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成为一个依赖别人的人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ou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灵魂的角度看待肉体,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只为了生存,也不仅是为了吃穿用度、关心别人和要别人关心,而在于映照彼此的内心。
  依赖别人是多数人的一大心理障碍,尤其是按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来评判。由于人们看重的是自主和独立,依赖别人、需要帮助会给人一种渺小、脆弱的感觉。我们鼓励帮助别人,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
  自从得了中风后,我确实碰到过不少这样的问题,切身体会到“自我”给我制造的麻烦。一开始我觉得无所适从,只能面对让我想躲起来、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的局面,“自我”的固执和倔强最后发展成“两岁小儿”的阶段,也就是拒绝父母的帮助,但这一阶段不知不觉间被带到了晚年。
  如果你从来不知道如何尋求帮助,这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要是羞于启齿,你会想方设法否认这一需求。你非但不肯接受别人伸出的援手,反倒在有这一需要时闭口不提,难以生出感恩之心,让大家觉得生活了无乐趣。我发现,在我们真正付出和得到时,助人者和受助者、有能力者和无能为力者之间的这条界限就消失了。
  成了一个依赖别人的人,对你我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反过来说,如果你对这事推三拖四,或者是怒不可遏,不仅是在自寻烦恼,还叫照顾你的人心生不快。想想这样的场面着实滑稽,双方不仅难以真诚地交流,反倒装着自己什么事都没有。
  要是你必须依靠别人,何不快快乐乐地去依去靠。这虽说不容易,但我做到了。是不能开车让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一向是个爱车的人。一位朋友有辆漂亮的宝马,我喜欢开着这辆车去旅行。最终我从她手上买下了这辆车,只可惜我得了中风,没法开。我曾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开这辆车,修理它,但后来倒是我自己被“修理了”。照顾我的人说,开这样的好车真爽,听到他们这么说,我心里很高兴,可后来我发现,我要想坐车,必须得有人做我的司机。想到这一点,我有点不开心,开始妒忌那些能开车的人来。这样一来,他们反倒不自在了,好像做我不能做的事,有愧似的。
  有一天,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我没有说:“唉,我开不了车。”而是这么想:“好啊,伙计!我的宝马有司机了。这回我可以好好欣赏一下风景了。”我对这段旅程津津乐道,为我开车的人也乐此不疲。我快乐,对方也快乐。
  如果从灵魂的角度看待依赖别人这件事,你会有一种释然感。你看到的不是深陷在无能中不能自拔的“自我”,而是灵魂间相互付出关爱。与其恨自己依赖别人,自责不能像从前一样独立,倒不如将这一处境当作增进亲情和友情的机会。
  中风前,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这样坦然地接受别人的照顾,或者说能允许别人这样“侵犯我的隐私”,但这些经历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不幸的矛盾之处:大不幸往往是你的大幸。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你盲目乐观,没有人希望什么都要依赖别人,或希望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我不过是承认,这一角色每每发生了转变,我们往往会惊叹这意想不到的益处和其中深奥的知识。
  当你见到一位需要帮助却又不自怜、不自怨自艾的人,你会发现帮助他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帮助这样的人会让你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份礼物。这不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追求吗?相互道别时,你们都会认为自己从这次交流中受益匪浅。
  从灵魂的角度看待肉体,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只为了生存,也不仅是为了吃穿用度、关心别人和要别人关心,而在于映照彼此的内心。其他的一切不过是个点缀,是交流的媒介。罗伯·李曼(Rob Lehman)是我的一位挚友,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相互帮助、互相支持,乃大爱。”
  需要别人的帮助无须讳言,对到老时不断变化的需求坦诚以待,需要铃木禅师所谓的“小学生心态”:不带偏见、不抱幻想,对每一刻都感到新奇的能力。
  我们不愿开口寻求帮助,往往是因为不想麻烦别人。但“麻烦”或被需要的人“麻烦”到底又是个什么概念?要想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需求,我们必须反省自认为理应如此的事,以及“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做”的思维方式。
  我越过了这道坎,是因为父亲病得生活不能自理,继母要我过去帮忙照顾他。一开始,我总认为是父亲的病打乱了我的生活,许多事想做都做不成。我有计划、有打算,唯独照顾父亲不在此列。但我又不能推卸责任:父亲给了我生命,如今他需要人照顾。尽管我已五十多岁,只是我没成家,改变生活方式比其他兄弟姐妹要容易些。但这不是简单的放弃。从六十年代开始,我想尽办法和家人保持距离。每次从印度修完高强度的灵修课程回来,父亲都会问我有没有找到工作。我认为他永远也不了解我这个儿子。但如今他已八十多岁,年老体衰,需要我去照顾。
  于是我搬到父亲和继母家的一间地下室。刚开始我是满肚子的怨气,总想着自己做出的“牺牲”,但听着人家夸我是个好儿子,把父亲照顾得这么周到,心里又很受用。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对孝顺儿子这一头衔的兴趣逐渐消退了。最后,我和父亲只是两个待在一起的人,确切地说是父与子,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互敬互爱的灵魂。此时,谁依靠谁已不再重要。
  父亲去世时,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份厚礼,感谢上天让我不再迷恋表面上的“自由”,以及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似乎再恰当不过,我小的时候父亲照顾我,父亲年迈时我照顾父亲,这段经历给了我一种和谐与成就感。
  孔羽摘自《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这些各有故事的失意者,正是最需要在深夜得到抚慰和治愈的人,而玖妹的这份“生意”,也最依赖这样的“主顾”。用玖妹的话说“就是孤独、寂寞的人”。  当夜深人静,你睡意朦胧的时候,是否有人会向你道上一声“晚安”?有人说:晚安是世上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人称“掌柜玖妹”的翁碧英来说,向陌生的人道晚安,是她寻求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结的一种方式,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生意”。  位于珠江江心的长洲岛上,常住居民只有两万
期刊
]不要向沉默的人探问  何以沉默的理由  早起的人看到清静的雪  昨夜,雪兀自下着,不声不响  盲人在盲人的世界里  我们在暗处而他们在明处  我后悔曾拉一个会唱歌的盲女合影  她的顺从,有如雪  落在艰深的大海上  我本该只向她躬身行禮
期刊
她站在床边  先是摸摸我临睡前泪湿的脸  然后走出去  她的腿脚不太利索  我追上去  在一片開得茂盛的油菜花田边  她停下来冲我  挥挥手  刚下过雨  空气清咧而甜蜜  我的手指碰到一颗油菜上的水珠  冰凉的触感  迫使我睁开眼睛  室内寂静如初  隔着窗帘  我听到雨水拍打塑料雨棚的声音
期刊
谁不愿意活,谁不想活?这世界上有什么有价的东西能换来多活的一天?但是这个女人却愿意用大把的生命去换一个孩子。  我采访了二十多年,这恐怕是唯一一次采访到半路我主动放弃的采访。  我的采访对象叫林茹,2016年10月刚过26岁的生日。2014年她被查出得了骨肉瘤,一种恶性肿瘤,会弥散到肺部,几乎不可逆。但是2016年年初她意外怀孕,尽管医生说怀孕会加速恶化病情,让癌细胞扩散,可是她仍旧没有终止孕育,
期刊
贫穷压力下的坚强支撑和温柔守护,是这个不善表达感情的朴实父亲,用大半生心血为孩子们撑起的保护伞。  1  看过电影《美丽人生》吗?  法西斯政权下,犹太人圭多和儿子被送往集中营,圭多编了个美丽的童话,告诉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只要最后获得1000分,奖品是一辆大坦克。  集中营的生活黑暗艰苦,儿子却在爸爸的善意谎言下保持天真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纳粹阴霾之下。  他相信了,以为那些端着枪的士兵,只是
期刊
我多想待在父母的屋檐下,他们不老、不病,我也不长大,就那样一直生活下去。  高一那年,中秋节晚上,看着圆润的月亮,突然想家了。我独自溜出校门,沿高干渠往东疾走。河水激越,發出咕咚咕咚的欢叫声,我心里盛满了思念。  月色里的村子非常安静,家人在做什么?  推开虚掩的大门,窝里的鸡扑腾一声便又安静了。一家人的身影映在窗棂纸上。母亲说:“有人进来了?”父亲说:“你听错了吧?”“我回来了,妈!”  妹妹和
期刊
昨天  為了给死去的父亲母亲烧一炷香  我回到了上油匠湾  山路越来越难走了  像去年一样  车子在  同一个转弯的地方抛锚  通往父亲母亲坟边的小路都长满了杂草  因为没有人居住  上油匠湾  已经再也不能称之为一个湾子了  我所害怕的是  再过些年  也许  我的上油匠湾  我已  再也回不去了
期刊
派对一结束,我就跑去看母亲。“你要是在那里就好了!”我对她说。“大家都说我有你这样一位母亲真是很幸运。”  我们单位所有护士都对新来的帅哥住院医师和他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很感兴趣——当然,我除外。今天早上,他在讲住在他那个街区的疯狂拾荒女人的故事,用来取悦同事,但我却一直背对着他。  “嗯,今早我出去取报纸,”他说,“她也在那里,跟往常一样,推着她的购物车。只是这次车上有一个婴儿摇篮!”  “她为什
期刊
面對丈夫,王蕾蕾泪流满面地说:“我今生没能看到你是什么样子,但你下辈子一定还要长回这个样子,让我能在人群中一眼找到你。”  18岁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严重下降后不得已告别模特生涯,牺牲仅存的光感视力生下两个孩子。在经历一番■重生之后,她成为500家互联网电商的销售主管,并在37岁这年重新绽放了尘封20年的T台之梦,一举夺得第五季《妈妈咪呀》全国总冠军。  ——题记  爱是虚无中的光亮,让我一辈
期刊
我要拿根竹竿撑住太阳  不要让它落下西边的山岗  这样爸妈在家的天就能无限地延长  我不是讨厌夜里的燈光  我只是害怕睡一觉就不见了爸妈的脸庞  每一次他们总在我熟睡时离开家乡  那时的天还没有亮  我不想再偎着奶奶在村口张望  期待进村的路上突然走回我的爹娘  如果留住太阳  是不是爸妈在家的日子就能无限延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