他方而的创收,有的搞水产养殖,有的出海捕鱼。以前村里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收入非常低,后来试验栽植枣树、黄桃,也都不理想。后来,创新性地引进了大樱桃。为了发展这个新产业,区里和市里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基础设施基本都是由上级财政给的补贴建起来的。2009年,荞麦山被评为大樱桃产业示范园。街道每年还会从山东、大连农科院、街道果树中心等聘请技术专家免费给果农进行两次新技术培训。大樱桃节更让我们再也不用为樱桃的销路操心了。乡村旅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记者:乡村旅游加快了大连市传统农业向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等为标志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
丁景玲:我就是东沟人。以前,我丈夫在外面打工,我和孩子主要是在家种地。一家三口人一年忙到头,总共才能收入七八千元钱。自打2002年开始搞农家乐,前后投入了50万元,区里、街道、村级财政都给了很多补贴,总计有30万元,自己投入了20万元,到现在已经干了七八年了。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接待200多位游客,每天能收入5000多元,赶上过去一年的收入了。
范秀梅:我以前干过16年的冷饮批发。2002年开始承包荒山,和村里签订了50年的合同。2003年开始栽植大樱桃,现在已经拓展到了60多亩,平时完全都是我们靠夫妻俩管理,全年不下山。起初几年都是赔钱,自从2007年有了樱桃节就开始盈利了,而且越来越好。樱桃节期间,游客一天最多能达到300多人,光门票一项收入就近万元。在发展樱桃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很多财政补贴,还有政策扶持。当初承包荒山,花了2.5万元,现在有人给我250万我都不卖。
结束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产业革命,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可以回归乡野,陶冶性情,得以精神愉悦,身心健康;广大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收入的大幅增长;能够改善村容村貌,使乡村生活环境得以不断提升;能够使农民开拓眼界;获得游客带来的新观念,使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可以预见,在政府主导下,城市乡村游还将在大连这座浪漫的滨海城市呈现更加精彩宏大场面。
下篇:产业驱动创富“诗意田园”“真金白银”化作“聚宝盆”
记者:政策导向是乡村旅游繁荣发展的关键,2008年,大连市政府出台《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在《大连市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中,更明确将观光农业作为都市型农业的重要支撑。政策倾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李军:这一点,我们在农村基层感受的非常深。其实早在2006年开始,大连就建立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达标的旅游乡镇(村、农(渔)家乐)给予5千到10万元不等的资金补贴。2008年开始,创建、提升特色旅游乡镇(村、星级农家乐)工作,年年都被列为“大连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实事”。各区市县、乡镇同时设有配套发展资金。我们很多区正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家乐业户争取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大家来搞旅游。
崔德胜:我们金州新区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大连樱桃节等乡村旅游项目,其他涉农区市县还主动为农户代办工商、卫生许可证,免收当年营业税和管理费,减免优惠税费。这些政策可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使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还有大项目的带动也很重要,比如,我们金州新区的世茂嘉年华项目投资总额就在10亿元以上,像这样规模的项目市里面还有不少。
创新带来大发展
记者: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也是国泰民安的缩影。而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则成为乡村旅游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
李军:2004年以前,东沟村是个远近文明的贫困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但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关键是怎么来利用。东沟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成为大连市特色旅游专业村,2009年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我们与区旅游局、大连理工大学、街道联手对东沟的发展做出了全新的规划,这也使石河村成为大连市第一个做出乡村旅游规划的村。我经常在开会的时候和村民们讲,你们要做,就把‘实在’两个字做好就行了,你就成功了一半!现在,石河村的人居收入达到了18487元,村级财政收入700余万元。海洋大学等三所高校也将相继入驻,这对我们发展旅游也是一个很好的触动。
崔德胜:荞麦山村有2000亩土地,现已经全部用于栽植樱桃。全村300余户村民家家都有樱桃树。除了栽植果树外,其他时间还有其他方而的创收,有的搞水产养殖,有的出海捕鱼。以前村里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收入非常低,后来试验栽植枣树、黄桃,也都不理想。后来,创新性地引进了大樱桃。为了发展这个新产业,区里和市里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基础设施基本都是由上级财政给的补贴建起来的。2009年,荞麦山被评为大樱桃产业示范园。街道每年还会从山东、大连农科院、街道果树中心等聘请技术专家免费给果农进行两次新技术培训。大樱桃节更让我们再也不用为樱桃的销路操心了。乡村旅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记者:乡村旅游加快了大连市传统农业向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等为标志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
丁景玲:我就是东沟人。以前,我丈夫在外面打工,我和孩子主要是在家种地。一家三口人一年忙到头,总共才能收入七八千元钱。自打2002年开始搞农家乐,前后投入了50万元,区里、街道、村级财政都给了很多补贴,总计有30万元,自己投入了20万元,到现在已经干了七八年了。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接待200多位游客,每天能收入5000多元,赶上过去一年的收入了。
范秀梅:我以前干过16年的冷饮批发。2002年开始承包荒山,和村里签订了50年的合同。2003年开始栽植大樱桃,现在已经拓展到了60多亩,平时完全都是我们靠夫妻俩管理,全年不下山。起初几年都是赔钱,自从2007年有了樱桃节就开始盈利了,而且越来越好。樱桃节期间,游客一天最多能达到300多人,光门票一项收入就近万元。在发展樱桃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很多财政补贴,还有政策扶持。当初承包荒山,花了2.5万元,现在有人给我250万我都不卖。
结束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产业革命,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可以回归乡野,陶冶性情,得以精神愉悦,身心健康;广大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收入的大幅增长;能够改善村容村貌,使乡村生活环境得以不断提升;能够使农民开拓眼界;获得游客带来的新观念,使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可以预见,在政府主导下,城市乡村游还将在大连这座浪漫的滨海城市呈现更加精彩宏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