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六朝磚銘文字校訂十五則

来源 :古典文献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d_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爲止,發掘材料獲得刊布的六朝墓葬多以陶磚砌築,若磚體上施以文字,往往被發掘者視作珍貴材料記録在發掘報告中.此外,墓葬中常有地券出土,其材質也大多爲磚.由於刊布零散,這類材料的釋文錯誤和缺漏長期得不到復查,故本文擇取磚銘十五例,以資料刊布時間爲序,對其中存在的釋文錯漏進行校訂,以期進一步認識磚銘自身性質與歷史信息.
其他文献
《十三經注疏正字》(或名《正誤》)是清人校勘《十三經注疏》文本的代表性成果之一①.該書的最大特點是不以版本對校見長,而以注重使用經注疏內部互見文本、注疏所引子史群書以及熟讀經疏基礎上的理校進行校勘.全書對《十三經注疏》校勘儘管不無疏漏②,但所校多有理可據,甚至某些校勘意見往往與作者没有條件得見的一些宋元善本暗合.故而該書成書以來多爲治經、校經者所重,清代盧文昭、阮元等均將其作爲校勘經書的重要參考.長期以來,該書的通行版本僅有《四庫全書》閣本系統諸本,雖然認定該書作者是浦鏜而非四庫閣本所題之沈廷芳已成學界共
期刊
一rn唐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殷璠,是盛唐詩選名家,曾經編撰《丹陽集》《荆揚挺秀集》《河嶽英靈集》三部詩歌選集.尤其後一書歷代相傳不絕,成爲最著名的唐人選唐詩之一.它不僅保存了開元天寶年間的大量詩篇,成爲盛唐詩風的典型代表;并且通過卷首的序文和集論以及全書選評結合的形式體例,充分地展示了殷璠的審美意識和文學批評理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期刊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成因,提出大学英语课堂要实现生态化目标就必须遵循教育生态学倡导的生态原则.探讨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以及如何建立生态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朝着稳定、平衡的生态化方向发展.
劉文奎、劉文楷、劉文模三兄弟及其所開設的刻字鋪劉文奎局①,在清中葉南京地區的出版業中曾一度非常活躍.就筆者所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劉文奎局已知刻書數量至少有80種,刻石1種②,前後活動時間持續七十年左右③.而這七十年間,也正好是乾嘉學術著作出版最爲鼎盛的時期.
期刊
百濟,其先蓋馬韓之屬國,夫餘之別種,王姓扶餘氏.顯慶五年(660),唐王朝以百濟絕新羅入朝之路及侵占新羅城郭,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統兵滅其國,虜百濟王扶餘義慈等王室貴族至洛陽,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以治之.百濟滅國後,故太子扶餘豐依靠高句麗、倭國支持,率領殘餘勢力繼續抵抗,經白江口之戰,被唐軍徹底消滅,隻身逃往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唐王朝又滅高句麗,扶餘豐被擒,移俘洛陽,流放嶺南,此後事迹不詳.
期刊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重要纽带.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不同教育类型间的衔接,福建开放大学在学分银行建设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但是在稳步推进过程中,面临参与积极性不高、学分互认受限、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亟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确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开展学习成果认证试点、完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功能,推进学分银行稳步和良性发展.
运用我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检验数字技术要素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利润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利润率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新一代数字技术投入较于传统数字技术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利润率的影响更显著;信息技术将成为促进商贸流通业利润率增长率的核心生产要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共享、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式助推商贸流通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加大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激励,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盈利能力.
中唐以降,隨着政治危機的逐步加深,封建國家對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也逐漸鬆弛,反映在學術和思想領域,伴隨着儒學復興運動,篤守漢唐章句注疏的經學傳統開始被打破.《新唐書》記載:rn大曆時,(啖)助、(趙)匡、(陸)質以《春秋》,施士匄以《詩》,仲子陵、袁彝、韋彤、韋茝以《禮》,蔡廣成以《易》,强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而士匄、子陵最卓异.①
期刊
本文所說的“四庫提要”,是指各庫本的書前提要和浙本、殿本《總目》.稿本《總目》也是四庫提要,但因爲要和其他提要比較,所以分開說明.rn《四庫全書》中,一部圖書的幾篇提要有完全或基本相同的,也有存在各種差异的.四庫提要大部分的文字差异,都和稿本的修改有關,這些差异,在有底本存世的情况下,往往都可以找到稿本上的修改依據.本文依據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收藏的稿本《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稿本《總目》”),探討書前提要、刊本《總目》①的差异與稿本《四庫全書總目》的修改之間的關係,探討從《初目》到《總
期刊
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作爲《公羊》《穀梁》經、傳的終結,“西狩獲麟”在《春秋》學的闡釋話語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經文的簡略記録到三《傳》的鋪陳叙寫,再到漢儒三家之學的繁瑣演繹,“西狩獲麟”由單純的歷史記事演變爲具有强烈象徵意味的政治隱喻.漢儒以“獲麟”爲漢家受命之符或爲孔子作《春秋》之應,無論公羊家、穀梁家還是左傳家,都賦予“麟”五行的屬性,旨在將《春秋》經傳視爲陰陽五行天道的應徵,從而將經典納入其自身架構的宇宙、歷史脉絡,勾連起孔子《春秋》與漢制的關係.杜預《春秋左傳集解》注重史策成文舊例,釋“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