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课程规划、课程方案的制定,似乎从来都是国家做主、学校做主,至多是教师做主,好像从来不关学生的事,是“钦定”的课程。如何让孩子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甚至创生新课程,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奇迹”,据此,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规划了“V-I-P”课程,核心的课程理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是“V-I-P”(最重要的人),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个性化、适性化的优质课程,为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奇迹提供优质服务的课程。“P-课程(primary)”“V-课程(variety)”分别是国家基础类和学校特色类课程,面向的主要是整体的或部分的学生群体,“I-课程”则是将满足学生个体自主需求纳入课程视野,从一般意义上的关注“每一个”到为“每一个”的发展“量身订做”课程,是为充分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而研发的课程,“I-课程”从方案制定、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均由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共同完成,从“钦定”到“协商”,“I-课程”终于学生做了主,学生自主和课程协商是贯穿“I-课程”的一根红线。
“I-课程”产生的源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需求
每学年开始,学校都以《“I-课程”调查问卷》形式,向每一位同学调查了解其个性特长、个人发展需求等。学校根据调查收集的数据梳理分类,归纳为:学科发展提优或补差类,文体上有专长希望得到个别化指导类,动手能力强有小发明、小创造愿望类,心理需要得到教师个别关心类等。学生的自主需求为教师制定“I-课程”方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资源、教师专长、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确定若干门“I-课程”,选聘若干名“I-课程”的导师,导师以本校教师为主,适当选聘校外导师。
《“I-课程”方案》产生的过程中渗透自主与协商精神
每学年初“I-课程”导师和他指导的学生及家长在“I-课程”工作室里共同协商,讨论确定该生本学年发展的突破方向,共同制定该生的《“I-课程”实施方案》。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学情分析、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培养路径和方法、课时安排、课程实施成绩记载这几部分。因为有自主与协商的空间,《实施方案》凝聚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方案》更便于实施,能更多获得家长的支持,“I-课程”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I-课程”实施的过程将学生的自主与协商精神极致发挥
由于因循学生自主需求而产生,为学生“量身定做”,因此,课程导师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激励学生自主地开展课程学习。在课程实施的各阶段及时和学生、家长“协商”、研究,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也正因为这是“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参与性极高。例如参加“I-课程”之“数学创新思维”课程的高鹏同学,自幼酷爱数学,数学悟性高,学校常规的数学课程常常满足不了他数学学习的需要。
“I-课程”的评价反馈均以自主多元的方式进行
“I-课程”是为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因此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否得到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一种个别化、动态性、开放性的评价。具体体现在,学校重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显性的成果,如成绩、奖章,但更注重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有无过程的体验、成功的感悟。每一门“I-课程”中的学生均有一本伴随他的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册中记录着自己在课程进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是阶段研究中的挫折,可以是收获阶段成果的喜悦。
自主与协商的精神给予了“I-课程”别样的生命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累累硕果。“I-课程”更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一个个渴望特长发展、个性张扬、学习身心得到个别化关怀的学生的心田,成就了一个个学生的“奇迹”梦想。学校深知,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为每一个学生打造适合其发展的课程,前方的路还很长。无论多长,学校当义无反顾而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所有五十四中人都坚信,沿着“I-课程”道路走下去,每一个孩子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奇迹”,据此,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规划了“V-I-P”课程,核心的课程理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是“V-I-P”(最重要的人),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个性化、适性化的优质课程,为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奇迹提供优质服务的课程。“P-课程(primary)”“V-课程(variety)”分别是国家基础类和学校特色类课程,面向的主要是整体的或部分的学生群体,“I-课程”则是将满足学生个体自主需求纳入课程视野,从一般意义上的关注“每一个”到为“每一个”的发展“量身订做”课程,是为充分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而研发的课程,“I-课程”从方案制定、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均由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共同完成,从“钦定”到“协商”,“I-课程”终于学生做了主,学生自主和课程协商是贯穿“I-课程”的一根红线。
“I-课程”产生的源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需求
每学年开始,学校都以《“I-课程”调查问卷》形式,向每一位同学调查了解其个性特长、个人发展需求等。学校根据调查收集的数据梳理分类,归纳为:学科发展提优或补差类,文体上有专长希望得到个别化指导类,动手能力强有小发明、小创造愿望类,心理需要得到教师个别关心类等。学生的自主需求为教师制定“I-课程”方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资源、教师专长、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确定若干门“I-课程”,选聘若干名“I-课程”的导师,导师以本校教师为主,适当选聘校外导师。
《“I-课程”方案》产生的过程中渗透自主与协商精神
每学年初“I-课程”导师和他指导的学生及家长在“I-课程”工作室里共同协商,讨论确定该生本学年发展的突破方向,共同制定该生的《“I-课程”实施方案》。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学情分析、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培养路径和方法、课时安排、课程实施成绩记载这几部分。因为有自主与协商的空间,《实施方案》凝聚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方案》更便于实施,能更多获得家长的支持,“I-课程”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I-课程”实施的过程将学生的自主与协商精神极致发挥
由于因循学生自主需求而产生,为学生“量身定做”,因此,课程导师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激励学生自主地开展课程学习。在课程实施的各阶段及时和学生、家长“协商”、研究,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也正因为这是“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参与性极高。例如参加“I-课程”之“数学创新思维”课程的高鹏同学,自幼酷爱数学,数学悟性高,学校常规的数学课程常常满足不了他数学学习的需要。
“I-课程”的评价反馈均以自主多元的方式进行
“I-课程”是为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因此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否得到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一种个别化、动态性、开放性的评价。具体体现在,学校重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显性的成果,如成绩、奖章,但更注重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有无过程的体验、成功的感悟。每一门“I-课程”中的学生均有一本伴随他的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册中记录着自己在课程进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是阶段研究中的挫折,可以是收获阶段成果的喜悦。
自主与协商的精神给予了“I-课程”别样的生命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累累硕果。“I-课程”更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一个个渴望特长发展、个性张扬、学习身心得到个别化关怀的学生的心田,成就了一个个学生的“奇迹”梦想。学校深知,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为每一个学生打造适合其发展的课程,前方的路还很长。无论多长,学校当义无反顾而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所有五十四中人都坚信,沿着“I-课程”道路走下去,每一个孩子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