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3683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6.5~ 17.0岁近视患者110例(213眼)。按戴镜前年龄分为3组:A组,6.5~ 10.0岁组;B组,11.0~ 13.0岁组;C组,14.0~ 17.0岁组。按戴镜前近视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6.00 D)。按戴镜前散光度分为3组:<0.50 D散光组,0.50~ 1.00 D散光组,≥1.00 D散光组。按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不同偏心量分为:轻度偏中心组(<0.5 mm),中度偏中心组(0.5~ 1.0 mm),重度偏中心组(>1.0 mm)。检测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记录光学区的偏中心分布。分析偏中心与患者戴镜前年龄、近视球镜度、散光度及角膜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偏心量为(0.53±0.33 )mm,偏心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下方。配戴角膜接触镜3个月后偏心量<0.5 mm者111眼(52.1%),0.5~ 1.0 mm者81眼(38.0%),>1.0 mm者21眼(9.9%)。不同年龄组光学区偏心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近视度(t=1.76 ,P<0.05 )和散光度(F=9.254,P<0.05)越大,偏心量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原始角膜曲率分析显示角膜鼻侧较颞侧偏平,重度偏心者鼻颞侧各位置角膜曲率均较轻中度偏心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偏心量与角膜参数(角膜平坦曲率、角膜陡峭曲率、角膜对称指数、角膜非对称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戴镜前球镜度和散光度呈正相关(r=0.354、0.127,P<0.05)。

结论

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可发生光学区偏中心,偏中心的发生与戴镜前屈光状态及角膜生理形态有关。

其他文献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屈光不正,分为角膜基质内消融术(LASIK、FS-LASIK、SMILE)以及角膜表层(上皮下)消融术(PRK、LASEK、Epi-LASIK、TPRK)两大类。尽管手术的主流为角膜基质内消融术,但表层手术以其操作的安全性、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完整性、无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等优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对于激光角膜表层手术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早期的眼部疼痛反应以及晚期的角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恢复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时机和技巧,更依赖于及时、合理、有效的光学矫正。由于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进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首选的矫正方式。但在我国,矫正方式仍以框架眼镜为主,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临床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针对这一现状,现就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眼
目的探讨荧光评估作为角膜塑形镜配适判断标准的可靠性。方法观察性分析。观察同一眼在不同荧光素染色量,不同时间的角膜塑形镜配适的评估情况,以及在是否使用表面麻醉药、是否拉开眼睑等情况下对塑形镜的配适进行观察评估,并拍照记录。结果荧光染色评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荧光素染色量、评估时机、泪液分泌量、是否使用表面麻醉药、配戴者眼表敏感性、眼睑紧张度和位置、是否撑开眼睑观察、角膜散光、角膜直径。在不同影
目的探讨应用振荡法分离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并进行总RNA提取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应用机械法对4只小鼠眼制作眼杯,去除视网膜后应用RNA保护试剂及振荡的方法对小鼠RPE进行分离,将应用振荡法分离后的眼杯铺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分离后RPE细胞残留情况;收集分离的细胞,提取总RNA。同时分别应用自发分离法、酶法、眼杯法各对4只小鼠眼RPE进行分离,提取总RNA,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R
我国角膜塑形术的开展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主要归因于政府药监部门监控的加强、专业人员知识及验配水平的提高以及配戴者更理性地看待角膜塑形术。近十余年来发表的角膜塑形镜干预近视进展的大量研究结果使得配戴人群逐渐增多,更集中于青少年和儿童。大量的验配,且由于角膜塑形镜本身及其验配固有的特点,安全性问题又一次来到了紧迫关口。笔者旨在深度分析角膜塑形镜及其验配的安全风险,提出临床策略、制度制定的建议,以提
期刊
目的研究近视成人对不同图片的模糊阈值在模糊适应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38例近视成人为实验组,屈光度-0.50~-6.00 D,散光度均<-0.75 D,试镜架上放置等效球镜度数插片矫正至视力5.0以上。模糊阈值的测量由自主设计的电脑程序完成,依据double-staircase理论,随机呈现0~+2 D离焦量的3种图片(视力表E字母、Lena头像、街景图片)。受检者在模糊适应前后均进
目的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一例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其临床表型。方法实验研究。收集一散发的RP家系,共3名家庭成员参与研究。其中1名患者,2名正常家属。采集3 ml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来筛查目前已报道的201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致病基因,测序结果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候选基因,最后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呈现典型
期刊
目的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儿童24例(47眼),其中球面角膜塑形镜组(简称球面组)14例(27眼),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简称环曲面组)10例(20眼)。在配戴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