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新儒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其科学观从体用论深化为开出论,再转变为对话论.这一变迁显示、折射出他们的学术理路的逻辑变化和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因此,对现代新儒家科学观的考察不仅有思想史意义,更有思想价值.
其他文献
群体决策研究表明群体要实现优化的决策,需要在决策时提取和加工更多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为个体所拥有的非共享信息.本文从信息分布、群体特征和决策规则三方面人手考察了非共
中有"印度逻辑"条.阐述了印度逻辑没有变项、没有直接陈述逻辑原则等等缺陷.本文分别从"印度逻辑"这一名称包含内容丰富、直接称呼有指代不清之嫌,有"宗"、"因"、"同品"、"异
本文论述了柯亨功能解释理论的时代背景,也探讨了功能解释理论与功能主义之间的差别,阐述了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并主张把作为决定论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
虚弱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生死问题的本质.生死问题最终是无法用"独我论"来解决的,因为生死仅靠自己的认识与觉悟是无法应对的,它需要与其他人之间以各种形式的媒介
以138名智力落后学生为被试,探讨了8-18岁学生的句子判断能力.结果显示:1)智力落后学生的句子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8-10岁到11-14岁之间增长显著,发展迅速;2)11-1
倾听自然的沉默与悲哀,渴望通过自然来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哲事实上展开了一次对遗忘自然的欧洲近代哲学的反抗。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哲那里,启示与解释,
论辩是一种多主体认知博弈活动.参与论辩的主体至少有两个,它们的目的是改变其他主体的认知状态,论辩本身则是一场遵循一定规则的博弈.近几十年来,虽然许多学科和领域对论辩
科学思维的心理学研究起源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传统,在最近三十年不断拓展.本文首先回顾了在科学思维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框架和模型的变化;进而阐述了近来科学思维研究所
道德教育的效果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主体精神的自觉,导致道德情感的冷漠,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