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同行们抱怨,说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没有正确标点的习惯,常常是一“逗”到底,有的甚至到了文章结尾也无标点;难得见到标点正确、文面整洁、层次清晰的文段。事实的确如此,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更加令人担忧。但不知同行们可曾想过,导致这种情况的首要原因,却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失误!
一、标点符号教学失误的主要表现
1,认识失误。许多教师认为标点符号无关紧要,不必花费教学时间和精力,认为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慢慢体会,无师自通,于是常常忽略或干脆放弃。
2,辅导失误。也有教学标点符号知识的,但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的解说只是停留在概念、定义理解层面上。如同字典词典式的解释;也有能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的,但只是单一示例,缺乏整合性。
3,批改失误。因为怕麻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标点错误,视而不见,或即使发现了也不加修改和指正。
由于以上教学失误,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缺乏正确标点的意识,没有使用标点的习惯,无怪乎难得见到标点正确、层次清晰的文段了。
二、纠正标点教学失误,认真教好标点符号,夯实作文基础
(一)必须树立正确的标点符号认识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同时该标准还指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是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增强语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故事,值得在此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高我们对标点方面的重视程度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童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散落。”据说,梭勃里知道后,抱住老头儿,亲了他三次,除郑重致谢外,还作了检讨。
过去因为文章没有标点,学生读书首先得学会“断句”,而断句也只是画个小圆圈,不能表明句子的情感、语气等功效。而且相同文字,不同的断句会有不同的意思,学生学起来十分费劲。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9种标号和7种点号的正确用法,它是一整套标注汉语文字的符号系统,适应了各种句式的表达需要。凡标点正确的书面文字,都体现出思维的层次性、严密性和明晰化。因此训练学生正确地标点,不仅仅是从文面上起到美观整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使学生的书面表达层次井然、语意连贯而又准确鲜明,对增强学生的语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先要树立正确的标点符号认识观,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正确教导学生,使学生学好标点符号,为阅读和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各年段的学习目标,科学制定学习内容和难度
依据各年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难度要逐级而上。《语文课程标准》对标点符号的阶段目标是这样阐述的: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第三学段(5—6年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从螺旋上升的目标来看,教学标点符号要从点号到标号,从最常用的到次常用的,从“认识”到“体会”再到“使用”,教师要把握其间的分寸,将教学内容逐级分解到各个学段。
(三)落实标点符号的学习目标,必须做到训练到位
1,循序渐进地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
起先可只训练学生使用标点的习惯,不强调使用标点的正确率。无论是写一句话,还是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笔者的做法是强调凡无标点或标点数量不够的习作都不合格,都要重写。这样“重锤敲击”,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使用标点的意识,养成用标点的习惯。
进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正确的含义一是要书写规范,二是要用得确切。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要不折不扣、不厌其烦地贯彻落实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凡书写不规范的都要重写,用得不确切的要一一予以指导、订正,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使学生习而惯之。
2,加强范例学习,掌握标点的“音”“形”“义”
标点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教学它,也要像教学生字那样,要求学生掌握它的“音”(即标点的名称)“形”(即标点的形状)“义”(即标点的用法)。而加强范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范例的学习,掌握标点的“音”“形”“义”,是标点教学的一条较为便捷的途径。
(1)通过范例,让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掌握标点的形状和书写位置,使文面美观整齐。小学语文教材,篇篇文章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充分借助教材,认真辅导学生掌握每个标点符号在行中或格中的位置,以及每个标点的写法。
(2)通过范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标点的主要用法。标点的主要用法详细内容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书后所附的《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范本,为学生一一讲解。
(3)通过范例,让学生加深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的认识,体会到标点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也具有“表情达意”的独特功效。笔者就曾见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以下例子:
一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标点符号用得巧妙!文章在写到马玉祥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得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作者在指示代词“那”后断以逗号,造成停顿,这一停顿绝不表示马玉祥的迟疑和犹豫。而是为“不同”两字蓄势,使这两个字读起来更具有字字千钧的力量,以充分表现马玉祥急于面对打击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果去掉逗号,写成“那不同”,语气明显减弱。一“逗”传神,妙不可言!
再是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躲债回家,当听喜儿说到穆仁智来过时,杨(一惊):“怎么?来过一回!他说什么来着?”这里的两问一叹,极传神地刻画出杨白劳吃惊胆小、又急于知道下文的情形。
这样生动的例子在课内外阅读中俯拾即是,教师要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标点的妙处。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标点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讲讲生动有趣的标点故事,比如明末著名画家徐渭“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的故事,教书先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故事等。
对于初学者——一年级学生来说,标点是十分抽象的东西,教师应该通过编故事、打比方等生动形象的手段,深入浅出地把标点的重要性告诉给学生。
3,多方位多渠道地综合训练标点的使用
在学生养成了标点习惯并能初步正确使用标点后,再辅以多方位多渠道的综合性训练。
(1)标点符号的整合训练
有针对性地设计对话写作、修改习作、编写课本剧等练习,使学生尽量多地用上标点,最能训练和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标点的能力。
(2)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
读说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句子的语气、语调,然后让学生模仿例句说话。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既然标点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表意传情作用,它是可以也应该要“读”出来的。
听写结合。教师念,学生听,而后把听到的句子写下,并正确标点。
读写结合。挖掘教材中的典型范例,当堂指导学生仿写,即学即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传》并赠书”一段,就是学习冒号、引号的最好例子,应该在理解内容之后当即让学生仿写一段对话,练习使用三种形式的对话记录,即提示语在前的、提示语居中的、提示语在后的。
说写结合。让学生先说好,再写下来,并读读改改。口语交际与书面作文就属此列。
总而言之,标点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相当于地基石对于大厦一般。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若从起始年段就这么认真地教好标点符号,那么,“先入为主”的好处将使中、高年段的标点符号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福州市首山小学)
一、标点符号教学失误的主要表现
1,认识失误。许多教师认为标点符号无关紧要,不必花费教学时间和精力,认为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慢慢体会,无师自通,于是常常忽略或干脆放弃。
2,辅导失误。也有教学标点符号知识的,但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的解说只是停留在概念、定义理解层面上。如同字典词典式的解释;也有能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的,但只是单一示例,缺乏整合性。
3,批改失误。因为怕麻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标点错误,视而不见,或即使发现了也不加修改和指正。
由于以上教学失误,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缺乏正确标点的意识,没有使用标点的习惯,无怪乎难得见到标点正确、层次清晰的文段了。
二、纠正标点教学失误,认真教好标点符号,夯实作文基础
(一)必须树立正确的标点符号认识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同时该标准还指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是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增强语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故事,值得在此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高我们对标点方面的重视程度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童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散落。”据说,梭勃里知道后,抱住老头儿,亲了他三次,除郑重致谢外,还作了检讨。
过去因为文章没有标点,学生读书首先得学会“断句”,而断句也只是画个小圆圈,不能表明句子的情感、语气等功效。而且相同文字,不同的断句会有不同的意思,学生学起来十分费劲。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9种标号和7种点号的正确用法,它是一整套标注汉语文字的符号系统,适应了各种句式的表达需要。凡标点正确的书面文字,都体现出思维的层次性、严密性和明晰化。因此训练学生正确地标点,不仅仅是从文面上起到美观整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使学生的书面表达层次井然、语意连贯而又准确鲜明,对增强学生的语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先要树立正确的标点符号认识观,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正确教导学生,使学生学好标点符号,为阅读和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各年段的学习目标,科学制定学习内容和难度
依据各年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难度要逐级而上。《语文课程标准》对标点符号的阶段目标是这样阐述的: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第三学段(5—6年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从螺旋上升的目标来看,教学标点符号要从点号到标号,从最常用的到次常用的,从“认识”到“体会”再到“使用”,教师要把握其间的分寸,将教学内容逐级分解到各个学段。
(三)落实标点符号的学习目标,必须做到训练到位
1,循序渐进地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
起先可只训练学生使用标点的习惯,不强调使用标点的正确率。无论是写一句话,还是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笔者的做法是强调凡无标点或标点数量不够的习作都不合格,都要重写。这样“重锤敲击”,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使用标点的意识,养成用标点的习惯。
进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正确的含义一是要书写规范,二是要用得确切。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要不折不扣、不厌其烦地贯彻落实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凡书写不规范的都要重写,用得不确切的要一一予以指导、订正,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使学生习而惯之。
2,加强范例学习,掌握标点的“音”“形”“义”
标点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教学它,也要像教学生字那样,要求学生掌握它的“音”(即标点的名称)“形”(即标点的形状)“义”(即标点的用法)。而加强范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范例的学习,掌握标点的“音”“形”“义”,是标点教学的一条较为便捷的途径。
(1)通过范例,让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掌握标点的形状和书写位置,使文面美观整齐。小学语文教材,篇篇文章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充分借助教材,认真辅导学生掌握每个标点符号在行中或格中的位置,以及每个标点的写法。
(2)通过范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标点的主要用法。标点的主要用法详细内容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书后所附的《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范本,为学生一一讲解。
(3)通过范例,让学生加深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的认识,体会到标点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也具有“表情达意”的独特功效。笔者就曾见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以下例子:
一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标点符号用得巧妙!文章在写到马玉祥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得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作者在指示代词“那”后断以逗号,造成停顿,这一停顿绝不表示马玉祥的迟疑和犹豫。而是为“不同”两字蓄势,使这两个字读起来更具有字字千钧的力量,以充分表现马玉祥急于面对打击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果去掉逗号,写成“那不同”,语气明显减弱。一“逗”传神,妙不可言!
再是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躲债回家,当听喜儿说到穆仁智来过时,杨(一惊):“怎么?来过一回!他说什么来着?”这里的两问一叹,极传神地刻画出杨白劳吃惊胆小、又急于知道下文的情形。
这样生动的例子在课内外阅读中俯拾即是,教师要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标点的妙处。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标点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讲讲生动有趣的标点故事,比如明末著名画家徐渭“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的故事,教书先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故事等。
对于初学者——一年级学生来说,标点是十分抽象的东西,教师应该通过编故事、打比方等生动形象的手段,深入浅出地把标点的重要性告诉给学生。
3,多方位多渠道地综合训练标点的使用
在学生养成了标点习惯并能初步正确使用标点后,再辅以多方位多渠道的综合性训练。
(1)标点符号的整合训练
有针对性地设计对话写作、修改习作、编写课本剧等练习,使学生尽量多地用上标点,最能训练和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标点的能力。
(2)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
读说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句子的语气、语调,然后让学生模仿例句说话。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既然标点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表意传情作用,它是可以也应该要“读”出来的。
听写结合。教师念,学生听,而后把听到的句子写下,并正确标点。
读写结合。挖掘教材中的典型范例,当堂指导学生仿写,即学即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传》并赠书”一段,就是学习冒号、引号的最好例子,应该在理解内容之后当即让学生仿写一段对话,练习使用三种形式的对话记录,即提示语在前的、提示语居中的、提示语在后的。
说写结合。让学生先说好,再写下来,并读读改改。口语交际与书面作文就属此列。
总而言之,标点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相当于地基石对于大厦一般。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若从起始年段就这么认真地教好标点符号,那么,“先入为主”的好处将使中、高年段的标点符号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福州市首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